在网上看了不少解读,我怀疑,大家是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薛蝌不敢先娶妻,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财产问题。
黛玉曾跟宝琴开过一个小玩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宝琴收藏着一张外国女孩写的诗,大家听说后都想开开眼界,宝琴推说还在南京,没有带来。黛玉就说:“我知道你这一来,你的这些东西未必放在家里,自然都是要带来的,这会子又扯谎说没带来,他们虽信,我是不信的。”
对于黛玉的话,宝琴的反应是“红了脸,低头微笑不语”。这个反应会让你想起什么?“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三姐见有兴儿,不便说话,只低头磕瓜子”。
这些“低头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在提到婚事之后。那个时代的少女,当听别人提到自己的婚事,机械的反应就是“含羞低头不语”,因为说什么都是“不害臊”。
所以问题来了,湘云尤三姐都是提到了婚事,黛玉也提到了宝琴的婚事吗?
提到了。“你这一来”,是指“进京发嫁”;“你的这些东西未必放在家里”,其实是“必不”放在家里;“自然都是要带来的”,会作为嫁妆带进京来——难道进京待嫁,还好意思让伯母薛姨妈替她办嫁妆?
现在人们常常抱怨彩礼太贵,那是因为没有对等的嫁妆。如果彩礼多少,嫁妆也差不多,都归了小家庭作为启动资金,我相信,矛盾会少很多。而在古代,尤其是大户人家,一定会给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作为婚后生活的底气支撑。王熙凤跟贾琏吵架,不就是以“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吗?
是的,嫁妆(这里用现代意义上的用法。在古代,比如《红楼梦》里,彩礼是另一个意思)和彩礼要对等,哪一方出得少了,都会被人瞧不起。这,就是薛蝌不敢早结婚的原因了:
薛蝌宝琴进京,肯定带了财富,除了宝琴的嫁妆,还有送人的礼物。但财富的主要构成部分,一定是宝琴的嫁妆。除此之外,剩余的不会太多。毕竟薛蝌是来“送妹发嫁”的,不是举家搬迁。
而以“薛家大富”的声望,如果薛蝌娶妻,给女方的彩礼、办婚事的费用,一定不能太少。太过节俭,会让人小瞧,也应该不了“左性”的邢夫人。
所以,如果薛蝌在宝琴出嫁之前办婚事,就不免要挪用宝琴的部分嫁妆。毕竟那个时代的嫁妆多以实物形式存在,而且很多是拿着钱也急切买不到的。看看王夫人买人参一节就知道了。
就算薛蝌不动用妹妹的嫁妆,看在别人眼里,也会有此猜疑:“十几岁的小孩子,又没带老娘,只兄妹两个千里进京,他能有多少钱?办这么阔气的婚礼,还不是用妹妹的嫁妆充数?”这个猜测一出来,对薛蝌的名誉、对宝琴的名誉,都相当不利。
只有等宝琴风风光光地出嫁、把嫁妆带走之后,再办薛蝌的婚事,不管丰俭,都避免“侵占妹妹嫁妆”的嫌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