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农民收养日本兵47年,日本兵回国后,如何对待老农后人?

红色风云录 2025-02-11 09:23:54

1993年,一位名叫孙保杰的河南老农民抵达日本大阪。从他踏上日本土地的那一刻起,所到之处都有热情的日本民众夹道欢迎,他们手持中日两国国旗,打着“感谢中国友人”的横幅,表达对孙保杰的感激之情。不少日本民众还纷纷上前,与孙保杰握手、拥抱,有的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孙保杰究竟做了怎样的事情,能够让他在异国他乡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这一切还得从孙保杰的父亲孙邦俊说起。

孙保杰的父亲孙邦俊是河南南召县人,家里世世代代靠务农为生。1946年的一天,孙邦俊拉着山货到集市上售卖,忽然间发现一群孩子正在围着一个乞丐,胆小的孩子在一旁哭泣,大一些的孩子正朝着他扔石块。

热心的孙邦俊赶忙上前制止,等他将那个乞丐扶起来一看,才发现是个30岁左右的日本伤兵,整个人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左耳朵下方还有个指头粗细的洞眼,里面不停有脓水流出。

当时孙邦俊的大儿子也在外面当兵,孙邦俊看到这个日本伤兵,就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干脆将日本伤兵扶上马车拉回了家。村民们得知孙邦俊“捡”回来一个日本兵,纷纷上门谴责孙邦俊,甚至还要打死这个日本兵给死去的亲人报仇,但孙邦俊却说:“好歹也是一条命,总不能看着他死啊。”

日本伤兵刚进孙邦俊家不久,忽然患上偏瘫躺在床上,孙邦俊夫妇除了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还要省出钱来为他治病,甚至不惜和邻居借钱。

眼看着日本伤兵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但精神上似乎受了些刺激,经常半夜不睡觉,脱光了衣服在院子里乱骂,狠抽自己的脸,甚至将厨房里的碗全部打碎,但孙邦俊夫妇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一有动静就起来看个究竟。

在孙邦俊夫妇的细心照料下,日本伤兵很快就像正常人一样。日子一长,村里人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日本伤兵,由于语言不通,村里人都管他叫“老日”。后来有人问“老日”叫什么名字,“老日”拿着树枝在地上胡乱划了两个字,看上去有点像“李同”。

自此,“李同”成了这个日本伤兵的中国名。

1962年,孙邦俊因病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喊来儿女,叮嘱他们要照顾好李同,尽量帮他找到日本的家人。其实在此之前,孙邦俊已经和有关部门打听过很多次,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开始给各个部门写信,请求帮忙寻找李同的日本亲人。但整整十几年的时间,所有寄出去的信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眼看着寻找李同的亲人无望,孙保杰已经做好给李同养老送终的准备,当地统战部给孙保杰提供了一个信息,隔壁县有个日本籍的妇女,可能能提供些帮助。当孙保杰找到那个日本妇女,讲述了李同和自己家的故事后,那名妇女含泪答应立刻给日本朋友写信。

就这样,日本伤兵寻找家人的消息第一次传到了日本。一年多以后,一位日本老人专程来到中国,见到李同之后立刻确定,他就是自己的战友石田东四郎。经过石田东四郎的家人确认,这个滞留中国47年的日本伤兵终于回到了祖国。

为了表示对孙保杰一家的感谢,日本有关部门安排孙保杰的儿子到日本留学,还发起了募捐活动支援中国河南的建设。孙邦俊父子两代普通的中国农民,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浇筑起一道中日人民友好的桥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