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唯一的“儿子”:只和总理见过一面,隐姓埋名40年鲜有人知

红色风云录 2025-04-22 18:37:16

“我宁可绝后,也不让人背后指着脊梁骨骂!”周总理生气地对邓颖超说道:“新中国的宪法是一夫一妻制,我是堂堂大国的国务院总理,如果照你们说的那样做,普天之下岂不乱了套?”

1925年,周总理和邓颖超结婚不久,便率东征军去了汕头。不久,邓颖超因工作前往汕头,周总理一见到她就发现她脸色有些不对,忙问出了什么事。刚开始邓颖超还支支吾吾不肯说,在周总理的一再追问下,邓颖超才说出了实情。

原来,周总理离家后不久,邓颖超就发现自己总是恶心呕吐,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告诉她是怀孕了。听到这个消息后,邓颖超的心中很是慌乱,当时周总理和母亲都不在身边,自己在工作上刚有了起色,根本没有精力带孩子。

想来想去,邓颖超自作主张买了打胎药。原本她想悄悄把孩子打掉,结果打胎药药效太强,她吃了之后疼得在床上打滚,还请了一个星期的病假。

“你是形而上学,怎么能把生孩子和革命工作对立起来?”周总理听后顿时火冒三丈:“孩子不是私有财产,他属于国家属于社会,你有什么权力把他随随便便扼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你又随便糟蹋自己,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这是周总理和邓颖超相识以来,第一次发这么大的火,邓颖超当即向周总理承认了错误。等周总理消了气,又反过来安慰邓颖超,让她多注意身体。

1926年,邓颖超第二次怀孕,这一次他们夫妻二人都很重视,结果邓颖超快要生产时,周总理被调去上海工作,岳母陪着邓颖超留在广州。生产时由于胎儿过大,三天三夜都没生出来,医生和邓颖超的母亲商量后用了产钳,结果孩子头颅受到伤害,刚生下就夭折了。

邓颖超产后身体一直很虚弱,本打算在医院多养几天,然而十几天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广州陷入了白色恐怖,邓颖超和母亲决定去上海找周总理。在张治中、陈赓等人的帮助下,邓颖超经香港到了上海,等见到周总理的时候,人已经虚弱的不行。

后来,周总理安排邓颖超住进一家日本人开的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邓颖超,她由于产后过度疲劳,身体没有恢复好,今后可能不会再怀孕了。果然,从此以后,邓颖超再也没有怀过孕。

在战争年代,周总理夫妇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连续两次失去亲生骨肉,新中国成立后,有人为周总理没有自己的孩子而遗憾,劝他另娶妻室生儿育女,邓颖超也曾委婉赞同,结果惹得周总理大发雷霆,自此再也没有人敢提及此事。

尽管周总理一生没有亲生子女,但他却抚养了多位烈士后代及亲属子女。其中,有三位是周总理正式承认的义女,她们分别是孙炳文的女儿孙维世、叶挺的女儿叶扬眉和谌志笃的女儿谌曼里。

然而在周总理病逝两年后,绍兴市委在整理周总理1939年绍兴之行的有关资料时,意外发现周总理在绍兴还有一个义子,名叫王戍。

1939年,周总理因抗战机缘回到故乡绍兴,与当地各界代表畅谈革命形势后,周总理在秘书的陪同下,前去拜见姑父王子余。和前来相见的亲友们打过招呼后,在姑父的陪同下,周总理瞻仰了姑妈周桂珍的半身遗像,默哀并三鞠躬。

当天晚上,王子余在家中设宴款待周总理,除了他的大儿子王贶甫陪同外,还邀请了几位地方著名人士。正当大家边吃边谈革命形势时,王子余的孙子王戍跑来报告,说门口有两个特务站着不走。

“不要紧的,他们有他们的事,我们说我们的话。”周总理安慰在座的人。其实从踏上故乡的那一刻,周总理就知道自己身边布满了国民党的眼线,时刻监视他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

第二天一早,在王子余和周家族长的陪同下,周总理乘船南下给列祖列宗扫墓,王戍因为当天学校放假,得以跟着表伯周总理去祭祖。扫墓结束后,周总理一行转道禹陵游览,王戍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开始给大人们讲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周总理微笑着听完王戍的讲述,补充说大禹除了在治水方面有建树,在发展农业方面还做了许多贡献。王戍一边听表伯的讲解,一边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勤于动脑,不懂就问的态度,让周总理对他打心眼儿里喜欢。

游览完禹陵,周总理一行来到百岁堂,族长捧出手抄本家谱让周总理审阅,周总理欣然提笔,在上面补上了他们三兄弟的出生年月日。

当天晚上,表弟在家中设宴招待周总理,作陪的都是自家亲友。酒足饭饱之后,大家纷纷要求周总理题词留念,周总理欣然给每个人都写了题词。当时杭州、嘉兴等地已经沦陷,因此周总理给王戍题词:“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

王戍看到表伯给自己的题词后,激动得心潮澎湃,当即拉着父亲到了屋外,请他帮自己和表伯说,自己愿意跟着他一起到前线打鬼子。父子二人回到屋内后,王贶甫向周总理转达了王戍的愿望,周总理看着稚气未脱的王戍,语重心长地说道:“你现在年纪还小,应该继续上学,这次还不能带你出去。”

王戍听了周总理的话,当场难过地低下了头,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周总理不忍心看王戍难过,伸手将他拉到身边,安慰他说:“你做我干儿子,好不好?”

“好,好!”在场的人纷纷表示赞同,王贶甫让王戍郑重地站在周总理面前,三鞠躬喊了一声:“干爹!”周总理应声答应,当即在宣纸上重新给王戍写了一幅题词:“乘长风破万里浪!慕向表侄义儿 周恩来。”

写好题词后,周总理拿出10块银圆交给王戍,叮嘱他好好学习,学会独立生活,以后可以经常给他写信。离开绍兴后不久,周总理又给王戍寄去一张自己的军装照,背后题写了:“慕向表侄义儿存念 周恩来 廿八·四·五”

自从绍兴一别,王戍再也没见过周总理。后来为躲避战乱,王戍在父亲的安排下到了福建,一边工作一边牢记周总理的教导,坚持刻苦读书,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

1949年上海解放之际,恰好大学毕业的王戍毅然参加了解放军南下服务团,后来被分配到福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王戍多次给周总理写过信,但周总理始终没有回应。

王戍的父亲王贶甫后来因公进京,和周总理有过见面,周总理告诉王贶甫,自己并非不想念王戍这个“表侄义儿”,而是担心给他回了信,会影响到他的进步。王戍得知这个原因后,心中牢记周总理“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周恩来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的家规,默默无闻地在教育岗位上做贡献,直到离休。

如果不是绍兴市委整理周总理当年回到绍兴的资料,恐怕王戍永远不会公开自己和周总理的这层特殊关系。直到晚年,王戍说起周总理都是称呼“表伯”,而不是“干爹”。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