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将吴信泉生了8个儿子、4个女儿,周总理打趣:你家是舰空母舰

小爱客拍车 2025-04-25 09:52:59

1940年8月的某一天,刚上任的淮海军分区头儿吴信泉,他既是司令员也是政委,带着第8旅的兄弟们一路往南,去帮新四军一把。

吴信泉被派去安徽泗县,他的使命是协同当地的军队,一起收拾掉那些在当地作恶多端的日本鬼子和汉奸。

吴信泉压根儿没想到,自己竟会在这儿碰上一段美妙的缘分。

队伍抵达泗县的魏营区后,是由当地的妇女救援队队长俞惠如来迎接他们的。

俞惠如在欢迎会上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讲话,这让吴信泉记忆深刻。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们整天待在一起,慢慢地,吴信泉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性格开朗、活泼可爱的女孩。

经政治部主任李雪三牵线,他俩结缘并很快在阜宁县天赐场镇简单办了个婚礼。

从那以后,他们俩的命运就连在了一起,相互纠缠了整整52年。

吴信泉和俞惠如情深意重,他们是对方心里最坚实的依靠。不管是生活中碰到啥麻烦,还是工作上遇到啥难题,夫妻俩都会坐下来,好好商量对策。

就算碰到难以跨越的障碍,他们也会紧紧靠在一起,互相打气,叫对方别灰心。

在爱情长跑中,俞惠如为吴信泉添了8个男娃和4个女娃,加起来一共有12个孩子。

每次碰头,周总理都会笑着问:“你们那个飞行大队,最近是不是又多了几架新战机啊?”

因此,战友们都打趣说吴信泉家就像个“大军舰”,连毛主席都表扬俞惠如,说她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妈妈。

【(一)在炮火洗礼中成长】

吴信泉家有12个娃,大多数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呱呱坠地的。

1941年10月28日那天,吴信泉带着队伍跟敌人拼死打架。

俞惠如已经怀孕足足十个月,现在她正待在老乡的家中,准备迎接孩子的到来。

这次生孩子可真是一波三折,俞惠如那边还没怎么着呢,羊水就先给流出来了。

村里人急忙把产婆喊来,但俞惠如因为营养跟不上,身子骨特别差,产婆来了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俞惠如生了一整天加一宿,疼得几次都晕了过去。

由于是头一回生孩子,她心里七上八下的,特别不踏实。

就在俞惠如一筹莫展的时候,打了胜仗的吴信泉火急火燎地赶到了。这时候,俞惠如心里头那叫一个踏实。

这天刚好是重阳节,李雪三听到好消息后,随手在纸上写了“重阳”俩字,就让手下给送过去了。

结果,吴家的大闺女就被取了个名儿,叫吴重阳。

1942年那会儿,俞惠如又要生孩子了。可巧不巧,狠心的日军正在苏北疯狂地进行“大扫除”,就是到处搜刮抢掠,局势紧张得要命。

俞惠如在草安村的一户人家,生下了一个男娃娃。

因为情况紧急,刚生完孩子的俞惠如根本没法多休息。第二天,她就咬着牙,走上了去剿灭敌人的路。

战争紧迫,俞惠如没办法,只能先把孩子托付给村里的老乡照看,连名字都来不及取。

大家只知道,这孩子的妈是安徽的,爸是湖南的,于是家里人商量着,干脆就叫他“皖湘”了。

日军搞了8个月的扫荡,等风波平息了,俞惠如这才跑到草安村,把孩子接了回来。

1945年10月份,吴信泉接到上头的任务,带着6000兵马奔赴东北,去开拓西满那块新的革命根据地。

那时候单位有明确的要求,就是说最多能带俩娃。

那时候的吴信泉,已经有四个娃要养了。

吴信泉跟俞惠如商量了一番,最后打算把4岁的重阳和还在襁褓中的苏宣放在苏北老家,然后带着快3岁的皖湘和刚满1岁的淮阳去东北。

结果,重阳被送到当地一个思想开放的地主家里寄养;而苏宣呢,则是被安排到了宿迁的总队长张荫棠家中。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吴家姐弟从小就把苦头尝了个遍。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其实并没过上多少舒心的日子。

1950年的时候,国家刚起步,啥都得从头来。吴信泉虽然是开国中将,但他的日子其实跟普通工人差不了多少,待遇真没高出多少去。

吴信泉赚的钱养活一家三口绰绰有余,但关键是,他家里总共有14口人需要照顾。

因此,小朋友们打小就过着精打细算、紧衣缩食的日子。

生活确实不容易,但孩子们的学业绝对不能放松。吴信泉自己先做榜样,严格要求节省过日子,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

他给小朋友们定了条规矩,就是不能跟别人比来比去。

所以,吴家的小子们,从来不会因为别人穿着新潮的衣服就眼红,也不会羡慕那些上学放学都有小车接送的同学。

在1955年实行薪金制改革之前,吴家的小朋友们啊,穿的都是幼儿园或者学校发的衣裳。

改革之后,他们就开始穿上妈妈俞惠如动手,利用各种废旧布料做出来的“新衣服”。

俞惠如13岁那年就投身革命,针线活还没摸熟,就火急火燎地奔到了抗击敌人的最前沿。

为了给孩子们做合适的衣服,她专门去报了个学习缝纫机的课程。她特别聪明手巧,上了一期课就全都学会了。

俞惠如最近找了个二手缝纫机带回家,因为家里孩子多,手头紧,买不起新的。

俞惠如为了省布料,开始动手改造自己穿过的旧衣服,一件衣服经她手就能变出好几件新衣服来。

家里的老大穿过的衣服,她从来都舍不得丢掉,心里总盘算着,过个几年兴许能给小的孩子穿上。

小孩长得特别快,那些老衣服很快就穿不下了,再说男孩的衣服给女孩穿也不匹配。

俞惠如找老战友讨了个降落伞,那伞是白色掺着黄色的。

她把那块白色的布料挑出来,打算给男孩缝制一件衬衣。接着,又把金黄色的布料裁剪好,为重阳、淮阳、新阳这三个女孩各自做了一条连衣裙。

小朋友们拿到妈妈亲手缝制的新衣裳,都高兴得不得了,在老师和同学跟前,他们一脸得意地炫耀:“瞧瞧,这可是我妈妈亲手给我做的衣服!”

光懂得节省还不够,吴信泉还盼着孩子们能养成尊敬长辈、爱护小朋友的好习惯。

吴信泉每周都会召集孩子们开个小会,告诉他们得讲礼貌、守规矩。在家里,站着得有个站样,坐着也得有个坐样。出了门,碰到长辈,记得要主动打招呼问好。

要是家里来了客人,咱就别吵别闹,安安静静的。

1950年那会儿,吴信泉要带着队伍去朝鲜打仗前,他专门跟俞惠如说,咱们开会的规矩得保持住。

俞惠如不光教小朋友们懂礼貌、讲廉耻这些道理,还多管了一件事,那就是盯着他们好好学习。

12个小朋友每个人都跟俞惠如说了自己这一周学到的东西。要是作业做得又快又好,还得了老师的夸奖,俞惠如就会在他们的作业本外皮上贴上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

对于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俞惠如不会严厉指责,她主要是采取鼓励的方式来教育。

爸妈教育得很上心,这12个孩子都特别明事理。

在吴皖湘的记忆中,从小到大,只要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饭,爸妈没坐下动筷,谁都不会抢先开吃。

夏天一到,吃西瓜就成了家常便饭,大伙儿都抢着把那块个头最大的西瓜递给爸妈。

大姐吴重阳和大哥吴皖湘,每次都是等到最后才动筷子,他们心里想着,得把好的东西留给爸妈,还有弟弟妹妹。

在那个特别不容易的时候,吴家的兄弟姐妹们从来没在饭桌上争抢过吃的。

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后,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要回报爸妈的养育之恩。

1960年的时候,吴皖湘加入了八一足球队开始踢球。到了1961年,吴重阳则去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上学了。

1963年那会儿,苏宣成功进入了西安炮兵技术学院。进了学院后,他和其他同学都一样,头一个月的津贴,全都毫不犹豫地寄回了老家。

【(二)言传身教,清廉家风传后代】

吴信泉有12个子女,每一个都十分出色,堪称佼佼者。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混得如鱼得水,并且为人处世都相当讲究。吴皖湘直说,多亏了老爸的教导,全家老少都沾了光。

1992年的时候,吴信泉老人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孩子们都喊到了床边。

虽然他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样,但他的眼神还是那么执着。

吴信泉咬紧牙关,忍着钻心的疼痛,对孩子们说:

我从1926年开始投身革命,到现在已经66个年头了。在这期间,好多战友都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我很庆幸自己能活下来。说实在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吴信泉,更不会有我们这个家。我本来就是个无产阶级,自己没攒下啥私产,家里头的沙发、地毯、家具啊,都是单位的。但我觉得,给你们12个孩子留下个好身体,这比啥都强。

社会发展不太均衡,有的孩子条件好些,有的就差些。条件好的得帮衬下条件差的,年纪大的得关照下年纪小的,大家得一直拧成一股绳。我最盼着的就是,你们都能死死守住共产主义这个信念,一直跟着共产党走,不动摇地走社会主义这条路。

爸爸临终前说的话,吴家的12个孩子都深深记在心里头。

吴信泉告诉孩子们,得狠狠心,对自己的孩子严点,让他们长大成人后,能给人民帮忙,对社会做点贡献。

孩子们眼里闪着泪光,向吴信泉许下承诺,肯定会牢记他交代的事情。

到现在,吴皖湘家的客厅里仍然挂着那么一副对联,写的是:爱纠缠的请离开,想做官的别进门。上面的横批简单明了:工作第一。

1992年4月2号那天,80岁高龄的吴信泉老将军,在北京的解放军总医院里,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之前,这位老将军已经跟疾病抗争了很长时间,可能现在的离开,对他来说反倒是种释放。

小孩们都挤在病床旁边,哭得稀里哗啦的。俞惠如眼里噙着泪水,端来一盆清水,然后她轻轻地拿起毛巾,给躺在床上的爱人擦着脸。

俞惠如紧贴着吴信泉的耳朵,轻声哼起了最后一曲:“不管天涯海角,都是组织让咱俩走到了一块儿,我唱着歌,你吹着口琴来伴奏。信泉啊,咱俩心连心。”

唱完这首歌后,家里人遵照吴信泉生前的愿望,把他的身体送到了301医院进行尸检。

老将军是自然离世的,本来没必要进行解剖,但他生前有个愿望,就是想让医生检查一下,看看自己的哪个器官还能派上用场。

吴信泉一辈子都在为老百姓忙活,他走了以后,心里还惦记着要拿自己的身子骨,最后再帮大家一回。

离开301医院后,俞惠如领着12个儿女和孙子辈,一块儿把他送到了八宝山进行火化。火化完成后,紧接着就简单举行了葬礼,让他入土为安。

大家想过给吴信泉办个追思会,但俞惠如硬是不答应。

吴信泉在临终之际特地嘱咐,别告诉其他人,也别给组织添乱。

吴信泉离开后,俞惠如并没有因此就一蹶不振。

她一心一意写书,花了10年时间,先后推出了《勇猛的吴信泉将军》、《朝鲜战场纪实:39军的1000天》和《吴信泉传》。

俞惠如讲道:“信泉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一直在我心里活着。他的人格魅力、他的那股子劲儿,还有他干的事业,都在这些书里重新展现了出来。”

【英雄佳人巧相会,郎才女貌天仙配】

看看吴信泉这辈子,从红军那时候起,他就经历了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战斗。

从第一次到第五次,咱们一直跟敌人斗智斗勇,打了好几场反围剿。后来,咱们队伍往东开拔,到了冀鲁豫那片地方。接着,又参与了四平那场硬仗,还有决定性的辽沈大战。

之后他们奋力追击敌军,攻占了柳州和南宁,最终把象征解放的红旗插到了镇南关上。

朝鲜战争一打响,吴信泉立马带兵往北边冲。到了云山那场大战,他胆子大,趁着黑夜跟美国人玩起了白刃战,硬是把那个自称“从没输过”的美骑兵1师给狠狠教训了一顿。

毛主席听到好消息后,大力表扬吴信泉说:“实际情况告诉我们,美军没啥可怕的,说到底,他们也就是个空有其表的纸老虎。”

吴信泉在战场上无往不胜,这荣誉里头,他夫人俞惠如可是功不可没,占了大头。

在魏营安顿下来后,俞惠如不光是待着,她还管着宣传队的事儿。她脑子灵光,老喜欢琢磨些新曲子,给大伙儿打气,让军心高涨。

吴信泉和俞惠如本来就是工作上的伙伴,但当吴信泉观看了俞惠如出演的《农村曲》后,心里头不知不觉就对她有了感情。

吴信泉跟李雪三聊了自己的想法,李雪三听后非常高兴,一连说了三次“不错”,还主动提出要给两人牵线搭桥做媒人。

俞惠平对吴信泉的感觉也挺好,他模样帅气,身材笔直,做事也是滴水不漏。

婚姻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俞惠如没法立马点头,她回道:“容我考虑考虑。”

俞惠心里有点打鼓,主要是怕吴信泉是那种只懂带兵打仗,没什么细腻心思的粗线条人物。

但跟俞惠如打交道后,她才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

吴信泉跟俞惠如见面时,从来没主动说过喜欢她,但他会默默地帮俞惠如改进戏曲里的对话。

俞惠芬察觉到,吴信泉这个人特别开朗。

他作为政委,每天早上都会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晨跑。

而且,他对打篮球特别着迷。

在那片老旧的土地上,吴信泉干得满头大汗,这让俞惠如开始对他有了新的看法。

过了阵子,李雪三又去找俞惠如,想问问她到底想好了没。

这次,俞惠如很爽快地就点头同意了。

他们的结婚日子挑在了1940年12月22号,婚礼要在阜宁县的天赐场镇举办。

那天,吴信泉的部队正好赶上改编的日子,所以他们决定召开一个营级以上的干部大会。会议结束后,大伙儿就直接在那办了个婚礼,挺顺溜的。

那时候的婚房特别简单,就只有一张用来睡觉的新床。

婚床简单得很,就是把两块门板拼一块儿,上面铺点稻草,然后扯条粗布床单,再盖上一层蓝印花布的被子。

李雪三当主持人,吴信泉和俞惠如就正式成了夫妻。俞惠如特别高兴,给大伙儿唱了一首《松花江上》。

俞惠如那悠扬的嗓音,记录了他们爱情的点点滴滴,从最初在天赐场举办的婚礼上响起,一直到后来在北京举行的葬礼上回荡。

吴信泉这辈子能跟俞惠如这么好的伴侣在一起,真是让人打心底里觉得幸福。而我们国家能拥有吴信泉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0 阅读:2

小爱客拍车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