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糖尿病60年,国医大师邓铁涛分享3个控糖秘诀,简单有效不花钱

柚子来看趣事 2025-04-19 14:51:06

1916年10月,邓铁涛出生于广东开平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邓梦觉是当地著名中医,诊室里常年弥漫着草药气息,耳边回荡着《黄帝内经》的吟诵声。五岁时,邓铁涛站在诊桌前,看着父亲为一位腹痛的病人刺足三里,几分钟后,患者眉头舒展,痛苦缓解。这一幕深深印入他心中,也成为他选择中医道路的起点。

1932年,16岁的邓铁涛考入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彼时中医正值风雨飘摇之际,西学东渐,中医是否“存废”成了时代争论的焦点。在一次课堂上,老师称中医为“老树新枝”,邓铁涛却大胆质问:若根已腐朽,新枝如何生长?一句话震惊全场,也展现出他日后不断思辨、革新的学术气质。

1938年,广州沦陷,邓铁涛随学校迁至香港九龙,在贫民区义诊行医。就是在这段时间,他第一次直面糖尿病带来的沉重代价。一位糖尿病患者因缺药导致足部溃烂,即将面临截肢。患者家属跪地恳求:“哪怕保住一只脚也好。”于是,邓铁涛翻遍古籍,尝试艾叶熏蒸加内服黄芪,没想到创面竟逐渐长出新肉。

这次经历震撼了邓铁涛,他也意识到糖尿病并非单靠西药控制血糖就能解决,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机理需要探究。那一刻,邓铁涛在心中立下志愿:要为“消渴”——中医对糖尿病的称呼,找到中医自己的解法。

1956年,新中国创办四所中医院校,邓铁涛成为广州中医学院的奠基人之一。在简陋的教研楼,他带领学生用煤油灯誊注古籍、研究方剂。面对糖尿病这一现代病,他没有简单照搬古法,而是尝试结合五脏理论重新认识“消渴”。

1962年,邓铁涛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打破了传统五行生克的静态框架,将人体器官间的功能关系重新梳理为动态平衡的整体系统。他尤其指出:糖尿病并非单纯“肾虚”,更多是“脾肾同病”,即脾失健运为病机之枢。

为验证理论,邓铁涛带队开展了长达三个月的临床追踪,研究200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与病情变化。他发现高达80%的患者存在脾胃运化失调、兼有肾气亏损的表现,而不是传统所说的单一“阴虚火旺”。这一发现成为他后续多年诊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

1975年,一位华侨富商因糖尿病就诊,空腹血糖高达17mmol/L,西医建议其终身注射胰岛素。邓铁涛详细把脉后,认为其“病根不在胰岛,而在脾肾”。他开出山药90克、黄芪60克的中药方,配合猪胰煲汤食疗,三个月后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富商感激不已,送来锦旗!

此后,邓铁涛不断优化理论体系,提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封藏之本”的调养方针,强调治疗糖尿病不能只看血糖指标,更应重在调理脾肾功能,实现全身代谢的协调。他根据病人体质,制定不同的分型治疗策略——气阴两虚者重用黄芪、麦冬;湿热内蕴者清利三焦;痹阻经络者通络止痛。这一套辨证分型治疗体系,后来被誉为“邓氏消渴疗法”。

2003年非典期间,邓铁涛曾被紧急召回广州,为一位糖尿病足患者会诊。患者双足溃烂已见骨,西医建议截肢。他检查后判断动脉搏动尚存,坚持保守治疗。他内服六味地黄汤加黄芪,外用自创“木耳散”(黑木耳粉与葡萄糖粉)敷创。二十天后,焦黑死皮脱落,新生肉芽生长如春芽。年轻医生惊呼:“糖粉都能治病?”邓铁涛微笑解释,这并非寻常糖粉,而是通过高渗杀菌、扶正祛邪,促进组织再生的中医智慧。

2010年,邓铁涛又推出“拂痛外洗方”,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的神经痛。他将川乌、艾叶、红花等中药熬汤熏洗,治疗司机曹某双足灼痛数月之疾,患者最终康复。他婉拒药商高价购买方剂的请求,将方子无偿公开,言语坚定:此方为济世而生,不为谋利而藏。

不仅在治疗上,邓铁涛在糖尿病的养生干预方面也有诸多实践。104岁高龄时,他仍在全国巡讲,传授“调脾补肾、通络活血”的方法。他每日早起必练“金鸡独立”,夜睡前坚持按摩涌泉穴,药茶中常配黄芪、黄精、玉米须,用以健脾利湿、养阴补气。在央视访谈中,邓铁涛亲自示范单足站立以引血下行,用于预防糖尿病足,主持人试着模仿却踉跄不稳,引得全场一笑,也让这位老中医的风采深入人心。

而在数十年的临床诊疗中,邓铁涛也逐步意识到:糖尿病远不是单靠降糖药就能解决的“血糖问题”。在他看来,这种被称作“现代富贵病”的顽疾,根源往往深藏于人体整体功能的失衡,尤其是脾肾亏虚、气血失调。邓铁涛常说,治糖尿病,不能只盯着血糖数字,更要从体质入手,从源头调理,从生活细节里找突破口。只有标本兼顾,才能让血糖真正稳得住,身体也跟着轻松起来。

在一次健康访谈节目中,主持人请教他:“邓老,您几十年来专注糖尿病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如果让您给大众提三条‘最接地气’的控糖建议,您会说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邓铁涛也毫不保留,他笑着回答道:“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的关键就是少吃糖、少吃主食、多运动,这当然是对的,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常和病人说,除了吃对、动够,还有三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却非常重要!这三件小事简单有效,而且不花一分钱,而只要坚持去做,血糖自然就不爱飙、不乱跳...”

第一件,是每天早起练“金鸡独立”。所谓“金鸡独立”,就是单脚站立,双手自然下垂,闭目或微闭目,另一脚抬起离地,尽量保持平衡。别小看这一个动作,它能激活足部的肝、脾、肾三条经络,尤其对糖尿病人群常见的下肢麻木、血流不畅、末梢神经损伤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这三脏功能正常,人体的下肢气血运行才能畅通。而通过金鸡独立,能够刺激足底涌泉穴,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让气血自然往下走,有助于防止“气血上逆”,也能缓解血糖波动带来的头晕、心慌等症状。练习时建议先从每条腿30秒开始,逐步增加至1分钟甚至更久,每天早晨空腹进行效果最佳。

第二件,是睡前温水泡脚。中医讲“寒从足生”,尤其对于脾肾阳虚、末梢循环差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泡脚是温养阳气、疏通经络的极好方法。用40℃左右的温水浸泡双脚15到20分钟,在水中加入适量艾叶、姜片,更有助于驱寒通络、补肾暖脾。

艾叶性温,能温经止痛、散寒除湿,姜片则能通阳发汗、温中止呕,两者搭配,既温养肾阳,又能激活足部经络,缓解足部寒凉、麻木、微痛等糖尿病常见症状。同时,泡脚还有助于调节副交感神经,让人更容易入睡,间接提升睡眠质量,而良好的睡眠正是血糖稳定的重要保障。需要注意的是,泡脚后务必擦干双足,避免受凉;糖尿病足患者若已出现破溃或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第三件,是午后闭目养神十五分钟。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忽略了中午休息的重要性。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脾主思”,过度思虑会损伤心脾,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导致内分泌紊乱,血糖波动剧烈。而午后闭目养神,哪怕不入睡,也能让大脑放空,心神安定,帮助脾胃运化、养心护神。

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种静养方式比强行午睡更安全、稳定。静坐时,尽量不看手机、不说话,轻轻闭眼、放松呼吸,意识跟随呼吸节奏缓缓起伏,感受身体的安定感。这种状态有助于平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从而改善胰岛功能、降低午后高血糖的发生率。

这三件事——早起站立、夜晚泡脚、午后静养,几乎不需要花费任何金钱,也不依赖复杂的器械,却是实实在在“调体质”的日常良法。它们对应的是中医所讲的“晨起升阳、夜卧养阴、午时养神”,顺应自然节律、协调整体功能。长期坚持下来,不仅能辅助血糖控制,还能改善脾胃功能、提升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让身体恢复内在的稳定与韧性。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病,更是一个“生活病”。与其一味地追求药物控制,不如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之道。这三件小事简单、温和、易坚持,真正做到了从源头调理,让身体慢慢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调养不是一日之功,但只要坚持下去,身体的每一点改善,都是最稳健的“降糖药”。

资料来源:

[1]邹旭,吴焕林.国医大师邓铁涛百岁养生二十四法[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10.169.

[2]陈坚雄,黄可儿.国医大师邓铁涛学说探讨与临证[M].广东科技出版社:202305.255.

[3]陈汉旭,刘家祺,杨水浩,等.国医大师邓铁涛基于“五脏相关”学说辨治肥胖症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12):133-135

(《研究糖尿病60年,国医大师邓铁涛分享3个控糖秘诀,简单有效不花钱!》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15 阅读:1876
评论列表
  • 2025-04-19 20:16

    坚持做!

  • 2025-04-20 09:24

    光见有人吹牛皮,不见有人治好。

  • 2025-04-20 13:54

    研究了它们60年没有研究痛也只能,

柚子来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