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这条百年老街,长流话称为“市头”

江南雨福 2024-08-20 16:06:53

在海口市长流墟一条百年老街上,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班帅庙、吴氏宗祠、郑氏祖宅、约亭、王氏宗祠、文圣宫、梅仙庙等人文建筑,与周遭错落有致,各个时期的民居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条富有年代感的历史文化街区。

百年老街的核心位置地处长流墟北合街,这片区域在长流方言中被称为“市头”,这一称呼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其作为烈楼市主要街道的地位,更蕴含了此地是烈楼市繁华兴盛起始地的深刻含义。

烈楼约亭聚乡贤,文明乡风水长流

昔日,老街上的约亭是一座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大宅院,坐落在琼山长流市北合街24号。民国《琼山县志》有载,烈楼市(今长流墟)曾竖立着一所约亭。这不禁让人充满遐想,北合街上这座约亭,是否正是史料中所记载的,由烈楼都、凤楼都及兴政都三个乡都共同设立的烈楼市约亭呢?

进一步深入探访后,笔者发现兴政都确有其专属的约亭,原址位于今日海口市长流镇的琼华小学。而北合街,则恰好位于烈楼都与凤楼都的交界地带,这一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为笔者的推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当地老人口述中,笔者得知过去长流墟的乡民们常在“约亭”内集会商议民事,或是欢聚一堂演奏八音,或是举行各类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结合地方志记载、老人口述与地理位置分析,笔者有理由坚信,北合街上这座约亭,极有可能就是昔日三个乡都共同的标志性人文建筑——烈楼市约亭。

再加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或许这座古建筑也是烈楼都、凤楼都共同的约亭所在地。清康熙《琼山县志》中并无烈楼市约亭的记载,笔者推测烈楼市约亭建于清康熙年间之后,具体何时有待进一步史料佐证。

现今,北合街约亭除门房保存完好外,其余建筑饱经岁月沧桑,留下了岁月的痕迹。穿过门房,正堂房屋已于早年坍塌,仅余断壁残垣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两侧横房更是满目疮痍,破败不堪。

在门房屋顶正中央,两只栩栩如生的仙鹤相对而舞,与中间精致的花瓶交相辉映,巧妙地构成了“仙鹤同春”的图案,寄托了长流乡民们对美好时光与长寿安康的无限向往。即便时光流转,这份寓意依然鲜明,引人遐想。

过去,在烈楼市的约亭里,乡民们围坐一堂。他们宣讲圣谕,规约议事,德教宣化,彰善纠恶,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铸就了孝道文化、乡贤文化、德善文化等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长流人,成为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文化印记。

而在约亭左侧,一座香火绵延的青山社稷坛巍然而立。作为古老农耕文明的人文象征,青山社稷坛在长流地区广泛分布,象征着古人对皇天后土的尊崇与敬畏,是古烈楼乡民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印记。

四壁著书恢世业,五侯拜职显家声

王氏宗祠,当地俗称王氏公馆,为四进制的四合院式院落,位于北合街东边。第一进为门房,起到空间过渡的作用。紧随其后的是第二进前堂与第四进后堂,分别为家族议事、祭祀先祖、供祀牌位等场所。

而位于二者之间的第三进,则巧妙地设计为一座拜亭。拜亭的两侧,巧妙地布局着东壁与西园两处横房,它们如同两翼,既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又丰富了空间的功能性。左右两间厢房处,各设一方水池,不仅起到了消防灭火的作用,而且也为整座宗祠增添了几分静谧与雅致。

在后堂的两侧及中间墙体上,均装饰着画工精美,古意盎然的彩绘壁画,每一笔一划都透露出民间匠人的深厚功底与对美好寓意的追求。

中间墙体的彩绘,绘制的是松鹤延年图,图中苍劲的古松与翩翩起舞的仙鹤相映成趣,不仅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之美,更深刻地寓意着家族的长寿与吉祥,寄托了王氏家族对世世代代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后堂左侧彩绘上的楹联有云,梅溪集著芳传永,草檄文成烈气存。梅溪,是南宋名臣,著名诗人王十朋的字号。史料记载,王十朋性格刚正不阿,勤勉好学,终其一生秉持忠孝之道,广泛深入研究经史典籍,同时亦精通各类传记与百家学说,学识渊博。整篇楹联表达了王氏族人对家族先贤的深深崇敬,展现了努力开拓进取,传承优良家风的坚定决心。

“四壁著书恢世业,五侯拜职显家声”,是后堂右侧墙壁画上的对联,直白点来说即使家中贫寒,只剩下四面墙壁,也要坚持读书,振兴家业。只有当子孙后代考取了功名,功成名就,方能真正光耀门楣,彰显家族荣耀。

右侧彩绘壁画下方,竖立着一块民国十四年(1925年)所刻的“万派朝宗”碑。古碑铭上,镌刻着王氏乡贤们树立家族牌位的事迹。

德冠百王宏赞育,业传万世广扬培

与王氏宗祠一墙之隔的文圣宫,同样是一座饱经风霜、年久失修的古建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守护着长流墟的文运兴衰,见证了无数学子的笔墨耕耘。随着科举时代的落寞,文圣宫逐渐沉寂。

行至文圣宫内,房檐下竖立着、墙壁内侧镶嵌着多块古碑刻,宛如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烈楼地区文脉传承的深厚底蕴和悠远历史。《宾兴名记》、《口口宾兴例记》两块明清古碑,刻载着地方乡绅、科举士子捐资助学的事迹。

明代的《宾兴名记》碑刻,作为历史的见证,镌刻了众多慷慨解囊之士的芳名,其中包括特授雷琼道副使李德美、特授临江府峡江县知县正堂谭和衷、恩赐文林郎丁卯科副魁柯宗宝、例授将仕郎候选儒学岁进士邝德彬、例授将仕郎候选儒学岁进士吴建极、例授将仕郎候选儒学岁进士郑国盛等地方官员。

根据《明进士李德美墓志铭》记载,李德美,福建莆田人,明成化戊戌科(1478年)进士。明弘治五年(1492年),李德美渡远渡琼州,担任广东按察司事副使,任期长达五年。在任期间,他承继前任广东按察司副使涂棐等官员的遗风,持续推动兴利除弊、振兴教育的举措,更身体力行,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从而广受百姓赞誉与尊敬。

结合李德美的任职时间与他在琼州的积极影响,可以合理推测,《宾兴名记》古碑刻的树立年份应落在明弘治五年至弘治十年(1492年-1497年)。值得一提的是,《明进士李德美墓志铭》由长流那秫村名贤、清代琼山举人郑文彩撰写。跨越了几百年,长流人民依旧记得李德美对地方教育做出的历史功绩与贡献。

至于碑刻上提及的其他官绅,如谭和衷,他作为明朝琼州府贡生出身,先在临江府上高县(今隶属江西省宜春市)担任训导,后又晋升为峡江县(今隶属江西省吉安市)知县。

此外,碑刻上,还铭记了庠生、处士等长流地区的科举学子、乡绅名仕,他们共同为烈楼的教育与公益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后世传颂的千古佳话。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长流墟的贤达之士们盛情邀请琼山县县长廖国器,亲笔为文圣宫题写了庄重的门匾及寓意深远的对联。对联上撰写的“德冠百王宏赞育,业传万世广扬培”,不仅凝聚了烈楼乡绅们对古代先贤的无限敬仰与深切怀念,更成为了激励后世子孙不断追求卓越品德与辉煌成就的谆谆教诲。

尽管时光荏苒,风雨侵蚀,使得这对联上的字迹大多已斑驳难辨,但透过那依稀可辨的墨迹,仍能深切感受到当年烈楼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与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敬意。

文圣宫墙壁上还镶嵌着《兴政约亭后会常住碑》,刻立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碑文上,陈列着古时约亭议事后约定俗成的乡约条例,以及乡绅们置乡饮、约亭的的事迹。

碑文中提到的“乡饮”,是古代嘉礼之一,指乡饮酒礼,是一种在古代乡村中举行的宴会。这种礼仪的推行,不仅体现了古代烈楼地区对尊老敬贤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尊崇。

烈楼古宅越春秋,百年宗祠话沧桑

吴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无从考究,毗邻王氏宗祠。从祠堂的造型与建筑风格来细致审视,不难推测其应属晚清时期的建筑,具有琼北地区古典建筑的风格。

吴氏宗祠以前后两堂屋为核心,辅以中间的拜亭,构建成了一座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式院落,布局严谨,气势恢宏。

吴氏宗祠不仅以其庄重的建筑格局著称,更以工艺精湛、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木雕艺术闻名遐迩。在檐下的木雕,既有象征年年有余的鲤鱼、活泼灵动的螃蟹,也有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的狮子,更有展翅欲飞、传递吉祥的喜鹊与形态各异的瑞兽。而那些精致的花窗,更是设计巧妙,样式繁多,为庄严的宗祠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雅致。

然而,时代的洪流不可阻挡,解放后,长流墟小学选址于此,在宗祠内开校办学,使得宗祠古朴的风貌发生了些许改变,其中拜亭也被改建为校舍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后,长流墟小学曾一度计划大规模改建吴氏宗祠,以扩大学校规模。所幸在吴氏族人的不懈努力与深切守望下,最终让这座承载着家族记忆与荣耀的宗祠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避免了被时代洪流所吞噬的命运。

岁月悠悠,历经风雨沧桑,吴氏宗祠内依然保留着精美的木雕、石雕。宗祠里照壁两侧的楹联、彩绘更是镌刻着厚重的时代记忆,见证着吴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繁荣兴衰。

班帅庙保境安民,梅仙公镇妖除邪

在北合街两端,一东一西,巍然矗立着两座庙宇,分别是东边的班帅庙与西边的梅仙公庙。

班帅庙内,供祀都主班帅与市主灵山大王两位神灵的牌位。这两位神灵,分别是烈楼都、烈楼市的境主,各自司掌一方境土,共同庇护着烈楼地区的黎民百姓。

而梅仙公庙,则供祀着梅仙公。在当地民间传说中,梅仙公被赋予了非凡的神力,成为了百姓心中的守护神。倘若遭遇孩童无故哭闹、难以安抚之困扰,人们便会来到庙里,请梅仙公坐镇家中镇妖除邪。

百年老街焕光彩,古韵新颜承文脉

在北合街这条悠长的古道上,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它们不仅仅是时代芳华的古迹遗存,更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讲述着烈楼地区古往今来繁华与变迁的动人故事。

街道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各个时期、各式各样的人文建筑,从沧桑的宅院到庄严的庙宇,从旧日的商铺到幽深的巷弄,每一处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穿梭在街巷里,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让人深深地沉浸在烈楼地区千年的市井烟火之中。

笔者时常在想若以敬畏之心,深入挖掘这些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背后深厚的文脉内涵,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更是对未来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通过科学的考古研究、细致的文献整理以及生动的口述历史记录,就能将这些散落的记忆碎片重新拼接,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可触。

在此基础上,对古老的建筑进行精心的修缮与保护,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将烈楼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植入其中,无论是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民俗习惯,都能在古老的街区中得到生动的展现。这不仅能让人们在游览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亲身体验到烈楼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此,北合街将不再仅仅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老街,它或将成为海南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烈楼地区千年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0 阅读:0

江南雨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