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9日,张学良在大帅府的卧室里来回踱步,内心做着激烈的斗争活动,犹豫不决的他,最终选择用抛银圆的方式决定这件事的与否。
如果银圆正面朝上,就干!
结果抛了三次,全部是正面。
可张学良还是下不了决心,便改变规则再抛一次。
结果三次又全是反面。
张学良见罢长叹一声:“天意难违!”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让张学良如此纠结,用出如此“幼稚”的手段来决定是否做这件事?
到后来,晚年的张学良在回忆起此事时,曾这样表示:
“我这一辈子做的最不后悔的事是发动西安事变,做得后悔的是制造‘杨常事变’!”
声名鹊起,飞上枝头民国的各路军阀及将领,许多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校和讲武堂这些军校,是名副其实的科班出身。
但张作霖却不然,很多人都说他是野路子。虽然张学良晚年称自己的父亲是保安团出身,其实和土匪没什么两样,也就根本混不进他们所谓的上层圈子。
于是,张作霖就开始大量招贤纳士,在一次视察军工厂,他发现当时正担任厂长的杨宇霆能力出众,并且在军事上有着独到的见解。
经过深入了解,才得知杨宇霆还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高材生,便把他收入麾下,并升任他为督军署参谋长。
而杨宇霆也很争气,刚投靠张作霖后,就联手徐树铮给他送了份大礼,也就是著名的“秦皇岛劫械案”。
徐树铮是杨宇霆在日本的老同学,二人更是与白崇禧,合称“民国三大小诸葛”。
不同的是,徐树铮是为段祺瑞智囊,号称是段的“扇子军事”。
当时,冯国璋花费四千万买了一批军火并将其停靠在秦皇岛,据说这四千万还是冯总统向日本人借的。
杨宇霆在协助张作霖统一东北后,就曾代表张作霖于1917年先后两次参加督军团会议。
名义上支持段祺瑞,实际上是想借徐树铮职务之便,向关内发展奉军势力,进而逼迫冯国璋下台。
而双方达成合作的条件,就是这批在日本订购的军火。
1918年2月,杨宇霆带着徐树铮送的“领取军械证件”,大摇大摆地率奉军五十三旅张景惠部,进入秦皇岛,劫走冯国璋打算用来武装直系的军火。
看守兵械的士兵怎么也不会想到,杨宇霆手中攥着的“领取军械证件”,其实是伪造的。
张作霖得到这批军火后,迅速用来奉军武装,直接扩备三个混成旅。
3月12日,张作霖自任总司令,徐树铮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直逼军临城下,胁迫冯国璋下野。
随之,段祺瑞于23日复任国务总理。
也因此,杨宇霆随之名声大振,“崛起于东北,而渐震乎中原”,就是从那个时候传出来的。
偏爱有加,惹人嫉妒杨宇霆常以东北元老自居,有如此足的底气,一方面,是他为人高傲,实力也确实有几分。这点倒是和张作霖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张作霖对他的重视,以至于后期甚至到达放纵的地步。
杨宇霆起初跟张作霖的时候,张大帅还只是个师长,他把自己比作“诸葛”,替张作霖谋划。
所以一定程度上,张作霖能坐上东北王的位置,是离不开他的辅佐,杨宇霆也算得上是奉系军阀中,资历较老的功臣。
第二次直奉战役后,奉系实力达到鼎盛,更是直接将淞沪地区据为己有。
作为本次战役最大功臣的郭松龄,却在胜利后没能得到张作霖的半点赏赐。
而杨宇霆性格孤傲,甚至说在奉军中除了张作霖,就没几个能入他法眼的。
他也知道,军队中很多人对他都有意见,加上自己也有野心,就亲自请缨举荐自己去江苏。
张作霖便给他了个江苏督办的职位,统辖一省之军政大权。
这可让没沾到半点光的郭松龄心生嫉妒,因为在此之前安徽督办的职位是为他准备的。
但杨宇霆如今主动要求到江苏,所以张作霖就将原定的江苏督办姜登选改任安徽。
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对张作霖和杨宇霆产生了意见。
其实,早在第一次直奉战役后,奉系军阀分化成新旧两派,旧派势力在竞争中逐渐消退殆尽,新派兴起。
新派内部,则分成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和以郭松龄、张学良为首的“陆大派”。
可以说,杨宇霆和郭松龄属于名副其实的八字不合,也一直在明争暗斗。
奉军驻军上海,必然威胁到浙江督军孙传芳的利益,他于1925年双十节假借检阅军队之名,率军向江苏进发。
杨宇霆刚刚上任不到一个月,部署建设尚未完备,再加上其他地区的驻军无法及时赶到,他深知,硬碰硬只有送死的份儿。
于是,杨宇霆便下令奉军撤退,紧接着,因判断失误,徐州也被攻陷。
结果,张作霖非但没有惩罚他,让他继续担任奉军参谋总长。
反而让郭松龄统兵去前线抵抗孙传芳的部队,给杨宇霆擦屁股。
这可给郭松龄给气坏了。
11月22日,他召开军事会议,列举杨宇霆的种种罪行,要求张作霖即日下野, 以“清君侧”的名义倒戈一击。
为躲避风头,杨宇霆只能暂时辞职前往大连。
但谁知,张作霖对他偏爱有加。很快,杨宇霆就复职并继续帮助张作霖筹划军务。
可以说,张作霖对杨宇霆的包容,是超乎寻常的。
但又不乏考虑到,这有没有可能是张作霖为协调两派势力,防止一方势力膨胀,从而为稳定奉系内部局面而做出的举措呢?
其实应该是有的,而且张作霖似乎始终处于一种拉偏架的位置。
相比之下,可以看出,老张还是比较偏袒杨宇霆的,因此后来郭松龄倒戈,起兵造反这件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都知道,郭松龄作为张学良的老师,这俩肯定是一伙的,既然如此,杨宇霆和张学良自然也就处在各自的对立面。
张作霖活着的时候还好,可以在双方中间斡旋协调,至少针锋相对不会发展成兵戈相见。
可让张大帅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在皇姑屯被鬼子炸死了。
本来是多好的一盘棋,千算万算,没把自己算进去,这下事情往后可就不好发展了。
因此张学良接手奉军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面对老臣的质疑。没错,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杨宇霆。
过分干预,引得祸患上文已经提到,杨宇霆的心高气傲属实让人憋屈,而他的这种性格在张作霖死后不减反增,愈演愈烈,更是将对象直指张学良。
郭松龄造反被张作霖镇压下去后,兵败被杀,但我们的小张却把弑师之仇全都归结到杨宇霆身上,认为是他怂恿,才导致自己恩师丧命。
但还有种说法,说这个还是张作霖的手笔。
当时的郭松龄成就斐然,更是奉系老人,偏偏还担任着“太子师”这个职务。
张学良年纪尚轻,老爹怕儿子继承衣钵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于是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除掉郭松龄。
张学良当然想不到这些,加上他和杨宇霆的对抗早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他是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个“恃宠而骄”的叔叔的。
没错,就是“叔叔”,杨宇霆始终把张学良看作晚辈。
后来,张学良曾为缓和与杨宇霆的关系,让自己的夫人于凤至带着八彩礼物去杨家,与杨夫人互换金兰谱,也就是让两位夫人结拜为姐妹。
而杨宇霆认为自己怎么着也算是他张汉卿叔叔辈的,如此一来岂不乱了辈分,就将礼物和兰谱送回。
而且,他把自己比作“诸葛”,自然而然,我们的张少帅不就成了“阿斗”。
杨宇霆认为自己是在承张作霖遗志,担负着辅佐张学良的重任,因此他就更加不在乎他的条条框框,更别说职位高低了。
要知道,此时的小张已经是高居东北保安总司令的职位。
但杨宇霆却直接闯进张学良府邸,干预他的私人生活。
因为,自从郭松龄死后,张学良深受打击,每日里以抽大烟、打吗啡消弭精神,逐渐也就有了赖床的习惯。
所以,每天早上大帅府客厅里挤满了东北的军政要员,等着他签字、处理政务。
这天,当杨宇霆到时,听说张学良还没起,气得直接上楼推开卧室门,高声大喊:
“汉卿快起,外面多少人等着你呢?老帅在时可不是这个样子!”
这种动辄便以长辈自居的态度,令初掌大权的张学良愤恨不已。
就算是在公共会议上,杨宇霆也敢大庭广众地直呼张学良“小六子”。
甚至即使是在杨宇霆父亲七十大寿时,张学良也没有吃到好果子。
当时,他思来想去,念在父亲的份上,张学良觉得自己理应去拜访一番,但等他到现场后, 却发现不仅东北的军政要员齐聚于此。
甚至全国有头有脸的人物也都派人携带重礼到杨府来借此机会巴结杨宇霆。
杨宇霆非但没有给他留上座,其他人见到张学良,也都表现得非常平淡。
而当杨宇霆一回来,全场人员肃然起敬,纷纷向他致意示好,而完全不把这个东北统帅放在眼里。
两人摩擦到达极致,是在“东北易帜”的政见分歧上。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即使这个文件已经发出,但杨宇霆依然态度坚决,表示反对。
在此之前,杨宇霆曾背着张学良,两次会见白崇禧。
白崇禧希望杨宇霆取代张学良,并愿意为之提供帮助。
索性杨宇霆的忠诚还是在线的,并没有造反之心,但却对蒋介石依然是自始至终的反感。
他曾直接对张学良质问道:“你真觉得他老蒋是个能统一中国的人!”
也是从此,两人的分歧愈发严重,双方的对立更是直接摆到明面上。
除此之外,在他眼里,张学良就是个毛头小子,他把自己当作张学良的监护人,甚至还劝其戒烟,这样,就能专心对待政务了。
其实,也有很多东北老人劝诫过杨宇霆,让他收敛一点,并拿古人的事迹作比。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而杨宇霆自认为受老帅重托,必须对东北负责,问心无愧,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
“关外的事,我杨宇霆就可做主,小六子少不更事,懂得些什么。”
渐渐地,东北大员就认为什么事还是杨宇霆说了算,便先请示了他,再汇报给张学良。
如此一来,张学良作为如今的东北实际掌权人,从小到大,哪里受过这般气?
起初他对杨宇霆还多方忍让、试探,但等来的却是无尽的冷眼相对于得寸进尺。
直到日本人送给张学良一本叫《日本外传》的书,并把他比作书中的丰臣秀吉,把杨宇霆比作篡位夺权的德川家康。
这可给我们少帅吓得不轻,思前想后,丰臣秀吉的处境不就是目前自己面临的问题吗!
如果不尽早除掉杨宇霆,迟早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又联想到过去杨宇霆对自己的行为种种,当即决定必须先下手为强。
但谁知,这一下手,竟真的中了日本人的圈套。
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以商讨建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为由,邀请杨宇霆和常萌槐到帅府。
只身前往的二人怎么也不会想到,此去赴的竟是鸿门宴,老虎厅内等着的是数十名士兵,正扛着枪准备送他们最后一程。
据说这些士兵,还是曾经郭松龄的老部下,如今大仇得报,心中自是痛快。
杨宇霆死后,张学良过意不去,毕竟当初父亲与其交情甚深。
他对杨宇霆予以厚葬,又送给杨夫人一封信和一副挽联,上面说到:
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帝挥痛泪,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结语话说回来,张学良之所以会杀掉杨宇霆,自然有杨宇霆咄咄相逼,挟势弄权的个人原因。
当然,归根结底,是张学良没有认清杨宇霆的政治属性,也许,杨宇霆本就希望把张作霖留下来的东北发展壮大。
自然而然,对待张学良也就有些不恰当乃至过激行为。
再加上日本人蓄谋已久的挑唆,除掉杨宇霆这个“活诸葛”,那么张学良的实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因为虽然杨宇霆性格跋扈,但的确称得上足智多谋,能够于当时复杂的局势下,在苏俄、日本、南京三方面之间纵横捭阖。
如果当初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在张学良不在的情况下,能由杨宇霆坐镇,日本人绝不敢动手。
或者说,不能那么轻易地在半年之内就占领东北全境。
那么,东北的命运就很有可能改变。
张学良晚年回忆后悔杀掉杨宇霆,或许也和这个有关吧。
-END-
【文|此间】
【编辑|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