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4日
头一天我们仨在孜珠寺逛得太久,到达昌都已经22点。入城时只觉城市很大,灯火辉煌。昌都处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茶马古道”要地。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两水在此相汇为澜沧江,这是昌都名称的由来。我们一清早起来,去看这里最有名的强巴林寺。
强巴林寺建在二水交汇的三角高台地上,是昌都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传说格鲁派宗师宗喀巴16岁时由青海到拉萨学经途中,路过这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时,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后来他的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 1444年创建该寺, 寺内主佛为强巴佛。
走进强巴林寺,只见高墙累院、金碧辉煌,建筑规模宏大。从清朝康熙帝开始,该寺主要活佛受历代皇帝册封。寺内保存有康熙颁发给帕巴拉活佛的铜印。乾隆皇帝曾书赠"祝厘寺"匾额。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主持过强巴林寺,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为该寺第一大活佛。可见强巴林寺地位的重要。
晨光中,寺院内外已经有许多信众,寺院围墙外,信众手摇转经筒,绕着寺院不停疾步快走。寺院门口的公路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寺院内却很安静,不时有一两位僧人匆匆走过。走廊和台阶边堆满了僧人们的藏靴,那靴子非常好看。无论在扎仓门口转动巨大经筒的信众,还是在殿堂中布施的信众,都十分虔诚。
大经堂是强巴林寺的主殿,大殿门口人最多。僧人、信众、游客在高高的阶梯上来来往往,但却感觉一点也不嘈杂。小喇嘛担水、提着青稞粉匆匆进出,信众在走廊上磕头、祷告,游客忙着拍照,大家各忙各的,互不相扰。世俗、佛国两相安然。
进了大经堂,正是早课时间,僧侣排座诵经,人数众多,十分壮观。诵经声抑扬顿挫,宛若天音。经堂内有数以百计的各类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画以及众多的唐卡。提着青稞粉进来的几个小喇嘛开始做糌粑。仰望那些高大的塑像,闭目聆听诵经,好像一切尘世之声都悄然消失了。
大经堂周围,有高高低低的各种建筑,有的挂有名字,如护法殿、度母殿等,大多数没有名字。强巴林寺有五大活佛世系,十二个扎仓(依据修行科目的差别划分,有固定的佛殿,佛殿内主供佛不同)。无论大殿、小殿,俱是装饰繁华,任由参观。人很少,十分清静。拍了几张外殿和走廊的照片,可见其装饰繁华之一斑。
进了高大的坛城殿,静悄悄没有一个人,上了二楼,有寺庙书屋。见各门紧闭,正要下楼,忽有一个喇嘛进来,本来很担心被叱责,他却说可以开门带我们参观。二楼、三楼俱是金碧辉煌的坛城,点着一排排的酥油灯,还供着许多美丽的酥油花。领我们进来的喇嘛,把地板擦得干干净净。遵嘱没拍坛城,只拍了那些酥油灯。
忽然发现,有许多信众都通过这个小门奔着一个院子去,我跟着进去。二楼是一个比较矮小的木楼,里边供着许多佛像,几个看上去德高望重的喇嘛正在诵经,信众摩肩接踵,挤得几乎不能转身。出殿才看见一纸说明,这里供的是护佑昌都的佛。三楼也供了许多佛像,地板一尘不染。这里整体上看着比较古朴,请教一个会说汉语的年轻喇嘛,说这里是强巴林寺最早建院的地方。
宫殿周围,建有许多僧舍,有的是小院,是活佛居住的地方;有的是楼房,大概是年轻喇嘛的宿舍。僧舍旁开着淡淡的桃花,愈添清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淡淡的桃花,也许就是强巴林寺的代表。
离开强巴林寺,我们按计划沿G317继续驱车前往下一站。翻山越岭的路,已经不能给我们留下太多印象,只记得岩石上镌刻的六字箴言,还有路边那些可爱的大小猴子、山坡上的秃鹫。
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只见江水碧绿,岸边桃花灼灼。我们来到了金沙江边。这里是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一道新桥、一道老桥,通过大桥跨过金沙江,我们从西藏回到了四川。四川这边倒没啥标志,反身看西藏,有大幅欢迎广告。
这里叫岗托村,被称为“西藏解放第一村”。当年十八军在此渡过金沙江,高处建有十八军渡江纪念馆。在纪念馆处回望岗托村,碧绿的江水边,小小的藏寨掩映在桃花中。
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离开G317。沿着金沙江,走G215,去甘孜州的白玉县。江两岸有一个个的藏寨,都在桃花、绿柳和青青的田园中。好像一到四川,气温也升高了,氧气也充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