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底层逻辑。
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或老师的注意力总放在孩子的行为上。比如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孩子上课小动作不断,他们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急于干涉或纠正。然而越是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习惯,越会影响良好关系的建立。特别是亲子关系一旦遭到了破坏,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无理,越来越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比如孩子很调皮,总是做出一些让别人无法接受的行为。再比如青春期孩子动不动就生气,情绪波动很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亲子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50bb1da13a3f03daa1d9ce759d875f9.png)
孩子的种种异常行为无非就是想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让家长了解自己的需求,看见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难到情绪稳定,从而看见孩子的需求并使之得到满足。
对很多家长来说,责骂、哄骗或批评孩子才是惯常的手法,因而孩子越来越朝着自己想要的反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叛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f5cb0d2bb07b949237cd2a0aea66421.png)
其实家长把注意力转移到修复亲子关系上,而不是急于纠正孩子的行为才是教育的重点。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家长的教育理念再先进,技巧再熟练也无法发挥其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只有在良好亲子关系中,家长才能带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向着良性发展,才能真正起到领路人、指引者、陪伴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