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后要好命,就得倒着活

蒋琬看文化 2024-05-18 10:47:38



文|徐子敏(富书专栏作者)

董宇辉在一次演讲中,有人问了他一个问题:“人生道路的尽头是什么?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董宇辉坦诚回答:“我现在没办法告诉你,因为我目前也不清楚。”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但我有一个浅薄的经验。你可以假想5年后的自己,再回顾当下的生活,你会做出什么样的评价?”

作家雕爷说:“所谓战略,是一个‘站在未来看今天’的角度。当你有‘终局判断’,就能思考今天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好比你纠结继续读书还是工作,纠结要不要辞职创业,背后的问题其实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度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当我们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衡量自己的人生时,很多当下困扰我们的问题,会茅塞顿开。

倒着活,我们都能活得明白。

随波逐流,越活越焦虑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看见别人跑步健身,练出马甲线,便兴起办健身卡,结果用没几次就过期了;

看到别人皮肤水嫩,便跟着买了一堆护肤品,坚持没几次,就放在角落吃灰了;

看到别人在读书打卡,自己跟着立下flag,但读没几页,书就没再打开过了。

在我们的生活里,不乏这样随波逐流的人。

看似做了很多事,但回过头细看,却什么也没做成,越活越焦虑。

前两天深夜,朋友找我诉苦。

他说:近几年看到周围很多人在做副业,赚到不少钱,他很心动,便也想尝试做副业。

但是做什么呢?不清楚。

于是看到别人说编程培训好,他便去学编程;别人说电商赚钱,他便去学电商。

结果两年过去了,他的副业依然没有什么起色。

而且因为花了很多心思在副业上面,主业的业绩受到影响,被主管点名批评。

他渴望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却越做越错,深入了深深的焦虑当中。

就像一只被困在透明向阳玻璃瓶里的蜜蜂,越是努力向光飞去,越是碰壁。

松浦弥太郎说:“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再苦闷不过。”

媒体人@梦舒,讲过一个故事。

她有个朋友,在一家知名的4A公司做设计师。

在她33岁那年,看到身边人纷纷辞职创业,赚到很多钱。她便跟着效仿,辞职开了家工作室。

可没过多久,她便开始后悔了。

在公司那会,她只需要负责设计工作,不用插手行政、财务这些事务。

而现在,事无巨细,她必须全部负责。

结果因为其他琐碎的事占用太多时间,她没法沉下心好好工作,导致作品质量下降,被多次返工。

不仅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还损害了自己在业界的口碑。

最后撑不到半年,赔了几十万后,无奈回去继续打工。

南怀瑾先生说:“前途远大的人,就要有远大的计划;

眼光短浅,只看现实的人,恐怕只能抓住今天。

我们应该做得不只是拥有今天,还应该抓住明天、后天,抓住永远。”

如何抓住永远?

站在未来看今天,比如问自己,五年之后工作上要取得什么成绩,在哪个城市定居。

而不是随波逐流,白白耗费时光,越活越迷茫,越活越焦虑。

倒着活,越活越明白

马克吐温说:“人生最重要的两天,一个是你出生的那天,一个是你明白为何活着的那天。”

这两天里,一个是生命的新生,一个是灵魂的新生。

《哈佛家训》里边记录了一则这样的小故事:

亨利生活在一个贫穷家庭,他在橄榄球上有很强的天赋,深受教练赏识。

有一次,朋友跟他介绍打零工,一小时3.25美元。

他非常高兴,这样子他就有钱了,日子可以过得舒服些。

于是他选择去打零工,把训练放在一边。

教练得知他的情况后,气愤地问他:“将来你有一辈子的时间可以用来工作,但你能参加比赛的日子有几天?难道你的梦想就只值得一小时3.25美元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亨利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成为一名专业的橄榄球运动员,而不是这点钱。

他全身心投入训练里,大学毕业后,凭着过硬球技顺利加入大名鼎鼎的丹佛野马队,成为耀眼球星。

我们这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选了什么,就决定你接下来会做什么。

有些选择,看似很好,实际上却是在走下坡路。

有些路,虽然难走,却是在向上。

具体该怎么选呢?

以终为始,用未来的眼光看待当下的生活,把人生倒着过,就知道哪条路更好。

日剧《校对女孩河野悦子》中女主角河野悦子, 从小就明确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时尚杂志编辑。

但事不如愿,从毕业起,她连续六次去面试,均失败了。

换做其他人,失败这么多次,估计就放弃了,但她不气馁。

好不容易在第7次成功了,但却被分配到校对部门。

身边人嘲笑她,但她认为这是在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即便校对工作非常枯燥无趣,她也从不抱怨,还主动留下来加班学习。

工作过程中,她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有时为了验证杂志所追踪的事件真相去卧底取材。

最后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如愿以偿参与到编辑工作。

查理芒格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里。

换言之,当我们知道自己未来将要去哪,便可以一往无前。

每天早晨,乔布斯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做我今天要做的这些事吗?”

如果很多天的答案都是“不”,他就知道该改变了。

站在未来看今天,你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追求什么了。

倒着活,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被关在监狱里二十多年,被其他囚犯侵犯,被典狱长威胁,被狱警毒打。

漫长的光阴,非人的折磨,当其他人浑浑噩噩度日时,安迪从未放弃过努力和抗争,最终越狱成功。

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可支撑我们度过这漫长岁月,抵达心中的彼岸。

那么,具体要怎样做呢?可以从这两点出发:

1、以终为始,找准自己的目标

有一位作家,成名之后有了钱,但每天都过得很不开心,决定去寻求一位高僧指引。

高僧问他:“你现在每天都在忙些什么?”

作家回答:“会参加图书推广,出席商业演讲,有时就在家写作。”

高僧又问:“在成名之前,你的生活怎么样?”

作家回答:“没怎么出去,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静静写作。”

高僧接着问他:“那你在人生的最后,是想成为演说家、商人,还是作家呢?”

作家听完,醍醐灌顶,推掉了商演和推广,专心写作。

2、立足当下,拆解目标

每一座高楼,都是从一砖一瓦开始;每一个事业,都是从最简单的做起。每一个大目标,则是由一个个小目标来完成。

效率管理专家张萌,在大学时英语成绩不理想,她暗下决心要考到全系第1名。

于是,她去调研了解到,完成大学4年的英文能力训练需要五六千个小时,基于此,她做了个1000天计划。

规划好每天学习多少个小时,背诵多少内容,做多少套题。

一个学期下来,差不多130天,成绩一跃拿到了全系第1名,超预期实现目标。

假如她当时没有拆解目标,没量化好一天要做多少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大概率无法获得成功。

我们很多时候急于求成,其实是因为没能清晰认识到自己跟目标的距离。

当我们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循序渐进地完成,才不会急切,不会迷失自我,一步步靠近理想中的自己。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我们的一生总共可以活3次:一次是活在想象里,一次是活在实际经历里,一次是活在回忆里,这3次构成了生命质量的总和。

用过来人的心态看待当下发生的一切,不辜负自己,不荒废时光,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让我们站在未来,活在今天,获得快乐圆满的人生。

作者简介:徐子敏,富书专栏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本文:富书生活馆,富书严选,优品好物,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9

蒋琬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