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府再次炒作中韩黄海划界问题,声称中国在“暂定措施水域”内设置了钢结构构造物,企图在国际舆论场上制造新的话题。然而,中方的回应却简洁而有力,一句话就给当前局势定了调——“黄海局势总体稳定可控,双方保持着良好沟通。” 这番话既展现了中国的坚定立场,也释放出积极信号,彰显了大国风范。
事实上,中韩围绕黄海划界的谈判已持续了近三十年,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黄海面积不大,却富含丰富的渔业资源,因此在划定专属经济区时,必然会出现“部分重叠”。由于双方立场存在显著差异,至今未能就划界问题达成一致。
韩方坚持以“中间线”为界,要求按照两国海岸线的中点来划分海域,试图在地理位置上获得优势。而中方则主张按照海岸线的长度比例来划界,这一方案更符合国际法的公平原则。由于双方分歧巨大,划界谈判过程自然十分艰难。迄今为止,双方已经举行了13轮谈判,最近一轮是在2024年11月。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分歧存在,中韩之间始终保持着良好沟通。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言,双方在“暂定措施水域”内已经根据渔业协定开展合作。这种“在谈判中合作”的模式,不仅是对黄海局势的有效管控,也为双方解决渔业纠纷提供了缓冲空间。
近年来,韩方屡次以“非法捕捞”为由,盘查甚至抓扣中国渔船和渔民,导致局势一度紧张。但中方始终保持冷静,要求韩方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切实保障中国渔民的合法权益。这种冷静和克制,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姿态。
当前,中韩双方再次坐上谈判桌,显示出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共同意愿。这种外交姿态,背后其实也反映出韩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的现实考量。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压力,韩国需要通过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来对冲外部经济风险。同时,中国作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韩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已深度绑定。中韩关系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韩国的经济发展和地区安全。
即将在本月下旬召开的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正是韩国寻求加强中韩关系的重要契机。韩方有意在会议期间与中国外长王毅进行单独会谈,进一步探讨双方在贸易、渔业及地区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这充分说明,黄海划界问题虽然重要,但并非中韩关系的全部。双方都明白,合作才是大势所趋。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黄海划界问题是中韩关系的一个缩影。双方有分歧,但更有合作的空间和互利的需求。只要双方能够做到“求同存异,扩大共识”,通过谈判管控局势,未来的中韩合作就可以迈向新的阶段。此次谈判正是双方在管控分歧、推动合作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总的来说,黄海局势当前保持稳定可控,谈判进展虽缓,但在中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问题正朝着可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只要中韩保持战略定力,妥善管控分歧,深化务实合作,未来的中韩关系必将在互利共赢中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