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狼”VSBMP——德、苏现代步兵战车设计使用思想对比

陆凯聊军事 2023-06-11 16:44:01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6年12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和整理,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兵器》数字化保存过程中,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二战和战后的经验教训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现代陆战事实一再证明步兵和坦克要密切协同才能克敌制胜。坦克如果失去了步兵的支援和保障,往往会遭到覆灭的命运。在二战中陆战最激烈、技术水平最高的当属苏德战场。这两个国家在战场上学到的步坦协同经验远比其他国家要多。

步兵战车是当代机械化步兵最重要的装备之一。一个国家步兵战车的设计风格总是能淋漓尽致地反映出该国机械化步兵战术风格乃至陆军合同作战风格。那么作为机械化步兵战术水平最高的苏联和德国的步兵战车体现了什么特点呢?

二战期间德军和苏军先后发现,他们的机械化步兵甚至摩托化步兵常常跟不上坦克的行动。这样孤军深入的坦克部队经常会遭到敌方反坦克火器或坦克的围攻,以致伤亡惨重。因此在1942~1945年已经转入防御的德军认识到步兵应该装备能跟上坦克行动的装甲车辆。苏联和美国也很快认同这个观点。

图示:步兵如何有效地支援快速推进中的坦克,苏、德双方都研制了许多新型装备。这些装备取得的实战经验直接反映在战后两国步兵战车的设计上。

战后苏联率先提出,必须装备一种专用的步兵装甲车辆,使步兵能安全地跟随坦克部队前进,而且这些车辆必须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可以攻击步兵、掩体,甚至坦克。这样的步兵分队才是有战斗力的。正是这种观点催生了BMP-1步兵战车。

而德国人几乎在同时提出了研制“黄鼠狼”步兵战车的要求。这种不谋而合恐怕是两国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吧。

在1973年的中东“赎罪日战争”中,步坦协同的失调再次导致了坦克的惨重损失。叙利亚因在戈兰高地驻扎步兵太少而无法支援坦克进攻,以致600辆密集进攻的坦克被60辆以色列坦克所阻击。以色列的第109坦克旅孤军冒进,在西奈半岛落入埃及的AT-3反坦克导弹伏击圈。由于没有步兵支援,坦克部队拿反坦克步兵毫无办法。109旅全军覆没。

“赎罪日战争”中的以色列装甲部队

BMP-1到BMP-3的性能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在几个研制单位提出的步兵战车方案中进行选型,终于选定了“765项目”车型,编号BMP-1。BMP-1战斗全重13.5吨,车体前部可以抵御12.7毫米枪弹的攻击,车体中部顶端的单人炮塔上配备有1门2A28型73毫米滑膛炮、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座顶置式AT-3反坦克导弹发射器。

BMP-1步兵战车单人炮塔上配有1门2A28型73毫米滑膛炮、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座顶置式AT-3反坦克导弹发射器

该车的乘员有车长、炮长和驾驶员,后部的载员室内可容纳8名步兵。步兵可通过车体两侧的观察装置和球形座射击孔向外瞄准和射击。BMP-1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步兵战车,曾在埃及部队中参加过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还曾出现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安哥拉战场。直至1999年有一些东欧国家还在发展BMP-1的变型车。该车在实战中的表现乏善可陈,由于装甲薄弱常常被打得残骸满地。

后来苏联在BMP-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出BMP-2步兵战车,并于1980年开始装备苏军机械化步兵分队和坦克分队。BMP-2战斗全重14.3吨,最大公路速度6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600千米。BMP-2的底盘和BMP-1相同,炮塔改为大型双人炮塔,将BMP-1步兵战车位于驾驶员后方的车长座椅挪到炮塔内右方,使车长的视野和指挥能力得以增强。

民主德国陆军装备的BMP-2步兵战车

BMP-2的武器为1门2A42型30毫米机关炮,以AT-5"拱肩"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取代了AT-3"耐火箱”反坦克导弹发射器。由于炮塔占据了较大的空间,BMP-2载员室只能容纳6名步兵,若算上驾驶员后方的一名步兵共计7名载员。该车于1982年亮相后很快便取代了BMP-1。苏联曾将该车首先投入阿富汗战场。伊拉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入侵科威特时也曾使用过该车。不过BMP-2在阿富汗照样被打得很惨。直到现在,阿富汗山谷里还散落着不少BMP-2的残骸。

苏联陆军在实战中发现,BMP-2的火力不能满足其需要,用30毫米机关炮和并列机枪来对付建筑物和碉堡或隐蔽的软目标效果非常不理想。于是号称战争史上火力最强步兵战车的BMP-3问世了。BMP-3最初的名称是“685工程”,原先装2A42型30毫米机关炮和2具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后换装了新型2K23炮塔系统,装2A70型100毫米线膛炮和2A72型30毫米机关炮各1门以及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

阿联首陆军装备的BMP-3步兵战车

该车1987年装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所属的机械化分队和坦克分队。它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多种武器配置,具有超强火力的步兵战斗车辆。然而与BMP-1相同的是,BMP-3的车体和炮塔均用铝合金装甲板焊接而成,只能抵御中小口径枪弹的攻击。

BMP家族最为人所诟病的缺点一是防护能力薄弱,二是车内空间狭小。无论是什么身材的士兵都必须想办法把自己塞进车舱里。试想象一下高大魁梧的俄罗斯士兵像小孩一样蜷缩在矮小的BMP车里,是如何尴尬的一个场景。

相对于步兵的身高,BMP系列步兵战车的高度实在是太低矮了。图中高个子士兵蝽缩在车舱里,实在有点委屈。

舱门打开的BMP-2步兵战车。从中可以看见其座椅为背靠背布置。

从“黄鼠狼”到“美洲狮”——防护第一

就在BMP-1开始研制的同时,1960年联邦德国军方委托工业部门研制步兵战车,1969年4月开始批量生产,1969年5月正式命名其为“黄鼠狼”步兵战车(后称为“黄鼠狼”1步兵战车)。

“黄鼠狼”1于1970年5月正式装备联邦德国陆军,到1975年总共生产了2136辆,成为德军装甲旅和摩托化步兵旅的重要装备。“黄鼠狼”是世界上最重的步兵战车之一,战斗全重达到28.2吨。只有以色列用T-54/55坦克改装的“阿奇扎里特”步兵战车(44吨)比它重。“黄鼠狼”车长为6.79米,车宽3.24米,车高(至炮塔顶)2.985米,车体顶部高1.9米,车底距地高440毫米。在这样宽敞高大的车体里步兵相当舒服,不需要把身体蜷缩起来。

“黄鼠狼”的一绝是在车体后部有1挺向后射击的7.6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也是2500发,可实现遥控操纵射击,用来和主炮及并列机枪构成环形射击。二战中苏联步兵经常提着沉重的手雷和燃烧瓶勇猛地追杀德军坦克的景象令德国的设计师们难以忘怀,所以他们一定要在车辆后方设置武器,防止苏联步兵从后面偷袭。但是在正式装备的“黄鼠狼”上并不经常能见到这挺机枪。

“黄鼠狼”1A1步兵战车。车体后部装有1挺7.62毫米机枪,可实现遥控操纵射击。

“黄鼠狼”为钢装甲全焊接结构车内采用隔舱化布置。车体首上装甲厚30毫米,可抵御20毫米机关炮的攻击,其他部位可抵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的攻击。车体两侧有侧裙板。后来随着苏联陆军火力的加强,联邦德国国防部开始把最初的“黄鼠狼”升级为“黄鼠狼”A3,主要改进是加装了附加装甲,包括首上装甲、炮塔两侧装甲、车体两侧装甲、车体后门附加装甲等。改装后的A3型战斗全重超过32吨,足足增加了将近4吨装甲。

总的来说,“黄鼠狼”是一种非常重视防护的车辆。它的防护究竟好到了什么程度呢?1979年阿根廷陆军开始装备联邦德国蒂森·亨舍尔公司研制的TAM中型坦克,而这种坦克居然是在“黄鼠狼”的底盘上研制出来的!TAM战斗全重30.5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1门105毫米线膛炮。步兵战车变坦克,这有力地证明了“黄鼠狼”防护力之强。

联邦德国蒂森·亨舍尔公司为阿根廷陆军研制的TAM中型坦克

从2005年开始,德国陆军开始用新型“美洲狮”步兵战车逐步替代”黄鼠狼”。“美洲狮”的防护能力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该车的设计细节还没有披露,但从下面的数字可以大致判断出它的防护水平。该车在基本防护下重29.5吨,中级防护下重31.5吨,最高级别防护下重41吨(另有报道认为是43吨)。可以说,“美洲狮”的防护水平已经赶上了主战坦克。这说明德国人在步兵战车上重视防护的传统仍然没有改变。

“黄鼠狼”和BMP家族的对比——鲜明个性

“黄鼠狼”和BMP家族在火力、防护、机动性和乘坐舒适性上都完全不同,这鲜明地体现了苏德双方在冷战期间的军事战略。

英国军事作家杰弗里·李曾指出:“BMP-1的防护装甲很薄弱,根本挡不住155毫米炮弹爆炸的威力。”的确,BMP本身的装甲并不很强,只要被反坦克导弹或重炮击中肯定是车毁人亡。从BMP-1到BMP-3防护能力薄弱的问题始终存在,这恐怕不能用设计失败来评价,而是苏联军方故意牺牲装甲防护来保证其他性能所致。

按照苏联陆军的条令,从BMP发起冲击到步兵下车最多只有3分钟的时间。北约阵地防御部队在这个短暂的时刻里是来不及呼叫炮火或空中支援来遮断苏联人进攻的。当北约的重炮开始射击时,BMP的乘车步兵早就展开,并开始冲击前沿阵地了。

如果敌防御阵地上的反坦克火器已被压制,苏机械化步兵将直接乘车冲进炮火和坦克打开的缺口里,孤立分割敌战线;如果敌阵地上的反坦克火力仍在射击,步兵将提前下车冲击到距离敌阵地前沿大约400米的距离上,即进入自动步枪的有效射程内,以步机枪消灭敌反坦克火力,以火箭筒消灭敌装甲目标。步兵战车跟随在步兵后面200米的位置上实施火力支援。

也就是说,北约的火箭筒手在朝苏联坦克打出第一发火箭弹以后,就很可能被苏联步兵的弹雨吞没了。至于远射程的反坦克导弹,则需要射手在导弹飞行期间一直用瞄准器的光点压住目标,但是射手要想持续瞄准低矮灵活、高速运动的BMP,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杰弗里·李对“黄鼠狼”的评价是“装甲防护极好,但其重量使其不能在水面行驶。”冷战时期的联邦德国陆军一直处在防御状态,而苏军习惯在发起冲击前进行高强度长时间的炮火准备。”黄鼠狼”必须在这种场景下保护住里面的步兵。同时,“黄鼠狼”要在防御作战当中承担固定火力支援的角色,本身就必然成为苏联火力的重点打击对象,因此它对防护性能的要求是可以想见的。

苏联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进攻,所以要求步兵战车随同坦克迅速冲击敌防线,冲过缺口后步兵下车占领阵地。按照这样的想定,苏联步兵只有在发起冲击时才需要挤在BMP狭窄的步兵舱里,持续时间并不长。按照苏联军队的条令,摩托化步兵乘车冲击的速度必须为20~25千米/小时,冲击距离一般是1千米。按照这些数据来计算,即使加上冲击前的炮火准备时间,苏联陆军的步兵们在车舱里挤成一团的时间也就是10多分钟,这似乎还可以忍受。

利用车体轻巧的优势,BMP-1可以跟上坦克机动的速度,有效支援坦克的作战。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苏联机械化步兵在长途行军时,经常是坐在顶装甲上的。苏联陆军的条令不但容许这种行为,甚至还有明文规定,坐在车外的步兵不得超过一个班。就这样,苏联士兵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车辆内部空间不足的问题。当然这样的场景却从未出现在北约军队中。

而联邦德国机械化步兵们则可能要扮演消防队的角色,到处去支援被苏联装甲部队猛烈冲击的前沿阵地。士兵们可能要经常上车下车,顶着炮火从一个阵地转移到另一个阵地,机动灵活地阻击苏联装甲集群的冲击,也有可能长时间坐在车内潜伏待命。所以在战时,步兵们多数时间要坐在装甲舱里面,当然对车辆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要高得多。

装甲防护得到加强的“黄鼠狼”1A3步兵战车是目前稳国陆军步兵突击工具的主力

而作为进攻一方,苏联陆军一直梦想着一路杀到大西洋海岸。苏联陆军的基本进攻想定不是一线平推,而是在敌防线上打开缺口,用强大纵队猛烈大纵深穿插。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机械不一定能跟上进攻部队的步伐。那么为了快速穿越在多河流的欧洲良好的通过能力,特别是两栖作战能力是必要的。

图示:为了在没有工程机械支援的情况下不影响装甲纵队的大纵深穿插作战,苏联要求BMP系列步兵战车具备良好的通过能力、特别是两栖作战能力。

而作为防御一方的联邦德国陆军在基础设施良好、桥梁众多的本土作战,浮渡的机会比苏联陆军要少得多。而且德国陆军强调多兵种配合。它的工兵部队装备了大量性能良好的舟桥和机械化桥。“黄鼠狼”和“豹”2很少需要考虑自力渡河。

另外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火力。这两型步兵战车都很重视火力。BMP要消灭对方的火力点,包括固定使用的坦克。“黄鼠狼”要消灭对方冲击过来的步战步兵甚至坦克。所以两种车都装备了火炮和反坦克导弹。但是BMP的火炮口径一直都比较大,而弹药基数比较少。弹药基数少就意味着火力持续时间短,这是明显的进攻方思维。进攻方只要能够支撑1~2次交火就足够了。而“黄鼠狼”车内有20毫米炮弹1250发,虽然口径小但足够击穿BMP的前甲,而庞大的弹药储备保证了其能支撑多次交火,这是明显的防御方思维。

其实BMP最大优点是价钱便宜量又足。与北约方面相比,苏联陆军具有相当明显的数量优势。因此,苏联摩托化步兵班的进攻宽度是主要陆军国家中最窄的,只有40~50米。换言之,在同样的进攻正面上,苏联陆军会投入比其他国家都多的步兵战车。即使一部分车辆被击毁,也不会影响作战决心的实现。而联邦德国陆军在苏联陆军面前永远处于数量劣势,如果不能做到“一个换多个”,这仗是必败无疑的。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研制了三代步兵战车,而且制造数量都相当大,而德军却依靠唯一一型“黄鼠狼”支撑了30多年的时间。这也说明德国人在坦克装甲车辆的论证、设计、制造水平上要强过苏联。

“黄鼠狼”1A1步兵战车是德军二战经验的集中体现,其封闭的战斗室、后射的遥控机枪等无不由血的教训而来

“黄鼠狼”和BMP正面交手——追溯历史找答案

“黄鼠狼“和BMP设计思想的异同不过是历史的又一次重演。德国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条顿骑士团的影响,而俄罗斯人受蒙古帝国的影响极其深远。我们对比条顿骑士的装备和蒙古骑兵的装备,就会发现历史是如何重演的。

条顿骑士团中真正的重装骑兵人数不多。十字军在占据耶路撒冷期间,曾连年出动大军和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拉森人交战。而作为中坚力量的骑士团每次出动二三百人,能出动500名骑兵就算空前规模了。为了能对付几十倍于己之敌,重装骑士们穿着厚重结实的盔甲,骑着高大的战马,防护优良,战力凶猛。十字军凭借着骑士团的强大战斗力,屡次打败萨拉森人的大举进攻,在伊斯兰教徒占绝对多数的中东地区支撑了上百年之久。但是这身装备的机动性能很差。据说著名的红胡子巴巴罗萨大帝在参加十字军东征的途中栽到小河里,因为盔甲沉重无法起身,居然就这样淹死了。

苏维埃铁骑——BMP-1步兵战车

相比之下,蒙古骑兵的风格就完全不同了。蒙古骑兵首先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而典型的蒙古重骑兵也不过配备了简易头盔和皮制盔甲,只有个别人穿着从敌人那里缴获的锁子甲。蒙古人除了戴一顶头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他们的主要兵器是弓。很明显,如果让条顿骑士和蒙古骑士单挑,肯定是蒙古骑士大败。同样,BMP也不是“黄鼠狼”的对手,更不用提“美洲狮”了。

但战争不是个人决斗。蒙古军队通常以千人队为单位逐次冲到敌阵近旁发射弓箭,然后折返,这样循环往复,连续不断地将敌军笼罩在自己的箭雨之下。等到敌军承受不住弓箭的攒射、阵线散乱时,轻骑兵向两侧撤退,让出空间给重骑兵完成致命一击,同时向敌人两翼迂回包抄。阵法死板的欧洲军队根本无法变阵来应对敌人的机动,强大的重装骑兵也不能发挥优势。

图示:13世纪盾坚甲厚的德国条顿骑士在面对强调机动作战的蒙古对手时,因缺乏有效的远距离打击手段而陷于被动。而蒙古人则利用自己轻便灵活的特点,多点突破,不与敌纠缠,为获得对决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发生在1241年4月9日的里格尼茨战役似乎能够比较准确地说明两种骑兵的对抗结果。当天,德国和波兰联军5万人迎战拜答儿率领的蒙古西征军北路部队。蒙古骑兵轻易击溃了临时从农夫和矿工中招募起来的波兰步兵。等条顿骑士团和西里西亚军队赶到,德波联军的第二阵已全军覆没了。条顿骑士团迎面遭遇蒙古骑兵,被顷刻击溃。后面的西里西亚军队全军覆没。西里西亚大公亨利二世被刺杀于马下。德波联军全军覆没。

可见,当防护能力较弱的一方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和火力优势并且采取进攻策略时,防守一方即使装甲坚强,也难免被击溃的命运。假如当年的冷战真的演变成“热战”,“黄鼠狼”们只怕要淹没在BMP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0 阅读:42

陆凯聊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