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晚年诗词的代表作,题曰《咏梅》,而通篇无一“梅”字

晨晨谈过去 2024-03-12 17:32:56
文/李光荣(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对梅花情有独钟。无论从韶山冲故居的山坡、到秋收起义的八角楼,还是在反“围剿”的瑞金小院里、到长征途中六盘山的寺庙,以及遵义会议的会议室、陕北的窑洞、西柏坡的会议室、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梅花始终伴随着他。他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

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闲暇时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代表作《卜算子·咏梅》,不满意词中所表现的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情调,联系国际政治斗争风云,“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同名佳作,塑造出全新的梅花形象。

下面,谨以毛主席像章中的“梅花章”,拼成《卜算子·咏梅》全词,以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起句气势磅礴,高屋建瓴,给人一种挺拔严峻、不畏艰难的正能量。看似“送春”“迎春”者是“风雨”“飞雪”,而实质上是梅和梅花,这也为后面描写梅花的品格埋下了伏笔。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承接上句的“飞雪”,切入梅花本题,着力描写梅花的生长环境,显示出梅花战严寒、斗冰雪的顽强生命力。一个“俏”字浓缩了千种生机、万般活力,是这首词的词眼。

在塑造梅花形象时,以“雪”“冰”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词的上阕展现了梅花傲立百丈冰崖的崇高境界与俏丽动人的优美形象,洋溢着乐观无畏的斗争精神。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顶针上阕句末的“俏”字,使气韵连贯,音韵铿锵,进一步刻画梅花的精神风貌,把梅花外在的“俏”和内在的“好”统一起来,即由形美而生发为神美,使梅花形象迥异于前人所写。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将境界层层上扬,由写梅花之形到梅花之神,进而写到梅花之魂。“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既突出其高洁雅致的品格,又免去了离群索居之感,一改梅花的传统形象,从而显示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这一“俏”一“笑”,相互呼应,由表及里,给梅花注入了脱俗卓越的灵魂。词的下阕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壮美前景和梅花谦逊无私与群芳同乐的崇高品格。

毛主席笔下的梅花刚强劲健,险境不能摧其志,冰雪不能毁其姿,气定神闲,豁达大度,为梅花创造了一种空灵淡远而又热烈绚烂的意境,彰显革命者的高远志向,将梅花诗词的格调推向新的境界。

这一首《卜算子·咏梅》词,以前所未有的梅魂梅骨、梅趣梅神,彰显出大气磅礴的人格魅力,成为毛主席晚年诗词的代表作。

词下阕的首句,原为“梅亦不争春”,修改定稿时改“梅”为“俏”。这样,通篇不见一个“梅”字,然而处处皆“梅”,大得古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精髓,塑造出梅花傲岸挺拔、风骨铮铮的精神气质,勾勒出梅花胸襟博大、谦诚坦荡的风采。

这首词刚一写完,在68岁生日的第二天,即1961年12月27日,毛主席把它作为文件,批给在北京参加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人们阅看,并将陆游原词附后,且加注说明:“作者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卖国分子打击他,自己陷于孤立,感到苍凉寂寞,因作此词。”

在毛主席看来,自己的这首词不单单是一个文学作品,还是一篇鼓舞士气的宣言书。他在半个月后写给康生的一封信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创作意图:“近作咏梅词一首,是反修正主义的”。

接下来,便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七千人大会”,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词一纸风行,老少吟唱,梅花精神接续千古而又日新于中华大地。一种精神,一种冉冉上升的精神,如冰雪红梅笑意盈然开放在中国大地。毛主席词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全党、全国人民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毛主席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无论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施压的险恶环境中,始终顽强地同国内外一切反动派作斗争,他的革命风骨不正是雪中红梅吗?

0 阅读:2

晨晨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