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高国垒
约访 | 愉见财经
小米SU7电动车“智驾”碰撞事故造成三人死亡,令人心痛。这几天许多评论都在教雷军如何造车:“生命无价,智驾功能不应分标准版和加强版”、“对造车要有敬畏心”、“莫被流量反噬”、“造车和造手机的方法论完全不同”……
这些评价有无道理?我们该如何回归常识?雷军到底该怎样造车?今晚的“愉见财经”请到高国垒先生分享他的观点。
【作者简介】高国垒:上海章和投资董事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职业导师。
以下为高总观点原文,意见相左的朋友请海涵。
首先声明,我不是雷军粉丝,也不是小米汽车或手机用户。我有一辆特斯拉Model X,偶尔开一下。特斯拉L4级别自动驾驶也已臻于成熟,其L2级别的“智驾”功能更应该是过关的,小米等国产车的智驾功能也应该是符合标准的。
这里想说的常识是:智驾有严格的使用规则。
有人说,生命是无价的,小米SU7的智驾功能不应该区分标准版和加强版并给予不同定价。是的,生命是无价的,但安全产品从来都是有价的。而且,如果司机不按规则使用,即使有加强版智驾也可能丧命。
声明,我惋惜的心情是一样的,三个如花的姑娘,惨死于车祸是令人痛心的悲剧。越是不想让更多的悲剧重演,媒体越是要负责任地理性评论。
有人说,小米su7从发出预警到发生碰撞之间时间太短,司机听到预警后第一反应会惊慌失措,来不及反应。我想,这可能是死亡司机的真实经历,但却本不该如此。因为小米su7的用户手册和使用智驾前的强制培训材料里都强调:启用智驾自适应巡航时需双手始终放在方向盘上,全程注意路况并对事故负责。系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判断,施工路段、锥桶、临时标线易干扰传感器判断。
换句话说,智驾绝不是让司机在车上打盹、看手机或者打电话,等系统发出事故警告后才抬头查看发生了什么。
而根据小米披露的事故车辆运行数据,事故发生前16分钟,系统对司机发出“轻度分心”警告;事故发生前8分钟,系统再次对司机发出“请手握方向盘”的警告。
而且,上述对于“智驾”的使用要求不是小米一家的独创,整个行业的智驾规范基本一样。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也有相关内容。
目前所谓“智驾”,全称叫“辅助智能驾驶”,只是一个辅助功能,属于L2级别,与美国旧金山的L4级别自动驾驶出租车,完全是两个概念。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单价20万元左右(如前述:生命无价,但安全产品从来都是有价的)。而且即使L4级别自动驾驶也离不开工作人员云端支持。
有人说,su7碰撞后起火燃烧,把矛头对准su7的电池,吓得某公司赶紧声明电池不是自家供应的。我想说的是:
首先,目前还没有确认起火缘自电池质量。
其次,没有高速碰撞就没有起火燃烧。
再次,传统油车高速碰撞事故中,汽车也有起火风险。
再再次,尽管许多车厂采取了安全措施,当前锂电池剧烈碰撞后仍难以杜绝起火,这是基本的行业现状。固态电池在探索中,事关技术,也关乎价格(再一次:生命无价,但安全产品是有价的)。
有人说,小米夸大宣传。我想,如果市场监督部门这样认定,那小米必须整改;换言之,是否夸大宣传是有认定标准的。事实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广告宣传,都不可能像用户手册/产品说明书一样严谨,一样把重点放在各种风险提示上。小米汽车有用户手册,还有智驾功能使用前的强制培训。不能一出事故,就当作这些东西都不存在吧?广告和用户手册,本来就是商品社会并存的两个东西,都有积极作用和局限,二者不可偏废,更不能彼此替代。
“莫被流量反噬”,一句大而无当的空话。可以肯定的是,流量本身不是罪。今时今日,很难找出一家2C的企业,没有流量却非常成功。小米手机和汽车能迅速发展起来,与流量不无关系。流量助力销量,充沛的资金迅速回流,支持小米继续加大投入做研发和生产,形成良性循环。没流量没销量的“造车新势力”,恐怕只能等待倒闭吧。
大企业应该接受舆论监督,但舆论监督是否能够更具理性和建设性?
这场舆论风波,小米一家企业的股价下跌与销量下滑还是次要的,对创新创业环境的潜在影响可能是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