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上有则讨论:医海无涯苦作舟,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学医的人,及时止损吧。
有一个职业——钱少,事多,操碎心,有上班,没有下班;
无论过年过节,雷打不动上夜班;
随时待命,随叫随到;
工作量极大,接触社会面杂,人身安全不能保障;
技能学习曲线极其漫长,家庭生活被迫退居二线,仅有的休息时间还要知识更新,应付行政、科研指标; 额外负担费用控制,程序审核,职业宣传,头顶上有十几个行政领导管辖;
一不小心,触碰雷池,就要被问责,检讨,接受惩罚。
而行业的执业门槛,一年比一年高;
本科根本迈不开手脚,硕士也不过刚起步,博士才能勉强应付,学完也就35岁了;
这就是医生的独特群体。
选择当医务人员,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大部分成为了社会取暖的柴禾;通过燃烧自己,发挥热量,温暖全社会;
而在这个行业体系里,“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平等自愿”等等市场交易原则不再起作用;
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差额,被利他精神回馈给了社会。
而社会收到了“馈赠”后,无非给予了医生从业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可光有社会地位有个什么用处?
只是听上去光鲜,换不来实际的回报,有什么用?
这种职业,值得从事吗?
(2)
几年前,有部电视剧《心术》,是吴秀波,张嘉译,海清主演的;
主要讲述的就是医院,医生的日常片段。
其中有个情节,张嘉译饰演的资深神经外科刘医生与医学院的毕业生小辈们聊天;
刘医生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医生这个职业吧,越老越值钱。
有些职业讲究提前兑现,在职业初期就获得回报;就像码农这种工作,一定要年轻,精力旺盛的人,30岁已经年纪大了;
而有些职业讲究延迟满足,就像专业度精深的职业,医生,律师,工程师,审计师;一定要人生马拉松跑到终点时,才能兑现回报;
能跑到终点的人少之又少,所以真正能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两个角度享受医生职业美誉的,都是凤毛麟角;
能熬出头的,也必定成为了高精尖的圈层。
(3)
其实,每个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是一颗螺丝钉,一把柴火;
每个职业都缔结于社会,并且燃烧自己,再照亮社会;
不怕你燃烧,就怕你没价值。
等价交换,按劳分配,平等自愿,从来都是有效的,无论哪一职业;
进入医生行列,是自愿的;
离开医生行业,是自愿的;
而且医生行业有个鲜明的特点,竞争压力没那么大,任何时候只要专业能力过硬,都能随时上岗。
只不过等价交换,按劳分配这一点,需要时间线,不能太短视,要拉长了来看。
就像投资一样;
有些股票,当前不涨,涨得太少,甚至还跌跌不休;
有些股票,当前涨的很好,出现极大溢价;
但是,一个热点过后,涨的好的可能急转直下,跌入谷底,而那些滞涨的开始领涨;
就这样板块轮动,有涨有跌,有的这一段涨的好,有的下一段涨的好;有的长期领涨,有的只是偶尔上涨,更多的是保持平稳。
胆小的人,就买稳定的产品,涨幅小,波动也小;
胆大的人,购买高成长的产品,涨幅大,风险大,波动也大,投资要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才能显现。
而最终投资收益,来自于投资品的长期总回报。
而如果在这个投资长跑中,你无法长久持股持基,或者你只关注眼前涨的好的股票基金;
那么拉长时间线来看,你就赚不到什么钱。
(4)
医生的付出和回报的差异,并没有通过利他主义,无偿回馈给了社会;
这个差异是可以回报给本人的;
只不过在获得这个回报之前,你得选择这个职业,安心的持有这个职业,耐心的积累经验,技术;
一直到火候到了,社会把那部分差异再通过平等交易的方式,平等的偿还给你。
用未来更高层次的平等,补偿今天低层次的收入不平等,最终做到收支平衡;甚至回报大于付出也不是不可以,要看你在职业上的积累和领悟。
最终三十年,四十年之后,大多数同龄人都在跳广场舞时,医生,律师,企业家,高层管理人员,这些职业长跑者还能依然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而且投入小,回报高。
至于说此时的跳广场舞的大妈大叔,与高龄的职业长跑者,谁活的更快乐,更有意义?
这就是冷暖自知,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答案了。
广场舞大妈大叔不必羡慕职业长跑者,高龄长跑者也不会再有付出与回报不平衡的心理落差;
每个人都能自得其乐,在自己的位置上感受美好;
谁也不必羡慕谁,谁也不必暗自神伤。
所有的结果都是自己的选择,每个选择带来必然的结果;
有因有果,不是不报,时间未到;
体会过程,这就是社会的平等,自愿,自由。
(作者:韩枫,华东师范大学/法国里昂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欧美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你的想法,欢迎留言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