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中国农耕史之十从大唐兴衰,看三农与财税土地政策的变与不变

千易乡村 2025-02-04 17:36:42

从大唐兴衰,看三农与财税土地政策的变与不变

大唐,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历经三百年风雨,其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历程,以及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的演变,充满了曲折与故事。

唐初,天下初定,历经战乱的华夏大地一片荒芜,人口锐减,大量土地无人耕种 。为了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统治者借鉴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将国有土地按一定标准分配给农民。每个成年男子能得到一顷(一百亩)田地,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自由买卖、继承,八十亩是口分田,在持有者去世后要归还给国家 。这一举措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有了自己的土地,生活有了奔头。

张老汉一家就是均田制的受益者。他和儿子们起早贪黑,在分到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播下种子,也播下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农忙时,一家人齐心协力,耕地、播种、灌溉、收割,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懈怠;农闲时,男人们修理农具,女人们则在家织布、照顾家畜。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老汉家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仓廪里堆满了粮食,家中也有了些许积蓄。

在农业生产工具上,江东地区发明的曲辕犁,成为农民们的好帮手。相比之前的长直辕犁,曲辕犁更加灵活轻便,转弯轻松,大大提高了耕地效率 。还有高转筒车,解决了河岸较高、水位不高地区的灌溉难题,利用湍急的河水冲击筒车,将水提升到高处,灌溉农田。这些先进工具的推广,让农业生产如虎添翼 。

水利工程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朝廷专门设置工部尚书、工部侍郎等官职管理水利屯田,在重要的京畿地区还设有都水监 。完善的制度下,唐朝统治者修建了近三百项水利工程,形成了完备的水利体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租庸调制下,农民的负担相对稳定。每年缴纳两石粟作为田租,即“租”;每年服役二十日,若不想服役,可以用财物代替,这便是“庸”;男性还要缴纳乡土特色产出作为“调” 。这种制度下,只要农民辛勤劳作,基本生活还是能够维持。

然而,好景不长,均田制的弊端逐渐显现。贵族和官员们凭借特权,获得了大量的永业田和职分田,土地分配严重不均。亲王能拥有一百顷永业田,一品官员六十顷,而普通农民实际获田量常常达不到标准 。随着官员数量增多,耕地增长缓慢,无田可授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均田制开始摇摇欲坠。

与此同时,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富商们看到经济作物的商机,纷纷收购农田改种茶叶、香料等,以获取更大利润。权贵们也利用手中的权力,侵占国有土地和农民的田地。张老汉家的土地也未能幸免,被当地的豪强以低价强买,他和家人无奈之下,只能沦为流民,四处漂泊。

土地兼并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租庸调制按人头征税的方式,让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堪重负 。为了逃避赋税,他们纷纷逃亡,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减,财政陷入危机。在这关键时刻,杨炎提出了两税法,给困境中的唐朝带来了一线生机。两税法不再依赖分田制,将租庸调中的谷物、布匹等换成征收钱财,一年只需要交两次税 。它以资产和土地为征税标准,“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王公贵族、僧侣等也都要纳税 。

两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张老汉一家在新政策下,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土地,但作为佃农,按照资产纳税,压力比以前小了一些。他们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努力在地主的土地上劳作,期望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税法的弊端也逐渐暴露。统治者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开支,开始在两税之外巧立名目,加收各种杂税 。物价波动也让以货币纳税的农民深受其害,为了缴纳税款,他们不得不低价变卖农产品,生活依旧困苦。

大唐三百年间,农业、农村、农民与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紧密相连。从唐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下的繁荣,到中后期土地兼并、赋税沉重导致的衰败,这一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三农与国家政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0 阅读:0

千易乡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