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最享有虚心“纳谏”的名声。
唐朝盛世“贞观之治”的出现有许多因素,唐太宗李世民的治政方略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其中又与其虚怀纳谏之风密不可分。
李世民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也成为了李世民虚心纳谏的最佳证明。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唐太宗的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导直谏;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
贞观元年,一个叫元律师的人犯了罪,李世民一怒之下就判元律师死刑。司法官孙伏伽不同意这种判法,向唐太宗进谏。唐太宗听后将价值百万钱的兰陵公主园奖赏给他。一些大臣表示不理解,唐太宗解释说,自己刚即位,需要形成敢于直谏的风气,孙伏伽是他登基以来第一个敢于批评朝政的人,所以要重赏。
贞观二年,黄门侍郎王硅建议唐太宗要重儒,唐太宗不仅“深然其言”,而且“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这一重视知识分子措施的推行,对于促进唐初官吏队伍知识化,改变那种“儒行既亏,淳风大坏”的社会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千古名臣魏征画像
贞观五年,唐太宗在盛怒之下轻信谗言,错杀了大理丞张蕴古,经房玄龄澄清事实后,唐太宗十分后悔,随后诏令:“自今有死罪,虽令即决,仍三覆奏乃行刑。”
贞观六年,唐太宗欲封禅泰山,魏徵劝说太宗:百姓生活尚未十分殷实,仓廪尚虚,国力尚弱,此时祭告天地,以为帝王功业已就,十分不妥。唐太宗随即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唐太宗曾下令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大臣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签字。这是唐太宗最为智慧的杰作,他的命令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就没有法律效力,除唐太宗外,没有哪个皇帝会主动限止自我的无限权力。唐太宗解释说:“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唐太宗深以为然,并立即收回成命。
贞观19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出师不利,逼迫退兵。退兵途中,唐太宗感慨道,如果魏征还在,他一定会劝止打这一仗。
西安-1300多年前的大唐国都
一千三百年前的封建帝王尚能做到虚怀若谷、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有何德何能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刚愎自用。
一国之主、一集团之主、一家之主、一人之主,道理都是一样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才能避免犯错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以史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如果您觉得本人文章值得一读,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成为粉丝即可看到本人的往期文章,如果能将本文转发到您的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就是对本人的最大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