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子产以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改革精神闻名于世。
他曾在子孔专权时劝诫“众怒难犯”,但自己执政后却推行了一系列触动贵族利益的改革,似乎并不畏惧“众怒”。这一矛盾现象的背后,体现了子产对“众怒”的深刻理解与政治智慧的灵活运用。
公元前563年,郑国发生了“西宫之难”,国君被杀,贵族子孔在侄子子产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从而当政,子孔当政后为了独揽大权,要求其他卿大夫都要发誓服从他,结果引起“众怒”。子产劝叔叔子孔,不要犯众怒,否则后果严重。子孔听从子产劝告,顺利执政。这就是“众怒难犯”成语的由来。
后来子孔还是因为其他事引起众怒被杀,然后子产当政。

春秋早期地图,好多诸侯国
子产执政后,推行了多项改革,如“作丘赋”“铸刑书”,直接触犯了贵族利益,包括普通群众也反对子产的改革。面对国人指责“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子产回应,“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看似子孔和子产都引起“众怒”,实则完全不同。
子孔是为了一己私利引起“众怒”,这个众范围广,这个怒无法平息。
而子产的众一方面是利益暂时受损的部分卿大夫和豪门大族以及一些暂时还不理解政策的普通群众,子产改革目的是为了富民强国,最终惠及百姓与国家长远利益,所引起的怒,随着政策的贯彻,多数卿大夫和豪门大族以及普通群众都体会到了改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所以这个怒是可以平息的。

春秋争霸图
所以,要正确看待“众怒难犯”这个事情,如果是出于私心,只想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利益,不为大众考虑,不考虑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不择手段,甚至践踏法律和人伦,这样的“众怒难犯”很可能会引发灾难,甚至会身败名裂或亡国灭种。
相反,如果是出于公心,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目的是为了富民强国,最终惠及百姓与国家长远利益,这样的“众怒”最终是会平息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样的政治家最终会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子产祠园
以史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如果您觉得本人文章值得一读,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成为粉丝即可看到本人的往期文章,如果能将本文转发到您的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就是对本人的最大支持!您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