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文|助君出重围
编辑丨昭明
俄乌冲突正式进入到第四个年头。
三年前,基辅安东诺夫机场上,500名从天而降的俄罗斯特种部队VDV士兵差一点点就能把战争在24小时内结束。

如今,这500名战士的坟头草都一人多高了,而那些当年举着手机拍下这一幕都基辅市民,也有一多半被强行应征,拉到了离家很远的战壕里,成了“填线宝宝”。
俄罗斯虽然目前来看是有利方,但国内依然不乏爱国者集体反对战争,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主动拉近俄美关系,这些爱国团体再次发声:
普京,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过去。
第聂伯河畔的第三个寒冬2024年1月,乌克兰东部战壕里的积雪淹没膝盖时,36岁的俄军炮兵中尉阿列克谢在日记本上潦草地写下:“我们像被困在1943年的德国人,但这次没有朱可夫的坦克群来拯救。”
他的部队驻扎在顿涅茨克郊外一片焦黑的向日葵田里,每天听着无人机在头顶盘旋的嗡鸣声入睡。

三个月前,他收到妻子寄来的包裹,除了腌黄瓜和羊毛袜,还有一张儿子用蜡笔画的“英雄爸爸”——但画上的军人戴着德国钢盔。
“孩子们已经分不清我们和二战电影里的角色了。”
阿列克谢苦笑着对战友说。
这种困惑并非个例。在莫斯科地铁里,一位戴勋章的退伍老兵被中学生拦住问:“您当年打的是车臣人还是乌克兰人?”
老兵沉默许久,最后指了指胸口褪色的国旗徽章。
克里姆林宫内部的焦虑更甚。
1月15日,普京突然现身乌拉尔机械厂,当着直播镜头质问负责人:“为什么前线的装甲车维修周期比2014年延长了四倍?”

现场视频中,厂长擦汗的镜头被网民做成表情包疯传,配文“比面对乌克兰无人机还紧张”。
特朗普的“新欧洲棋局”大洋彼岸,特朗普重返白宫的第一周,一张被泄密的晚宴菜单掀起轩然大波。
主菜“纽约牛排”下方用铅笔潦草地写着:“让俄罗斯处理乌克兰,我们解决北约账单。”
尽管白宫矢口否认,但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透露,1月20日凌晨,普京的安保团队突然收到指令:总统需要单独在办公室通话两小时。

曾在国务院任职的匿名人士向《华盛顿邮报》爆料,特朗普的非官方特使曾向俄方传递“地图暗示”:
用第聂伯河为界划分东西乌克兰,“就像1945年的易北河会师”。
这让人想起2023年12月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的“玩笑”:
“普京是个杀手?得了吧,他可比我们的国防部长聪明多了。”
俄罗斯民间反应微妙。在圣彼得堡涅瓦大街的“红色十月”咖啡馆,常客们举着伏特加争论:
“特朗普想让我们当欧洲的看门狗,但别忘了看门狗也会咬主人。”
老板尼古拉——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老兵敲着柜台插话:“美国人永远不懂,西伯利亚的狼宁愿饿死也不会吃嗟来之食。”

2月1日,莫斯科大学礼堂发生戏剧性一幕。
当军事理论专家格拉西莫夫将军结束关于“特别军事行动历史意义”的演讲时,后排站起个穿旧军装的身影。
她是58岁的叶莲娜·伊万诺娃,她的儿子两年前战死在马里乌波尔。
“将军同志,您去过第聂伯河右岸的战地医院吗?”她
举起手机播放视频:昏暗的病房里,失去双腿的士兵哼着苏联老歌《鹤群》,“他们唱的可不是地缘政治,而是家乡的白桦树。

”全场死寂中,格拉西莫夫低头调整话筒:“女士,我儿子也在北方舰队服役。”这段视频点击量24小时内突破500万次,评论区最高赞留言是:“妈妈们的声音比导弹更可怕。”
压力在军方内部蔓延。
2月7日,某空降兵师参谋长在内部会议上突然提出非议:“指挥部的沙盘上插着蓝色小旗,但真正流血的士兵连防弹插板都凑不齐!”
更震撼的是2月11日,车臣部队在Telegram频道发布视频:士兵们用匕首将美国MRE(单兵口粮)包装盒削成国际象棋棋子,

“用白宫的补给打克里姆林宫的战争,这局棋到底谁在下?”
普京的“俄罗斯之谜”2月14日情人节,普京却出现在克里姆林宫档案室。
据工作人员透露,普京反复翻阅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密文件,在赫鲁晓夫手写的“我们不是在玩战争游戏”段落旁划了三条红线。
三天后,他在会见军工代表时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退一步才能看清整盘棋。”
分析人士注意到微妙变化:2月20日,俄外交部突然宣布“不反对乌克兰粮食经黑海出口”;
一周后,普京签署法令,将阵亡士兵子女大学学费全免政策扩展至孙辈。
最引人注目的是3月1日,总统在年度国情咨文中首次使用“战略调整”代替“特别军事行动”。
但这些“软化”迹象背后藏着更大谜团。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军港,停泊的北风之神核潜艇正在更换导弹燃料;
莫斯科郊外的新奥加廖沃官邸,每晚都有部级官员的公务用车不断进进出出,楼内灯火彻夜长明。
欧洲外交界流传着黑色幽默:“普京想要重建苏联?
不,他可能在重建沙俄,但这次用的是乌克兰牌的工具箱。”
3月的西伯利亚仍被严寒笼罩,但贝加尔湖的冰层已发出细微裂响。
在伊尔库茨克退伍军人俱乐部,墙上新增了幅手绘地图:
用红色图钉标记着从哈尔科夫到敖德萨的战线,蓝色丝线则蜿蜒指向柏林和华盛顿。
“1917年的沙皇没听到冰裂声,1991年的戈尔巴乔夫错估了冰层厚度。”
俱乐部创始人、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老兵瓦西里擦拭着军功章,“现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冰面都在震动。”

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普通俄罗斯人的选择里:
叶卡捷琳堡的军工厂女工把加班费换成黄金首饰准备“留给孙子”;
加里宁格勒的大学生用VPN围观特朗普和拜登的骂战;
甚至克里姆林宫墙根下,总有老人用面包屑喂麻雀——这些灰扑扑的小鸟,正代代相传着飞越第聂伯河的本能。
战争何时结束固然重要,但谁能终结战争,更为关键。
参考资料
1.俄罗斯独立媒体《Meduza》前线士兵采访实录(2024年1-2月)
2.美国国务院匿名官员背景吹风会记录
3.莫斯科大学社会学系《冲突第三年民意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