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减掉抗抑郁药,9个月彻底走出抑郁症,我靠的就是一股狠劲

诺来看健康 2025-04-30 14:58:42

01

我的抗抑郁之路

三年前,我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和很多病友一样,医生开了抗抑郁药,告诉我按时吃药,定期复诊。开始的时候,药物确实让我情绪平稳了些,但副作用也随之而来,尤其明显的是嗜睡、反应迟钝、体重飙升。更让我绝望的是,一旦停药,焦虑和失眠立刻卷土重来。我意识到:药物能暂时缓解症状,但肯定是无法根治我。

在第六个月的时候,我决定赌一把,逐步减药,尝试用非药物方式自救。如今回头看,那是我人生最艰难也最正确的决定。九个月后,我彻底摆脱了药物,也走出了抑郁症的泥潭。而支撑我的,就是家人。(有个体差异,不要盲目学我)

02

抑郁的根源在思维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贝克曾说:“抑郁症的本质,是患者陷入了一种扭曲的认知模式。”在他看来,药物能调节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但却无法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比如,同样是工作失误,健康的人会想下次注意就好,而抑郁症患者却可能陷入我彻底失败了的灾难化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就像《圣经》中亚当夏娃的“分别心”,一旦我们认定某件事是坏的,痛苦便随之而来。而《心经》中的“观”字,恰恰提供了破解之道:通过持续观察自己的念头,打破对负面思维的执着。

03

正念才是疗愈的正道

我开始每天练习正念冥想。方法很简单:静坐,专注于鼻孔的呼吸进出,当杂念浮现时,只观察不评判。开始时,我的大脑天马行空,像自动播放的电影,不断回放过去的失败和未来的担忧。但几周后,我发现自己能比较快地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就像《心经》中讲到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当我不再与念头对抗,它们反而失去了掌控我的力量。

牛津大学研究发现,8周正念训练可使抑郁症复发率降低43%。美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统计,正念疗法对中度抑郁患者的有效率高达70%。

从生理学角度看,正念能激活前额叶皮层(理性脑),抑制杏仁核(情绪脑)的过度反应。简单说,它教会大脑“换一种方式思考”。

04

运动:最天然的抗抑郁药

减药期间,我逼自己每天早晨跑30分钟。前两周简直生不如死,肌肉酸痛、喘不上气、中途无数次想放弃。但咬牙坚持一个月后,效果渐渐出现了,睡眠质量提升,白天精力更充沛,甚至开始期待跑步时的放松、愉悦的感觉。

运动为何有效?

1、促进血清素分泌:运动能增加大脑中色氨酸的浓度,这是合成“快乐激素”血清素的关键原料。

2、重置压力系统:规律运动降低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缓解焦虑。

3、增强掌控感:完成运动目标的成就感,直接对抗抑郁的“无助感”。

哈佛大学一项追踪10年的研究表明,每周运动3次的人,抑郁风险比久坐者低26%。而《英国运动医学杂志》更指出,运动对轻度抑郁的效果与药物相当,甚至更好。

05

如何自救?

1、正念入门:每天20分钟观呼吸

找一个安静角落,闭眼,感受气息进出鼻腔。

当思绪飘走时,就将注意力再拉回到呼吸上,继续关注呼吸便是。

推荐阅读《情绪自救》,书中观息法(观呼吸)能帮你快速平复情绪。

2、运动处方:从点滴开始

初期目标不必太高:比如;每天散步15分钟、做5个深蹲都算成功。

逐步过渡到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

3、记录进步:用《抑郁症打卡自救》树立信心、增强积极性和动力

每天晚上可以写下三件今天做到的小事,比如;出门晒太阳、做了早餐。

这些小胜利会累积成“我能行”的信念,逐步瓦解抑郁的自我否定。

06

痛苦是成长的代价,但不必是终身枷锁

《圣经》中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暗喻了一个真相:人类因“分别心”而痛苦,但也能通过适应痛苦获得成长。就像洗冷水澡——初期刺骨难忍,适应后反而神清气爽。抑郁也是如此,当我们学会与症状共处,并主动改变认知时,痛苦便成了蜕变的契机。

推荐书单:

《情绪自救》:书中讲到的“观息法”是一种正念训练,是摆脱胡思乱想,走出抑郁非常有效的方法。

《抑郁症打卡自救》:书中着重讲到的“誓言法”和“净化练习”如何改变思维方式,以及如何树立积极信心,通过每天的记录和落实行动,重建生活秩序感。

写在最后:

停药的过程充满煎熬,但当我走出抑郁后,才真正理解了《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的含义,外界从未改变,变的只是自己的心。

如果你正在抑郁中挣扎,请记住:药物可以改善症状,但无法治愈你的心,无法改变你看待事物的看法。所以,请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心,对自己狠一点,去观照、去行动、去坚持,你就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