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1年: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斗法的经过【02】

吕公评历史 2023-02-14 01:18:04

公元711年2月,也就是唐隆政变的8个月后,李旦下诏让太子李隆基代行处理政务。不过,李旦还留了一手,他没有交出全部权力,只是把六品以下官员任命,以及刑法审核交给了李隆基处理。几天之后,李旦又基本交出了禁军的权力,让李隆基的心腹葛福顺等人统率了北门四军,即左、右万骑军和左、右羽林军。两个月后,李旦又把三品及其以上高官全部召集到了一起,准备将皇位禅让给李隆基。他对着大家说:“朕一向清心寡欲,不以天子为尊,当初太子和皇太弟的位置,我都坚决地辞掉了。现在朕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不知众卿以为如何?”李旦说完之后,更加可怕的一幕出现了,在场的所有大臣,竟然全部保持了沉默。这种时刻,沉默就等于是默认啊。李旦不由地有点失落,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难免让人有些不甘。

好在李隆基比较懂事,三辞三让他还是懂得的,所以,他赶紧拒绝了接班的要求。按照以往的潜规则,本来再整两次“辞让”的游戏,李旦就可以提前下岗了,但这个时候,一个依附太平公主的大臣却在中间插了一杠。他见李隆基一推辞,赶紧跑出来劝李旦:“陛下还很年轻,怎么能急急忙忙地禅让呢!”本来就有点犹豫的李旦听这么一说,顿时又后悔了,后面的两次辞让游戏直接不玩了,让准备看大戏的朝臣们,看得一愣一愣的。其实,李旦的所作所为不能算是虚伪,现在很多人当个科长或处长,都不想退休或者很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李旦贵为皇帝当然也是如此了。所以,中途后悔也只是人之常情,他只是想一步一步的交权,一步一步的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而已。

因为几天之后,李旦又下了一个诏书,进一步交出了权力:朝廷所有政务,一律交由李隆基处理。只有军国大事,死刑审核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由自己处理,不过处理之前,大臣们需要先行征求李隆基的意见。五品是啥概念呢?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干部,已经相当大了。远在蒲州的太平公主得知消息以后,大怒不已。两个月不在京城,就出现如此大的变故,自己如果再没有反应,李旦真的禅让了皇位,自己岂不要脑袋搬家了。所以,她也顾不得什么阴谋和面子,又一次选择了直接下场,当面开打。她派人直接跑到李隆基的面前,搬出了道德的大棒,责备李隆基不知道尊老爱幼,让姑姑在穷山僻壤受苦受累,于心何忍。面对姑姑的无理取闹,李隆基表现出了极为高超的政治水平。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当年李显是怎么整神龙五虎的吗?没有预热,没有抹黑,没有等神龙五虎们犯错,就直接将他们贬到了外地,并残杀了。当时我们说,这种整人的手段极其低下。因为政治是壳,权力是肉,人心是核。你不把功臣抹黑就开杀功臣,在群臣的眼中,你就是一个残暴无道的昏君,以后除了那些愚忠的人之外,没人敢为你真心效忠,权力很难牢靠。李显杀人一时爽,带来的后果就是当了两年皇帝,太子谋反时就能一呼百应。当了五年皇帝,唐隆政变后,只有极少数人愿意立他的儿子为皇帝。李隆基此时只有26岁,但早就对权力的逻辑深有感悟,比李显高出了不止一个档次。太平公主虽然不停的诬陷自己,但毕竟是长辈,自己不能落个不孝的骂名。父亲李旦之所以愿意把越来越多的权力交给自己,那是因为自己知道分寸,懂得谦让和孝顺。如果面对姑姑的训斥,自己大发雷霆或者无动于衷,父亲会怎么想,还敢把权力交给自己吗?

况且太平公主还是三朝元老,在父亲的支持下,影响力巨大。自己虽然人气也不差,但要真的拼个鱼死网破,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所以,李隆基听到训斥之后,不但没有生气,还连续走了三步装孙子的妙棋。他先是恶狠狠的告了姚崇和宋璟一状,表示都是他俩在挑拨自己和姑姑的关系,并请求对他们两人严加惩处。接着他又再次表示自己不想当太子,要让给大哥李成器。最后,他又给为姑姑求情,要求李旦把姑姑召回京城,一家团圆。李旦听完之后,大为感动,他实在没有想到儿子如此重情重义,懂得分寸,这样的好儿子哪里找去。于是,他拒绝了更换太子的要求,只是将姚崇和宋璟贬出了京城,又把太平公主叫了回去。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第一轮对局就这样结束了,大概只用了七八个月时间。

从结果看,两波人看似互有胜负。李隆基的两个心腹钟绍京和崔日用被贬出了京城,两个鼎力支持者姚崇和宋璟也被贬到了外地,不过李隆基自己的权力增加了不少,可以全权处理一些政事。而太平公主这边,前两次屡战屡败,最后一次一举翻身,不仅重新回到了中央,还赶走了两个支持李隆基的宰相。但从过程看,毫无疑问,李隆基是最大的赢家,而且赢得漂亮至极。他不仅赢得很多大臣的支持,掌握了更多的权力,还留下了孝顺、谦让的美名,赢得了李旦彻底的信任,从打压变成了逐渐让权。如果太平公主有自知之明的话,这时候就应该收手,赶紧握手言和,改善自己的形象,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是,中毒至深的太平公主刚刚回到京城,就再一次开启了作死的对抗之路。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必须发动政变才能解决了。在李隆基一党看来,李旦只要不崩,就不会真正交出大权,还会继续用太平公主压制自己。因为李隆基当上皇帝之后,李旦不仅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还对中央主要官员做了部分调整。宰相调整为了七个,分别是刘幽求、魏知古、陆象先、萧至忠、崔湜、窦怀贞、岑羲。

名字不必记,大家只用知道,这七个人中除了刘幽求和魏知古以外,其他五个都是太平公主的人就行了。而且,太平公主阵营的崔湜、萧至忠先后担任了第一宰相中书令。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官场,这就意味着李隆基的政令出不了太极宫,凡事还得听李旦或者太平公主的。北门四军(驻守玄武门的四支部队)的老大也换了人,原来是李隆基的心腹葛福顺等人统率左、右万骑军和左、右羽林军。如今左羽林大将军和知右羽林将军事都变成了太平公主的人,分别为常元楷和李慈。太平公主的势力不减反增,任由发展下去,等待李隆基一党的只有死路一条。在太平公主一党看来,诬陷大法就是扯淡,诬陷了将近两年,不但没有起到正面作用,还一不小心把李隆基诬陷成了皇帝。万一李旦哪天挂了,李隆基掌握生杀大权之后,自己必然没有好果子吃。于是,两派势力磨刀霍霍,纷纷摆开了决一死战的阵势。这一次率先出拳的是李隆基一党。不过,这一拳的出击和结束都让人倍感意外。李隆基和高力士等人筹备政变的时候,并没有把计划告诉宰相刘幽求。不是李隆基不信任他,而是另有原因。

当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扳倒韦后的时候,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文官,分别是刘幽求、钟绍京和崔日用,三个人在政变之后都担任了宰相。但是,时至今日,钟绍京和崔日用都被李旦贬到了外地,刘幽求可谓是硕果仅存的一个。如果是一般人,这一次准备扳到太平公主,肯定会叫上刘幽求,因为他忠心可靠有经验,用起来顺手又安全。但是,政变小能手李隆基绝非一般人,他想的要更深一层。既然自己能想到用刘幽求,太平公主怎么可能想不到?既然太平公主在自己身边安插了无数耳目,刘幽求身边的耳目怎么会少?所以,刘幽求此人不仅不能用,还应该对其严格保密。其实,不仅是刘幽求,在唐隆政变中表现格外突出的将领葛福顺等人,李隆基也给排除到了外面。这一次政变,李隆基找的基本都是政变素人,例如自己的两个弟弟李隆范和李隆业,他们没有参与唐隆政变,但事后担任了左右羽林军大将军,用他们不容易引起太平公主的注意,还能间接控制羽林军。再例如,小半仙王琚,此人能掐会算,以前和驸马王同皎预谋过刺杀武三思,刺杀失败后逃入江湖多年。王同皎被李旦平反后,他才又返回了长安,劝说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用这样的人,有刺杀经验,有忠心,也不容易引起太平公主的注意。

可是,让李隆基没有想到的是,刘幽求左等右等,等不到自己准备发动政变的消息竟然着急了。他干脆绕开李隆基,找到了右羽林将军张暐(wěi),俩人一合计就制定了一个政变计划。完事之后,张暐才把计划告诉了李隆基:“臣已经和刘幽求定好了计策,只等陛下下命令了。”李隆基一瞬间就惊呆了,如此大事,竟然不和自己商量就制定好了计划?你们用的人可靠吗?你们制定的计划周密吗?万一被太平公主发现了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让李隆基不由地脊背发凉,倒抽了一口凉气。他立刻叫住了张暐,让其将政变计划详细地讲述一遍,看一看哪里还有纰漏。当李隆基听到侍御史邓光宾也在计划之中时,一口老血差点当场喷出。邓光宾的详细资料史书中并未记载,但从结果就能推断的出,李隆基很不信任此人。因为不一会他就被吓得两腿发颤,转过身就把刘幽求准备发动政变的计划,全部汇报给了李旦。

按照大唐律令,刘幽求等人应当被判处死刑,但在李隆基的求情下,他们三个人只是被贬到了边疆地区喝风。不过,太平公主并没有因此放过刘幽求。崔湜命令广州都督周利贞把刘幽求杀死在半路上。幸运的是,这个命令刚刚发出就泄露了。当刘幽求走到桂州的时候,桂州都督王晙便将刘幽求扣留在了桂州。后来,无论崔湜如何命令王晙放人,王晙就是不放。一个省长敢和当朝第一宰相正面硬刚,而且还没有因此获罪,背后肯定有李隆基的支持,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当时的朝廷已经分裂到了什么地步。虽然李隆基主动揭发了刘幽求,但是并没有打消太平公主的疑虑,相反还加快了她造反的步伐,因为谁都能看得出来李隆基是在舍车保帅。遇到紧急事情怎么办?中华传统美德开会嘛。于是,太平公主急忙把自己所提拔的五个宰相全都召集了起来商量对策。太平公主先是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通演讲,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大骂李隆基是个庶出的杂种,得位不正还对姑姑不敬,这样的人当皇帝简直是天理难容,必须被废。会议的气氛瞬间被调动了起来,在坐的宰相也开始纷纷鼓掌,表示支持太平公主的英明决策,一定与李隆基的恶势力斗争到底。但是,就在这群人群情激昂的时候,宰相陆象先却义正言辞地提出了反对意见:“当今皇帝没有罪过,不应被废!”什么?自己推荐的宰相竟然反对自己?太平公主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初推荐宰相人选的时候,太平公主本来就不想举荐陆象先,只是迫于崔湜的要求,她才勉强答应。可没想到,这个老头竟然是个“吃里爬外”的家伙。太平公主一边生气,一边将目光恶狠狠地盯向了崔湜,希望他能出面,劝说陆象先。可是崔湜双手一摊,表示自己也很无奈。因为崔湜虽然做过无数坏事,但他到底还是一个文化人,算是一个有文人理想的坏蛋。说来可笑,崔湜之所以推荐陆象先当宰相,不是为了和陆象先一起搞阴谋,而是他敬重陆象先的为人。在崔湜看来,陆象先清净寡欲,高人一等(陆公加于人一等),这样的人就应该做宰相。打死太平公主,她也不会想到,这个世界竟然如此疯狂,老鼠居然真的给猫当起了伴娘。眼前这个和上官婉儿通奸、残杀神龙五虎、大肆卖官鬻爵的大坏蛋崔湜,内心深处竟然还会这么无私,崇拜一个好人?出现这么一个,比雷劈的概率还小的意外,会议自然没法再开下去了。

太平公主只好宣布散会,改天再定造反计划。公元713年6月24日,太平公主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经过严密的筛选,再次把同党们召集了起来,开会讨论如何对付李隆基。这一次她召集的同党分别为宰相四人:萧至忠、崔湜、窦怀贞、岑羲。禁军军官三人: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右金吾将军李钦。另外,还有数名位高权重的其他官员。会议主题不必再提,大家早都知道是干嘛的了。所以,这次他们直奔主题,很快就确定了两个造反计划。第一个计划很简单,就是向韦后学习致敬,让崔湜联合宫人元氏,在李隆基每天吃的赤箭粉中下毒(赤箭粉又叫天麻粉,中药的一种)。如果下毒不成功,就改用第二计划:10天之后的7月4日发动政变,太平公主坐镇指挥,常元楷、李慈等人率领羽林军攻打太极宫。窦怀贞、萧至忠等人,率领南衙禁军响应。就在太平公主一党制定计划的时候,李隆基那边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发动政变。原来被赶出京城的宰相张说、崔日用等人,听说刘幽求被贬之后,开始不约而同地劝说李隆基早日起事。张说给李隆基邮寄了一把刀,啥话也没有说,但意思很明确 。崔日用比较直接,干脆找了个理由,从被贬地荆州跑到了长安,当面向李隆基进谏。小半仙王琚看到大家如此激动,也跳了出来加入了劝说的队伍。可是,李隆基和当年的李世民一样,平时非常果断,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突然又犹豫不决了。

毕竟,他们实际上都是在造老爹的反,不装的犹豫一点,会被后世的书生们骂不孝的。就在李隆基继续装腔作态的时候,历史上相同的一幕又发生了。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有个叫王晊的人,突然向李世民告密,李建成准备在昆明池伏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如今,宰相魏知古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也知道了太平公主的计划,向李隆基告了密。于是,李隆基也决定先发制人,发动了先天政变。事情为什么会如此相像,到底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呢,大家自己想吧。我们在上一集中讲过,李隆基每天都要在武德殿朝见群臣。所以,这一次政变,他决定在上朝的时候将太平公主一党一锅端了。7月3上午,也就是太平公主准备发动政变的前一天,李隆基开始了并不复杂的斩首行动。他让心腹王毛仲带了300多名士兵,一早就埋伏在了武德殿以外的虔化门。之所以不是武德门,主要是害怕在后面杀人的时候,会惊动朝堂上的太平公主党羽。

等到上朝以后,李隆基一边按照以往的程序,倾听百官们的工作汇报。一边又秘密的派人,让太平公主的党羽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去武德殿朝见自己。这俩人接到命令之后,自然不敢反抗,毕竟是皇帝的诏令,又是上朝时间,皇帝找自己谈工作很正常。于是他俩就大摇大摆的向着武德殿走了过去,没有一丝防备。当他们走到虔化门的时候,王毛仲带着300多人猛地冲了出来,不费吹灰之力就将这俩冤大头给砍了。太平公主的军事力量就这么简单的被搞定了。接着,王毛仲又带着人气势汹汹地杀到了武德殿。正在上朝的文武百官们看到这群血淋淋的兵哥哥们冲了进来,不由地大惊失色,还没等坐在龙椅上李隆基发话,这群人竟然撒开丫子就跑了出去。年轻一点的官员身段灵活,一顿能扒好几碗,提起宽大的官服,撸起袖子,跑的贼快,一转眼就不见了身影。

年老的官员们就比较遭殃了,尤其是宰相级别的人物,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头子,平常走路都微微颤颤的,更别提穿着宽大的官服跑了。宰相萧至忠、岑羲还没有跑两步,当场就被王毛仲剁成了肉泥。窦怀贞身体素质稍微好一点,竟然趁着大乱顺利地跑出了武德殿,只不过,跑出去之后看到满眼都是李隆基的人,他就绝望的自杀了。此时李旦正在宫中散步,还不知道李隆基已经发动了政变。当他突然之间,看到一群年轻的官员,一边喊着“快跑”一边向自己冲来的时候,身体也不由自主地跑了起来,一直跑到了承天门,大家才停了下来。李旦气喘吁吁地赶紧问大家,咱们不能哭了半天,还不知道谁死了啊,到底咋回事?

这时候,十天之前才被再次提拔为宰相的郭元振,也是李隆基的同党带着兵围了上来,说了句智商特别高的话:“皇帝只是奉您的命令杀了窦怀贞等人而已,没有其他意图,臣等奉命前来保护太上皇。”这句话和当年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的时候,对武则天的回答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张易之、张昌宗阴谋造反,臣等已奉太子之令将他们诛杀。”屎盆子往别人头上扣,高帽子往自己身上戴。反正对方已经死了,你又奈何不了我,读历史有啥用,学以致用啊。事已至此,李旦只能像当年的武则天一样,第二天就交出了大权,并且移居到了百福殿居住。

一直到3年之后,李旦才驾崩,享年55岁。政变之时,罪魁祸首太平公主并不在宫中,所以,她听说同党已经被诛杀殆尽之后,还有时间逃跑,一溜烟跑到了山里躲了起来,直到三天以后才在弹尽粮绝之时出来自首了。李旦想让李隆基免她一死,但被李隆基无情的拒绝了。随后,李隆基将太平公主赐死在了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其他党羽合计数十人一同被斩。7月6日,李隆基登上承天门宣布大赦天下。至此,动乱了整整8年的大唐帝国终于安定了下来。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