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汗、涎、涕、唾,是我们身体里分泌的五种液体,中医把它们叫五液,而且与人体里的肝、心、脾、肺、肾五脏有直接联系。经典中医学医书——《内经》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也就是说,只要通过观察五液就能知道身体里的五脏是否健康。
一、流泪与肝脏异常。“泪”就是泪液,中医认为是由肝主管的液体,主要存在于眼睛中,起到润滑和保护眼球的作用。“肝”主疏泄、藏血,开窍于目,眼泪的变化与情感或肝的功能异常有关,并且可以直接反映肝的病理状态。例如,情绪波动时容易流泪,表明肝气不畅。如果泪液分泌过少,出现眼干涩,表明肝血不足。
肝血不足与眼干涩。肝血不足除了眼干涩表现,可能还有视力下除、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调理原则:宜滋肝阴,养肝血。饮食方面:多吃补血养肝的食物,如红枣、当归、阿胶、桂圆、黑芝麻、猪肝等。药物方面:可参考选用养血饮、八珍丸等中成药。生活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当然要稳定情绪,让肝气舒畅。
二、流汗与心脏异常。“汗”就是汗液,是由汗腺分泌的一种液体,主要成分是水、电解质和一些代谢产物。汗液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温,通过皮肤表面的蒸发来散热。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汗为心液。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例如,当心气不足或心血不足,可能导致汗液分泌异常,如自汗、盗汗等。自汗是指在没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体在安静状态下自行出汗的现象,通常发生在白天,多属心气不足。盗汗是指病人在睡眠时出汗,醒来后汗止,通常发生在夜晚,多属心血不足。
自汗与心气不足。心气不足除自汗表现,可能还伴有心悸、气短(尤其是在活动时)、胸闷不舒等。心气虚的原因可能包括先天体质虚弱、过度疲劳、久病不愈等。调理原则:调补营卫、安养心神。可适当食用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可以煮汤或泡茶饮用。中成药可参考选用:玉屏风散、虚汗停颗粒、柏子养心丸等
盗汗与心血不足。心血不足除了盗汗表现,可能还伴有心悸、失眠、神疲气短、面色不佳、舌质淡等症状。调理原则是:补心养血。可适当食用具有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桂圆、枸杞子、阿胶、当归等。可以加入到日常饮食中。中成药可参考选用: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生脉饮等。
三、流涎与脾脏异常。“涎”是唾液中较为清稀的部分,质地轻盈,流动性好,往往在不自觉间从口角溢出,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流口水。中医说,涎和唾同为口津,清稀的称作涎,黏稠的称为唾(后面说)。涎属于脾之液,也是运化水谷精微之液,津液是体内滋润和濡养组织器官的液体,包括唾液。脾主运化,开窍于口,涎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例如,如果脾气不足或湿邪困脾,可能导致唾液分泌异常,如口干、流涎等。口水不足、口干为脾气不足表现。流口水、流涎为湿邪困脾表现。
口干与脾气不足。脾气不足是脾的功能减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和输布津液。脾气不足时,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受到影响,导致口腔缺乏足够的滋润,从而出现口干的症状。脾气虚除了口干表现,可能还有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疲劳乏力、气短懒言、消瘦等。调理原则:健脾益气、生津止渴。可常食用一些健脾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山药、百合、石斛、枸杞子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温热助火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中成药可参考选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生脉饮等
流涎与湿邪困脾。湿邪困脾是湿邪侵袭人体,阻碍脾的正常功能。脾主运化水湿,当湿邪过重时,脾的运化功能受阻,导致水湿停留在体内,不能正常代谢和排泄。这种状态下,口腔中的唾液分泌增多,不能及时吞咽或排出,从而出现流涎(流口水)的症状。湿邪困脾除了流涎表现可能还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稀烂、乏力、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等。调理原则:健脾祛湿、化痰止涎。可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祛湿、化痰止涎的食物:薏苡仁、陈皮、茯苓、白术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助湿生痰。中成药可参考选用:二陈丸、平胃散、藿香正气水等
四、流涕与肺脏异常。“涕”就是鼻涕,是由鼻腔黏膜分泌的一种液体。鼻涕的主要功能是湿润和清洁鼻腔,防止灰尘和微生物进入呼吸道。中医认为涕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肺的功能密切相关。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不足,感受外邪,可能导致鼻涕增多或减少,质地变稠或变稀。易受外邪入侵,引起流鼻涕多是肺气不足引起。
流鼻涕与肺气不足。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足就是肺的功能减退,导致气的生成不足,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无法正常调节水液代谢,导致水液停滞,容易流鼻涕。肺气不足还可能导致卫气不固,使得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有关,容易感受外邪,出现流鼻涕。调理原则:补肺益气、驱风固表。可食用一些具有补肺益气食物如白萝卜、山药、百合、蜂蜜等。生姜、大枣可以帮助驱散寒邪,增强肺气。避免过量食用寒凉食物,如西瓜、梨、火龙果等,以免损伤肺气。中成药可参考选用:补肺丸、玉屏风散、鼻炎康片等
五、吐唾与肾脏异常。“唾”就是唾液,中医认为唾和涎同为口津,黏稠的称为唾,唾属于肾之液,为先天之精所化,具有滋肾养护先天之功效。唾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肾主水,开窍于二阴。当肾功能强壮时,肾中之津便可上至口腔,滋润口腔。但如果肾阴不足或肾阳虚衰,可能导致唾液分泌异常,如口干、唾液增多等。口干多与肾阴不足有关,唾液增多与肾阳虚衰有关。
口干与肾阴不足。肾阴不足除了口干表现,可能还有咽口舌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咽干痛、小尿黄、大便干等(注意:这与脾气不足之口干不同)。调理原则:滋阴补肾,降火润燥。可适当食有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雪梨、荸荠等。尽量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这些食物会耗伤阴液。平时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有助于缓解口干症状,避免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以免加重内热。中成药可参考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肝肾阴虚)、麦味地黄丸(肺肾阴虚)等
唾液增多与肾阳虚衰。肾阳虚衰除了唾液增多,可能还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不成形、精神不振、容易疲劳等。调理原则:温补肾阳。平时可多吃些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韭菜、胡椒等。少吃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水果等,这些食物会损伤肾阳。肾能入肾,可适量吃些咸味食物,有助于补肾阳。饭菜尽量保持温热,避免过冷过凉。中成药可参考选用:右归丸、桂附地黄丸、附子理中丸(脾肾阳虚)等。
总结,人体的五液异常与五脏有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平时可以密切留意这五液的变化,就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调理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
最后提醒大家,以上辨证用药仅供参考,不作推荐用药,如果遇到有相关问题,并对工作和生活带有不便时,建议马上线下就医,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哈
你写那么多。我只想问你 中医如何确定药量的 。第一 如果是根据症状。那么违反基本常识 吃的越多效果越大 那么就是中医没有追求最大效果。中医所希望的是明明一天可以治愈。非要十天半月治愈 这也就是中医所标榜的有良心有医德.这就是中医所謂的医者父母心吗。第二 如果中医的药量是因为毒副反应。那么中医几千年从没有毒副硏究。没有所谓安全有量。那么你吃多少会出现什么毒症状去那里看 第三中医还最爱说因人而异。体质不一样所以不一样 结果留下的几千年的方子一句和体质相关的话都没有。第四。药量是來自满啦。讲满字有最大量和现有量以及药转化率。现有量我们可以认为就是0。不需要知道多少 但最大量和转化率出自那里。第五。一说中医就说治好某某某。一说西医就是某某某没治好。一说治愈率就是中医不需要西医标准。最喜欢拿八杆子打不着的西医来证明中医是对的 第六。拿吃一碗就饱和杯水解渴。但忘记啦饱和解渴是在吃后才知道不是你吃之前就知道。你药量是在你吃之前定的。不是你吃后才定的。还有吃饱和解渴是一次性的等于的是你吃一次药就治好啦。问题是中医做到一吃而愈啦吗。最后。你自己说你配不配的上变tai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