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可是谁能想到,到了生命尽头,有些人选择的不是安详的晚年,而是主动告别这个世界?
作家琼瑶12月4日以86岁的高龄选择“翩然离去”,不仅留下了一份千字遗书,还给这个社会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她的遗书没有责怪任何人,却满是对衰老、病痛和失去尊严的深深恐惧。
从丈夫病逝后长期的孤独,到自身疾病缠身的痛苦,再到无法接受“插管维生”成为“卧床老人”,琼瑶的选择看似决绝,却也透露了一种无奈的抗争。
一、从琼瑶遗书看老年人的心理困境
琼瑶的遗书写得很坦诚:“当人老了,都要经过一段很痛苦的‘衰弱、退化、生病、出入医院、治疗、不治’的时间。”这句话说出了多少老年人的心声?
在现代社会,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但寿命延长并不等于生活质量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患有慢性病,长期依赖医疗设备或护理服务。
一些人虽然活着,却因为失去了行动能力、语言能力甚至自主意识,成为了“插管维生”的“活死人”。
琼瑶目睹了丈夫平鑫涛的离世过程。那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煎熬,或许正是她才会对“卧床老人”的未来如此恐惧。
她选择“翩然归去”,是否也是为了保留最后一点作为人的尊严?
二、家庭与社会支持的缺失
琼瑶在遗书中提到,她的离世不仅是出于对病痛的逃避,也因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
她说:“万一不幸,还可能成为依赖‘插管维生’的‘卧床老人’。”
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老年人的隐忧:谁来照顾我,谁能负担得起我的晚年?
在中国,家庭传统上是养老的主力军。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独生子女一代普遍面临“4+2+1”(四个老人、夫妻两人、一个孩子)的养老压力。
即便是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也难以完全承担起高昂的医疗费用和长期护理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社会支持体系并不完善。
截至目前,中国针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政策和设施仍较为薄弱。
许多老人到了晚年,常常面临“医院住不起,家里没人管”的尴尬局面。
琼瑶的选择,是否也在提醒我们:个人的生命质量,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三、安乐死是否应该被讨论?
“我不要那样的‘死亡’。”琼瑶在遗书中写下这句话时,或许早已做好了决定。
在她看来,与其在病痛和无尊严的状态中苟活,不如选择一种有尊严的告别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安乐死的讨论从未停止。
目前,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少数国家已经合法化了安乐死,允许患有绝症或严重疾病的病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相比之下中国对于安乐死的讨论仍然相对保守,但这并不意味着需求不存在。
据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应该合法化安乐死,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饱受疾病折磨、生命质量低下的患者。
安乐死的实施涉及复杂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谁有权决定生死?如何避免滥用?
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立法者来解决,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讨论。
四、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琼瑶的“翩然离去”,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老龄化社会的一面镜子。
截至2023年,中国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不断攀升,而与之对应的公共资源却明显不足。
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目前中国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量远远跟不上需求,尤其是针对高龄、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服务更是稀缺。
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几乎得不到足够的医疗支持。
琼瑶的故事提醒了我们:老龄化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统计学问题,它还涉及医疗、养老、法律和伦理等方方面面。
如果不尽快完善相关政策,不仅是老年人,整个社会都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结语】
琼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的谢幕,她的遗书是一份对衰老、病痛和尊严的深刻反思。
她的选择并非每个人都能接受,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老有所养”的承诺: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也能有尊严地离开?
这是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或许,琼瑶的“翩然离去”并不是终点,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大讨论的开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