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曾有一个大贪官,就是和珅,得益于影视作品对和珅的描述,现在人们大都知晓这个人物,在乾隆死后,和珅最终被登基的嘉庆皇帝抄家,当时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可见和珅聚敛了多少财富。

但清朝的第一大贪官其实并不是和珅,比和珅更富有的另有其人,如果此人称第二,那么和珅也不敢当第一,那这个人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晚清名臣李鸿章。

在清朝晚年,有这么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里的司农,就是出生于常熟的翁同龢,这人也不是什么好人,但他贪污的数量比起李鸿章还是小巫见大巫了。上联的宰相指的就是出生在合肥的李鸿章。

李鸿章死的时候给家里人留下了多少钱呢,现银足足四千万两,四千万有多少?这么说吧,清朝末年曾经割让给日本辽东半岛,后来因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国得以把辽东半岛出钱赎买回来。
赎辽费价格是三千万两。也就是说,李鸿章可以把整个辽东半岛买下来还能剩下一千万。

贪走了一个多半岛,李鸿章怎么做到的?
李鸿章原本家境优渥,父亲李文安是一名进士,因此小李童年生活十分美好,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也考中了进士,还拜了曾国藩当老师,当时李鸿章才25岁,可谓是青年才俊,前途不可限量。
街坊邻里也都祝贺李文安,有此麟儿,何愁李家不兴,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也未可知。父亲李文安也十分高兴,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会成为臭名远扬的大贪官。

在广西金田村,有个上帝的二儿子名叫洪秀全,他与当地清朝官员发生了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廷官兵为了镇压金田起义,奋勇出击,把洪秀全打得满地乱跑,不得不向北逃去。
在清军的一路大捷之下,洪秀全攻克江宁,并将此地改名天京,清朝半壁江山落入洪天王的手中。此时,李鸿章已经从翰林院载誉而归,返回老家合肥了。

李鸿章眼睁睁的看着清军不停的胜仗不停的进攻,但战线却离合肥越来越近,皇帝不得不令各地组织团练,李鸿章得知,立即召集乡勇,进行训练,配合安徽巡抚攻击太平军。
不得不说,李鸿章是有很大本事的,他从无到有组建军队,屡立战功,让巡抚对他刮目相看,随后他向朝廷举荐李鸿章,朝廷对李鸿章大加褒扬,赏赐礼服。李鸿章从此声名鹊起。

随后,朝廷任命曾国藩为帅,组建湘军攻击太平军,李鸿章趁机以师生关系赶去投奔,曾国藩知道李鸿章有本事,对经济十分擅长,便把筹饷一事交给了他。
曾国藩在湖南地区向东攻击太平军,成功遏制了太平军的迅猛攻势,但淮河流域仍然是太平军的天下,朝廷需要有一位干将到淮河去防堵太平军,防止他们北上攻击山东北京。曾国藩趁机向朝廷推荐了李鸿章。李鸿章于是前往上海。

江苏安徽上海等地清军接受了李鸿章的视察,李鸿章认为,旧军不堪大用,必须组建一支像湘军那样的军队,还要装备上洋枪洋炮才好。于是李鸿章组建了淮军。
淮军战斗力确实如同李鸿章设想的那般强大,淮军在常熟,无锡,苏州等地多次打败太平军,而李鸿章本人又特别会钻营,这使得淮军的捷报常常被添油加醋之后呈给皇帝,皇帝看后龙颜大悦,从此更加看重李鸿章。

在率军恢复苏州之后,李鸿章被升为太子太保,还赏穿黄马褂。
在李鸿章的牵制下,曾国藩的湘军最终攻克了天京,这座六朝古都把名字改回了江宁。朝廷论功行赏,李鸿章加封肃毅伯。

此后,李鸿章率领淮军又参加了对华北地区捻军的围剿,胜利之后当上了湖广总督。
之后,又发生了天津教案一事,引起了法国人的愤怒。此时李鸿章恰好升官,当上直隶总督,因此来处理这件案子,李鸿章不仅将涉事知府知县流放,还还赔偿法国人钱,又派崇厚去巴黎道歉,平息了法国人的怒火。

在这些事件中,李鸿章一路高升,位极人臣,此后他开始不择手段的敛财。
李鸿章在老家安徽地区大肆购买土地,扩充家产,他的家属又仗势欺人,鱼肉乡里,当时甚至有半个安徽归李家的说法,李家田产每年单单是租子就要收上来5万多两。

在与俄国人谈判之时,俄罗斯人知道李鸿章爱财,因此决定行贿300万卢布,但这不是个小数目,俄人最后奏报给了沙皇本人,沙皇特批从国库拿钱。最终《中俄密约》得以签订。俄罗斯取得了在东北修建铁路的权利。

后来俄罗斯变本加厉,又试图占领旅顺港及大连地区,当时朝野哗然,都要求强硬对待。李鸿章前往谈判之后,俄罗斯代表巴甫洛夫给了李鸿章一百万两银子,成功签下了《旅大租地条约》。
李鸿章晚年一直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开口索要三亿两赔偿,但有个日本愤青刺杀李鸿章,打中左耳,李鸿章趁机压价,砍到两亿两。

两亿两也不少了,日本人答应下来,在拿到银子后,整个日本都非常高兴。因为这笔钱,日本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夸赞李鸿章,说他是中国唯一一个能跟列强较量的人。
李鸿章在死后留下家产单现银就有四千万两,其他房产田地也有两千万两,在分家时,儿孙及其他亲戚争吵不休。

有人认为,晚清官场十分黑暗,不贪污不行贿的官员无法施展抱负。这纯属无稽之谈,要知道,同为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死后家产只有两万五千两,人家贪污的钱全用来行贿办事,一样当上了名臣。
李鸿章在光绪二十七年病死,清廷对这位老臣的死十分哀悼,或许是作为他签订了大量屈辱性的条约的补偿,清廷不仅追封他为太傅,还给了个文忠的谥号。

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确实有很大的本身,这个人实在是过于复杂了,他兴办洋务,寻求治国之法,是大清的裱糊匠,更贪污受贿,也是清朝的蛀虫。或许,对李鸿章的评价还要有更多资料才能可观评价。
信源:《清史稿》
《李鸿章传》——苑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