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年第8期,"中国人群血压管理现状与优化策略"

120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完美。
它像是考试里的满分,像是工资到账时的账单精确到分,像是体检单上医生满意的点头。
但如果我告诉你,把血压降到120以下,可能会让你更健康——但也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呢?
“高血压害人”已经是共识,可“血压越低越好”却是个隐藏的误解。

最近《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把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确实可以降低12%的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
听上去像是个好消息,但如果你已经血压正常,或者本身血压偏低,还要不要拼命往120这个“理想值”靠拢呢?
这就像一个人为了追求极致的健康,每天吃无糖、低脂、无盐的食物,结果反而营养不良,精神萎靡。
血压的控制,也不是“越低越好”这么简单。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是一座高楼,而血管就是贯穿其中的供水管道,血压就是推动血液流动的“液压系统”。
如果水压过高,管道容易爆裂,形成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心梗等问题;但如果水压过低,水流不足,顶层住户(大脑、心脏、肾脏)就会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的情况。
血压的管理更像是调整水压,而不是一味地往低压方向压缩。

高血压患者把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确实可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但如果你的血压本身就不高,刻意服药或通过极端方式降低血压,反而可能让你的身体陷入“供血不足”的困境。
降血压的“副作用”:当身体进入“低供血模式”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降血压是个“无害”的过程,就像减肥一样,减得越多越好。

这种想法就像是以为“少吃饭就能永远健康”一样危险。
当血压降到120/80mmHg以下,一部分人会出现头晕、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站立时晕倒。
这就像是办公楼的水泵压力突然降低,最远的房间(大脑)首先感受到供水不足。
如此,过度降低血压,还可能影响肾脏功能。
肾脏就像一个精密的过滤系统,依赖稳定的血流来清除代谢废物。
如果血流不足,肾脏的“过滤效率”就会下降,长期下来,可能引发慢性肾病,甚至加速肾功能衰竭。

这就是为什么血压控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120这个数字,适合所有人吗?在医学研究中,120/80mmHg被认为是“理想”血压,但这个数字其实是基于大规模人群统计得出的,并不意味着它适合每一个人。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60岁的男性,长期血压维持在135/85mmHg,但身体状态良好,没有任何不适,你需要服药把血压硬降到120/80mmHg吗?
未必。
因为血压的“理想值”,应该是与你的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相匹配的。

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管弹性下降,血压略高一点反而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供血。
如果强行把血压降到120/80mmHg,可能会增加脑供血不足、跌倒、甚至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
血压管理并不是一刀切的数字游戏,而是要结合个体情况来决定。
如何找到你的“最优血压”?既然血压不是“越低越好”,那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的血压是否健康呢?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 关注自己的日常状态:如果你的血压在130/85mmHg左右,但你没有头晕、疲劳、胸闷等不适,那就不必强行降到120/80mmHg。

2. 动态监测,而不是单次测量:血压是一个动态波动的指标,情绪、运动、饮食都会影响它。
3. 一天中不同时间测量血压,并记录趋势,比单次数据更有参考价值。
4. 个性化管理:年轻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目标值可能不同。
5. 不要盲目追求“标准值”,而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范围。
血压管理的真相:不是数字,而是状态血压的管理,就像是驾驶一辆车。

速度太快,容易出事故(高血压);速度太慢,可能会被后面的车追尾(低血压);最好的速度,不是某个固定的数值,而是根据路况(身体状态)灵活调整。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把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确实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对于本身血压不高的人来说,不必过度追求“理想值”,而是要关注自己的整体健康状态。
与其盯着数字焦虑,不如回归身体的感受。

血压不是考试分数,它没有“满分标准”,只有“最适合你的答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英国用几千个样本就下结论那个论文,就是柳叶刀吧?
如果是通过吃降压药把血压降到120以下,这种情况还是要小心一点
如果血脂高,低压意味着心梗风险
120已经是很低的血压了,就开始控制,就是无病呻吟,自讨苦吃
三针科兴下来呢?
又出来骗人[笑着哭]
西医一直都是骗钱害人。西医说什么,不用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