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最新突破!这三类患者告别化疗,临床治愈率也可大幅提升

樱碟好的养护 2025-04-22 18:04:4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看一系列优质内容。

退休后,老李开始每年定期体检,吃饭清淡、不抽烟不喝酒,连社交都尽量减到最少,只为“远离癌症”。可偏偏天不遂人愿,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肺部结节恶性倾向”。

家人第一反应是“赶紧化疗”,但医生摇头,说现在这类肺癌根本不需要化疗,效果还没新治疗好。老李一脸懵:癌症,不是都得化疗吗?

这是很多中老年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得了癌症,化疗是唯一的出路。其实早在近几年,随着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已经不再依赖化疗,甚至部分癌种出现了“临床治愈”的可能性。

特别是三类特定人群,已经有了更优选项,既能减少副作用,还能显著延长生存期。

这不是什么“偏方”或“神药”,而是被写进了国际与国家级指南的新型标准治疗方式。

第一类: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靶向治疗效果远超传统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种之一,尤其是女性、非吸烟人群中比例极高。以前,这种癌症一确诊就面临“先化疗、再看看”的套路。

但近年来发现,如果肿瘤携带EGFR突变,使用靶向药物如奥希替尼,副作用小,5年生存率甚至可翻倍。

有意思的是,这类“靶向药”并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而是精准找到癌细胞的“命门”,像导弹一样直击核心,患者头发不掉、胃口不差、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甚至有部分早期患者在术前术后使用靶向药,癌细胞被“清场”,连医生都开始讨论“临床治愈”的可能性。

第二类:PD-L1高表达的肺癌、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治疗已成首选。

免疫治疗这几年火得不行,很多人还以为这是“新概念”,其实已经有多年临床验证。

免疫疗法的逻辑不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唤醒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让它自己去清除肿瘤。

这就像一支昏睡的军队被唤醒,重新投入战斗。

特别是对于PD-L1表达水平高的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K药、O药),整体缓解率能达到40%以上,远高于传统化疗的20%左右。

曾经被认为“治疗价值不大”的晚期黑色素瘤,现在也有不少患者在免疫治疗后实现5年以上无病生存。

《柳叶刀》上有研究显示,部分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2年后停止用药,依然维持无瘤状态,被认为“可能已治愈”。

第三类:癌前病变或早期癌,低强度干预反而更有效。

很多人一听“癌”字就吓瘫,非得全方位开火:手术、化疗、放疗一样不落。

但在某些特定癌种,比如乳腺癌中的激素受体阳性早期癌,化疗反而被逐步边缘化。

现在有种叫“OncotypeDX”的基因检测,能预测患者是否真正能从化疗中获益。

如果评分低,意味着化疗无益还可能增加毒副作用,那就直接用内分泌治疗,效果更稳、风险更低。

美国NCCN指南早在2022年就开始推荐:对于低风险早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可以完全跳过,单纯口服激素药物,五年复发率大幅下降。

在我们国家,也有越来越多医院引入类似检测手段,帮助患者“差异化”治疗,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治疗。

说到底,癌症治疗方式已经从“群体治疗”走向“个体定制”。

以前治癌是“撒网捕鱼”,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化疗看看;现在则是“打靶射击”,先搞清楚敌人是谁、藏在哪、怕什么,再精准出击。

不光疗效更好,还能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像个正常人。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些新疗法也不是“人人适用”。

免疫治疗就对某些人没反应,还有可能出现免疫系统“失控”攻击自己。靶向药也存在耐药问题,用久了癌细胞可能学会“躲避打击”。

但这正是现代医学的进步:不断根据患者的变化调整方案,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中老年人面对癌症时,最怕的其实不是病,而是“听天由命”。很多人一听医生说“要化疗”就立刻崩溃,一边担心副作用,一边又不敢不治。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对癌症的固有观念。

是不是每个癌症都得化疗?当然不是。是不是不用化疗就一定能治好?也未必。

但关键是要知道你是哪类患者,对应什么治疗方式最合适。

千万不要一出现肿瘤就一股脑“全上”,也别听谁说“免疫治疗多厉害”就盲目跟风。

科学治疗的核心,不是用最贵的药,而是用最对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千万别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现在有些靶向药、免疫药物是“早用早收益”,等到肿瘤扩散,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最后一个冷知识,或许能让你更加警觉:目前我国大多数癌症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超过70%的患者错过了靶向或免疫治疗的“黄金窗口期”。

早筛查、早确诊,才是享受新疗法红利的根本前提。

总结一句话:癌症不等于化疗,化疗也不是最后的武器。

真正治癌的,是认知的更新和科学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吴一龙,周清华,梁军,等.奥希替尼用于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23,26(5):321-327.

[2]陈雪,王继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4,31(3):217-222.

[3]董雪梅,李璐.基因表达谱检测在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8):640-644.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4 阅读:1263
评论列表
  • 2025-04-23 19:13

    PD-L1在国内那些医院可以做?广东有哪些医院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