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特权阶级——士族门阀

我是个大司徒 2024-08-17 00:59:52

大家好我是大司徒,上期我们讨论了先秦时期贵族的崛起与消亡,本期我们来讲讲贵族消亡后的特权阶级,士族门阀。

要谈论士族门阀就要先谈论他们是如何诞生的,并不是说贵族一没落就出现了士族门阀,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西汉时期有士人而无士族,后来,东汉时期士人与豪强结合,汉末三国发展出士族,魏晋时期士族进一步进化为门阀。

实际上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探索阶段,尤其是汉代,汉代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加上分封制,虽然说刘邦消灭了异姓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武帝又下了推恩令,使得贵族的权力不断缩减,但贵族依旧还是有话语权的。西汉时期,政坛上的群体非常庞杂,什么人都有。有贵族,有士人,有豪强。甚至还有商人,比如桑弘羊和东郭咸阳。

这些人的权力来源或是继承,或是举荐,或是自己争取。

甚至还有以赀为郎,也就掏钱买官的情况。

不过在此基础上,汉代朝廷是不断的在探索新的道路的,最先探索出的一条路就是察举制,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为官了。

汉武帝时期将其制度化,所谓察举制就是通过底层推荐,上层考核来选拔官员,这就是所谓的乡举里选。

由地方进行举荐,然后朝廷进行考核,不光是推荐,察举制也是要进行考试的,这也为后来的科举制打下了基础。

许多人对察举制的印象还停留在举孝廉,实际上举孝廉只是察举制的一部分而已。还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等等科目。

而当时通过察举制上来的,主要都是士人。

这些人我在上期节目中就提到过,他们大多是没落的中小贵族后代,也有普通平民通过乱世咸鱼翻身的。

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比如法律方面的知识,经学方面的知识,阴阳学方面的知识等等,在朝堂上,这些士人逐渐形成团体。

而与此同时,另一股势力也在加强,就是豪强。

所谓豪强,主要是以新兴地主阶级和原本地方的地头蛇坐大后形成的,豪强这个东西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他们或出身贵族官吏,或出身农民、商人,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是在地方上,即有钱,又有势。

汉武帝时期对地方豪强进行过政策上的打压,不过想要彻底打压豪强,就得不断的采用高压政策,但我们都知道,高压政策这个东西可以用,也可以长期用,但不可能永远用!底下人受不了,你自己也受不了!

所以西汉中后期干脆就不管了。到了西汉中后期,豪强势力逐渐增大,他们土地兼并,扩展商业,发展部曲,并利用察举制以及自己的影响力举荐官员,

实际上西汉末期,豪强们就已经开始影响朝堂了,新莽时期,王莽的一系列骚操作也是想削弱豪强,只不过玩崩了而已。

而刘秀就是由豪强推出的一个代理人。

豪强与我们熟知的地主的区别是,地主只是豪,他不一定强。

而豪强往往拥有相当数量的家丁和部曲。

当时支持刘秀的主要是是河北豪强,南阳豪强和颍川豪强。

而刘秀本人也是南阳地区的豪强。

你说刘秀不是皇室贵族吗?从血缘上说的确是刘氏宗亲,但因为推恩令的缘故,到刘秀这一代基本没什么政治权力了。

东汉王朝本身就是建立在豪强基础上的,所以整个东汉豪强势力极其庞大,汉朝人记载,当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诸城。

我们看东汉时期的墓葬经常会出土的文物就是陶楼,

这些陶楼都是当时豪强住宅的缩减版,与其说是住宅,不如说是城堡。拥有坚固的院墙,高耸的望楼,并且还养了大量的部曲家丁,说白了就是庄园。

东汉的选官制度除了继承察举制外还大量采用征辟制度,所谓征辟,就是类似于公司招聘,没什么明确的标准,征是皇帝征用,辟是官府招聘。

这种制度西汉时也有,不过用的不多,东汉魏晋时期大量采用。为什么?因为相比于察举制,征辟没有那么多繁杂的程序,我觉得你有用你就能当官。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制度没有标准,导致徇私舞弊的空间极大。

而当物质追求到达一定程度后,豪强们开始了精神追求,他们想要获取知识,就这样东汉时期,士人与豪强开始合体,并且进化了。他们形成了一股新的势力,士族。

士族也叫世族,也就是世代当官的家族。

整个东汉历史,就是豪强与士人相互融合的过程,最后士族这颗种子终于在汉末三国时期发了芽,可以说汉末三国时期的乱世就是由豪强和士族推动的。

例如袁绍袁术所在的汝南袁氏,还有杨修所在的弘农杨氏,荀彧所在的颍川荀氏,还有琅琊诸葛氏,荆州蔡氏。

这些家族可以说是三国群雄背后的大佬。

比如一开始支持刘备的是徐州豪强糜家。

支持曹操的是颍川荀氏。

支持东吴的是江东顾、陆、朱、张四大家族。

支持刘表的荆州蔡氏。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则自己选择当老大。

而大多数的士族豪强们则选择身居幕后,支持军阀,自己不做出头鸟。

而琅琊诸葛氏则广撒网,四处投资。

这些豪强士族利用自己的家族财力人脉帮助军阀们扩张地盘,而自己则从中得利。

而士族的权力得到彻底巩固,则必须提到曹魏时期确立的九品中正制。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将人才分成上中下三品,在每一品中再分上中下三品,一共九品,以此来作为选官和提拔的标准,那这个品级的选拔权在谁那儿呢?在各地的中正官那儿。

那问题就来了,谁当这个中正官?士族们。哎!等于说,将选官的权力交给士族们了。

于是士族们更加肆无忌惮起来了,我说你是上品你就是上品,我说你是下品你就是下品,

这也就造成了后来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更加为之后门阀的诞生创造出了条件。

我们今天说到门阀政治似乎是一个伴随了整个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之后才慢慢消亡的情况,而学界对于门阀政治的定义其实争议很多。

根据北京大学田余庆教授在《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中的解释,门阀政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也就是门阀特指衣冠南渡之后,东晋朝廷先后被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家族把持。

也就有了那句俗语王与马共天下。

这些门阀之所以能够架空皇权,根本原因是整个魏晋朝廷就是被士族门阀支持才建立的。

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看似是司马家内斗,实则是各士族之间的斗争,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五胡乱华。

东晋南迁至江左后,琅琊王氏掌握了朝廷大权,再加上江东地区原先的士族们,门阀就此建立。

东晋的门阀政治持续了一百年左右,政坛上的门阀你方唱罢我登场,直到隆安二年王恭叛乱后才逐渐没落。

私以为,这些学者所说的门阀政治更多指的是门阀的权力与皇权并驾齐驱,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情况。

而如何单纯的定义门阀,我们并不是专业学者,所以我们只从字面意义上进行定义。门,就是门第!这个好理解,就是你出身在哪家?你姓什么?你爹是谁?所谓门第就是看出身。

而阀,就是阀阅,这个比较难解释,什么叫阀阅?阀最早指的是官宦人家门口用来表示功绩的柱子,就是要告诉别人,我们家不是土大款,是有功的!

阅就是阅历,经验,我们家世代为官,你个普通人你想当官?你懂吗?你会吗?

所以,门阀就是利用家族门第,来垄断当官的功绩和阅历的组织。

如果仅以这个这个定义来描述门阀,那门阀的时间可以从魏晋延续到隋唐时期。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如何垄断功绩和阅历呢?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经济,三是教育。

首先,政治方面,他们如何垄断呢?就是利用九品中正结合察举制对权力进行巩固,九品中正制是脱胎于察举制的。

而其核心就是乡举里选,用现在话说就是写推荐信。这个制度,说实话懂得都懂。

当然,要写推荐信也不能瞎写。你必须得做出点什么露脸的事儿我们才能推荐,哎!察举制有一个关键科目叫举孝廉,这事儿在当时属于政治正确,让人挑不出毛病,最关键的是,这事儿他最容易!你说我要在经学上研究出成绩还得苦熬苦业,我要在民生经济军事等领域做出成绩就更难了,孝廉这事儿最容易!摆拍嘛!谁不会啊!

但是这事儿当时已经烂大街了,于是这种摆拍到后来越来越辣眼睛,发展到最可笑的地步,就是卧冰求鲤。

最早是刨冰,后来人可能觉得这不过瘾,改成卧冰了。

说白了吧,你要想当官,尤其是当大官,你得有功绩,你要没功绩,编都要给你编个功绩出来,哪怕你编的是个神话!

推荐制度下这是常态,你看今天的大漂亮国其实就有这个味儿。

而经济方面,早在豪强时代他们就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土地兼并,关于土地兼并,我之后会专门做节目阐述,但我们要知道,这一时期的土地兼并更多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士族门阀对庄客们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稳定。

就是你在我手底下种地,主要是我剥削你,而你要在外面自己种地,那谁剥削你,就不一定了。

也就是这个市场环境是他们搞乱的,他们搞乱之后再告诉你,你看外面多乱啊!到我这来吧!

文化教育上就更不用说了。

造纸术虽然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东汉蔡伦又进行改良,但直到魏晋之后才逐渐普及,

即便如此,纸张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很贵的,不是底层民众消费的起的。

而书籍就更贵了,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都得靠手抄,这个成本就非常大了,就算你们家富足殷实,能够消费得起书籍,你还得有人教吧,而懂得这些知识的老师大多都在我手底下。

而除了政治经济教育,这些士族门阀一直都没放弃去触碰军事。毕竟什么都不如枪杆子握在自己手里稳定,谢安所在的陈郡谢氏,就是依靠淝水之战打出自己的名声和威望。

而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群人,就是我们熟悉的关陇集团,后来的主角几乎都是他们。

宇文泰扶持关陇集团的目的是为了打压中原士族,但最终导致新的门阀崛起。

关陇集团与前期的士族门阀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原始积累是靠军事力量,这就很可怕,因为有颠覆政权的可能。实际上关陇集团已经不能称之为门阀了,他们就是贵族。

我们熟知的西魏、北周,杨隋,李唐都是出自关陇集团。

对于士族门阀的坐大,皇权统治者们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削弱。从南北朝到隋唐,拓跋焘、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无不想法设法抑制士族门阀。

首先是物理消灭,说白了!杀!杀!杀!

北魏拓跋焘将北方士族灭门。

而侯景之乱也将南朝的士族屠戮。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事儿,当年候景想要向王谢二家求婚,于是去问梁武帝,梁武帝说王、谢门高非偶,你不配!

于是,候景叛乱后就将这些士族女子都赏赐给了底层士兵奴仆们,真正做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北朝到隋唐,从政策上对士族和门阀的削弱是不断的。

比如经济和军事上北魏实行均田制,西魏实行府兵制,注意啊!均田制并不是分地主和门阀的土地,地主原先的土地还是地主的,均田制是防止士族门阀们继续兼并土地。

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是让底层士兵与门阀士族们进行利益脱勾,是削弱士族门阀军权的政策。

再加上隋唐时期不断的对外战争,各地士族门阀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

再加上选官制度上实行科举制,我们都知道隋朝创建进士科,唐太宗又进行了加强,但我要强调,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我们后来印象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唐朝时期你想要当官,主要有三种途径,门荫入仕,科举考试和流外入流。

门荫入仕就是给官员们政策,你到达一定品级之后,给予你的子孙后代一定的名额,注意这不是继承,只是给当官的名额。

而且这个名额相对是有限的,并不能覆盖大多数的士族子弟。

而流外入流呢,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的说就是事业编转公。给这些没有品级的吏员们一个机会。

普通人最大的机会就是科举,但是当时的科举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加的,一般来说,两种人可以参加科举,一是生徒,也就是国子监太学还有地方官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都是什么人可想而知。

二是各地的贡生,由地方州县进行考试,最终你有没有资格还是得地方官府说了算,那这事儿他就有很多操作空间了。

而且唐代科举考试是不糊名的,虽然武则天时期对个别考试科目进行过糊名,但并没有形成政策?

所以当时考上科举的很多还是公卿子弟,毕竟从人脉教育等方面他们更有优势。

隋唐时期,出现了所谓的五姓七家,也就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等。

这些世家大族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在地方上极有势力,但是地方上的科举名额是有限的,想要获得名额,你就得四处去冒籍,或者去京城走关系,而一旦你离开了你的老家,那家族能够给予你的支持就大幅下降了。

其实很多二代他们更希望的是,我比我爹还厉害!说白了就是想证明自己。

你想都在同一个圈子里,一问你怎么当的官?

我说我靠我爹门荫当的官……

另一个说:我是自己考上的,虽然这个考上的水分很大,但说出去有面啊!而且以后提拔干什么,这是我的一个成绩!我是哪年的进士!他是哪年的明经,你是干嘛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二代们往往比小镇做题家更努力的原因。

你告诉一个二代,把这套卷子做到八十分,爹就能给你争取一个什么样的机会,你看他努力不努力。

你告诉一个小镇做题家,把这套卷子做到满分,你就有百分之一的机会往上走。

做题家说:我还是回去种地吧我…

而在教育上,唐朝时期大力发展地方官学,让受教育这件事不再被世家大族垄断,当然这也得益于当时的技术进步,如造纸术的普及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到了唐代,多种原材料使得造纸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让大规模印书成为可能。

以上这些政策和进步使得当官这件事不再完全的被某几家垄断了。寒门子弟也有上升空间,士族门阀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注意,我这里所说的寒门子弟,并不是底层老百姓。

所谓寒门,指的是寒微的门第,就是非世家大族的家族,大多都是一些没落士族,或者底层官员,最次也得是地方上有点威望的财主。

比如李商隐就是典型的寒门出身,当然他自己觉得自己是皇族唐李,但没什么实际证据,他父亲是个县令,父亲死的早,家道中落只能佣书贩舂挣点外快。十六岁家里看他还是个学习的材料,于是搬到洛阳。还结识了当时的东都留守令狐楚。这叫寒门!

这就等于说你现在在老家混不下去了,于是决定搬家,搬去哪儿呢?搬去北上广吧!顺道结识下那儿的大佬们!你说这像话吗?

你想那个时候,一个能够长期脱产,并在长安洛阳这些大城市求学的学子,即使不是世家大族,他会是什么家庭?

不过相比于真正的豪门士族,他们还只能称寒门而已。

所以朝堂上就出现了两派,一派是以寒门为首的庶族派,另一派是以旧门阀势力为首的士族派。

最终在唐宪宗时期矛盾开始爆发,这就是著名的牛李党争。

党争的起因是因为举子牛增孺、李宗闵在科举考试中批评朝政。

而当时宰相李吉甫认为,这些举子们只会夸夸其谈,我们士族子弟从小接受教育:“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

这么看,似乎牛党是在维护公正,而李党是在为旧势力狡辩。

但是呢,牛党说实话在历史上评价并不好,牛李党争他们争的核心其实不在科举,科举只是他们拿来斗争的一个引子,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了。

还是说回士族门阀。

唐朝虽然在制度上想要遏制士族门阀,但一直没有根除顽疾。

最终解决问题的人,是黄巢,黄巢的方式很简单,既然系统中病毒了,那就把系统格式化,

造成的结果就是: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

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都是士族门阀消失的部分因素。其实我们都看得出来,士族门阀这东西,仅从物理上是很难彻底消灭的,因为你杀一批还会有新的一批。

最终还是需要利用制度政策来抑制其发展的,

而话说回来,这些制度之所以能够落实下去,首先是士族门阀的权力下降了我才能落实,要不然凭什么魏晋时期朝廷要利用九品中正加强士族权力,而隋唐时期能有科举等政策削弱士族。

而真正让士族门阀能够消失的原因是多种的,历代对士族门阀的屠戮,北朝时期的均田府兵等政策,而士族门阀一旦从物理上消除,朝廷再借用科举等政策,就防止了士族卷土重来的可能。

有人问到士族门阀与先秦时期的贵族有什么不同?

首先,最大的区别是贵族比士族门阀的权力自由度更大,贵族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子民,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说白了,在我的地盘上,我的权力几乎是无限大的。

而士族门阀的大量土地也好,部曲也好,他们严格来讲还是朝廷的。士族门阀对其虽然有控制力,但并不是无限大。

而我们都知道,权力讨厌真空,既然士族门阀消失了,那谁来填补这块空白呢?

好,本期到此结束,我是大司徒,喜欢我的可以点赞关注,下期,宗族士大夫,敬请期待,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

我是个大司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