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易势科技创始人陈雄受邀参加了“跨境电商百强品牌的发展模式与用户洞察”沙龙,并做了百强榜的分享。沙龙由深圳市商务局主办,南山区商务局协办,深圳市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承办。
陈雄在沙龙的分享,我们做了整理,想了解“中国跨境电商品牌影响力百强榜”的朋友可以看看。
Part I 得到认可
去年的11月13号,我们易势科技联合每日经济新闻发布了这个百强榜的第一期,到现在刚好有一年。
第一次发布的那天呢,我没有转朋友圈。因为如果转了,有些朋友会给一些好的评论,“做得很好”之类的。但这些评论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会误导人。
大概过了一两天,有在跨境公司做运营的朋友过来问我,说这个榜单是不是你们做的,我们老板把这个作为考核运营团队的参考标准之一了。有品牌方反映自己被漏掉了,也有对数据有疑问,然后来沟通交流的。这些反馈回来,那我就知道这件事情做对了。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目标受众,带来的是真实的反馈。如果我们把榜单当做一个产品,用户的正反馈回来了。
榜单得到了品牌方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认可,我觉得这很重要。
跨境电商产业链在国内这一段,品牌方是核心,其他都是服务商,不论物流、支付、代运营还是合规等机构。风险投资这块我们觉得比较重要,是因为在跨境电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包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企业面临的竞争的压力比较大,它需要更成熟的团队,包括研发在内更更高的投入,风险投资的赋能不可或缺。
而且,风险投资是要拿真金白银投资的,没必要搞一些虚的假的,他要为自己管理的钱负责。在资本市场上,钱是最聪明的。
Part II 榜单回答什么问题?
易势的团队是从前年下半年开始关注到跨境电商的,算是新人。新人很自然就会有一个疑问,这个行业到底哪些企业做得好。我发现好像没有一个地方有比较全面的信息,只能去网上不断的搜索,信息很零碎,而且有很多是很过时的,搜集和整理的过程挺麻烦的。
我们搜集了一段时间信息之后,发现头部的品牌好像都想ipo上市。因为我自己是学金融的,老东家就是财经媒体,所以有一点认知。如果要ipo就会有个问题,就是这个企业到底好还是不好,到底值多少钱?
资本市场是跟钱打交道,对人性的考验会比较大,股民很容易吃亏,其实就是有信息不对称。我就来了兴趣,如果一个跨境电商他要上市,该怎么去判断他好还是不好?
我们想到了品牌,因为你是2c的生意,品牌太重要了。
短期来讲,品牌决定了你的溢价能力,然后你才可以保障人才和研发等各种投入;你的用户的忠诚度高,粘性高,意味着你经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好,从长期来看它潜力就大。
站在行业来看的话,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品牌出来到底行不行?这个问题看起来比较虚,但是对很多企业来讲,对老板来讲,是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两年前,甚至是一年前,因为传统大卖尝试着做品牌,大部分都失败了。他们也确实投投入了,还是失败了。
比如我们看过一个大卖之前独立站的数据,访问量嗖嗖就上去了,是真砸钱了。然后很快哐哐又下来了,说明没有真的掌握做品牌的方式方法。用钱粗暴地砸上去,不是真的品牌力,肯定会掉下来。
当时大家关注的还是这种体量比较大的大卖,看到他们的品牌都做得不太好,信心上面就会有问题。我们那时候跟很多人聊,给我们反馈就是这行不好做了,没什么前途了,反正都是负面的反馈。其实这也很简单,因为们的做法是传统的,你用老地图是肯定找不到新大陆的。那么多的负面的反馈,没有影响我们当时的判断,因为我们知道是样本出了问题。
Part III 要客观不要主观
怎么做这个榜单呢?
我对评选这个比较熟。一般是拉一些专家学者来做评委,可这一行没几个专家学者,就算有,他也不能拍脑袋评,得有资料数据。
而且我们认为,凡是很依赖人的事情都挺危险。第一个他有道德风险,再一个他非常不稳定,他的情绪、偏好,他的各种情况都可能影响到结果。所以我们不能依靠人,我们要用数据来量化评选。
很多媒体出来的朋友就质疑,企业为什么要给你数据?在大家的印象里面,你只要一说用数据去评选,就是发一个表过去,然后让企业给你填报数据。
和媒体不一样,企业为什么要给易势数据?我算什么?而且如果这个企业给我数据,我百分百肯定这数据是不准确的,因为它是企业的商业机密。
所以,易势科技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让企业给我们提供数据,我们就是要用公开的数据、相对标准化的数据来做这个榜单。
Part IV 如何量化?
去哪里找这样的数据?
我们回到核心群体也就是消费者的身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他们会有这样一个几乎共性动作,就是搜索对比。只要这个东西不是你随便买无所谓,稍微重要一点的,你就会去搜索一下,比较一下。
可能是了解一下这个品牌,可能看这个产品的价格贵不贵,各种目的。不仅是购物,人们做很多事情,你去跟别人谈合作,也需要去查下对方靠不靠谱。
我们目前用了三个数据来衡量品牌影响力。
第一个是谷歌的搜索热度,就是Google Trends官方的数据。这个数据是相对的,你去Google Trends查搜索热度,每组只能有五个词,然后这五个词的数值最高不能超过100,最低是零。假设你最高的词的热度是80,第二名是它的一半,那就是40,这样一个比例关系。
易势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最麻烦的是它会涉及到常用词,就比如说国外有个品牌被中国企业收购了,做家用清洁产品的Shark,鲨鱼的意思,那我肯定不能直接用Shark的热度来衡量这个品牌的影响力,这中间会涉及到比较大量的工作。我们官网现在大概有8000个左右的品牌,我们基本上是处理过一遍,但是肯定还会有漏掉一些。
第二个就是亚马逊平台上的搜索量。假设一个用户在亚马逊上搜“充电宝”,我们在座的都是卖充电宝的商家,都想去获得这个流量,那我们就会去竞价,希望自己排到前面一点,是不是?最后不断的加价,你的成本会很高。
还有个问题。这个用户他搜的是“充电宝”,意味着他没有品牌的倾向,没有品牌的偏好,他这个时候很可能会比价,你的售价就起不来了。成本很高,售价要低,还怎么搞?
换一个情景。
假设用户搜的是“安克充电宝”或者“绿联充电宝”、“倍思充电宝”,也就是说加上了品牌名。那他大概率是要买这个品牌的产品。而且你可能贵一点,不要太离谱,他也是能能接受的。
亚马逊上的品牌词搜索量,背后的逻辑意义就很清楚了,这个搜索数据是由西柚找词提供的。
第三个是独立站的自然访问量。
独立站一般不是销售的主力渠道,却是一个直面用户可以深度交互的重要阵地,所以也很重要。数据来自Similarweb统计的Direct和Organic Search,也就是用户直接访问或者非付费的搜索引擎跳转过来的访问,付费的就不算。
三个数据怎么排?
榜单的排名是按谷歌搜索热度来的,因为它最综合。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很重视线下了,你去线下的店里面看到了什么东西,比较感兴趣,可能马上就要去搜一下,特别是相对贵的东西。
不管是看到了广告,朋友推荐了,还是什么原因,到谷歌上搜一下更一步了解,是一个挺大概率的动作。
亚马逊搜索量和独立站自然访问量,我们也附在榜单上,方便大家查看对比。
这三个数据都是拿到后的原始数据,没有经过处理,也没有给这三个数据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来加总。从最底层的逻辑考虑,你很难说权重占比怎么设。不科学的动作,那我们就不要去做了。
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可追溯的,大家都可以去验证它。确实有一些品牌方会一个个去验证自己的数据。也有银行的朋友,可能合作了一部分客户,他把上榜企业的财务数据对比一下,跟百强榜的顺序是高度一致的。
Part V 数据价值的案例分析
榜单的数据逻辑讲清楚了,我们用实际案例来看下数据实用价值。
看三个便携储能的头部品牌,三个都是深圳的。
中间红色线条这个品牌的公司是在2022年9月份挂牌上市的,发行价200多元,非常高。几个月后发布的22年财报,业绩算是变脸了,股价掉的挺厉害。A股发行价能上200的很少,他为什么能这么高?原来只计划募几个亿,一不小心募了几十个亿,从卖股票这件事情上是非常成功的,但股民就惨了。
我个人觉得,当时他的发行价能定那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的储能概念非常热,什么东西一火就疯狂,泡沫就大了。第二个是,当时的招股书啊各种材料,给他的定位和描述是龙头、行业第一。行业第一是有溢价的。
榜单所使用的数据有什么用呢?我们以谷歌搜索热度为例看一下。
在它挂牌的那一周,它品牌的数据是13,一个竞品的的数据几乎是其三倍之多了。他当时已经不是第一了,而且远远落后于第一。原来的第三名也追上他了,当周的数据还比他稍微高了一点。
还可以看下2021年的数据对比,它被超越有一个过程,不是瞬间完成的。我们从公开数据是可以发现这个趋势的。当然,除了谷歌搜索热度,还有其他数据也会有所反映,可以做交叉验证。
这种数据对股民挺有用的,因为招股书、保荐书的时效性比较差,只能看到几个月前的数据,不够及时,有些数据也不全面。
再举个3d打印的例子,这这三个品牌也都是深圳的。
Creality的谷歌搜索热度和亚马逊搜索量都第一,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再看那个独立站的自然流量,Bambu Lab遥遥领,几乎都不是一个量级的了。
三个数据形成了一个反差。
通常情况下,同类品牌的数据不会有这么强的反差,三个数据的排序会比较一致,有差异也不大。
这里的反差是因为他们的销售模式不一样。
Bambu Lab都不在亚马逊开店,它走的是相对封闭的、类似于苹果的那种生态。3D打印要有三维模型,这个模型你必须要在它官方市场里才能用。类似苹果的应用市场,我认可了你才能用,不然你用不了。
把用户聚集到自己这里了,所以它他独立上的流量会很大,粘性很强。
所以说,从数据里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风投的朋友也会在我们的网站上对比一些品牌的数据,案例还挺多的,就不多说了。
Part VI 百花齐放,总有适合自己的路
总之呢,百强榜用客观数据筛选出了一批优秀的跨境电商品牌。
总体上来看,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品类上看:消费电子、服装、宠物用品、家具……
成长路径上看:新兴垂类消费电子、传统大卖转型、工厂企业发新芽。
发展历史上看:有十几年的老牌跨境企业,也有成立仅三年的新生力量。
团队构成上看:既有高大上的“天团”,也有快准狠的“小而美”。
品牌出海,总有适合自己的道路!
Shein道路学不了,因为相关的历史窗口期已经过去了。但还有很多其他的路可以走。
比如上半年百强榜的新面孔Plaud,瞄准苹果手机不能在通话时候录音的痛点,很小的需求点,品牌影响力数据增长很快,特别是在TikTok上做的很成功。难能可贵的是,大家都在TikTok上大打价格战,9.9美元的智能手表、7.9美元的蓝牙耳机等,Plaud是159美元原价卖,还能排第一。名利双收。
这样的小痛点大机会,肯定还有很多。
Part VII 城市,产业生态很重要
从榜单分布的城市来看,排名靠前的城市都是经济和外贸强市,跨境电商的发展需要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
但是深圳的品牌占比一半,确实惊人。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各行各业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个大浪潮中间,深圳的产业优势得天独厚,主要体现在消费电子产业。
就比如说,原来深圳没有什么传统的美容仪器的品牌,但当激光美容仪出现后,深圳就就会有。
深圳的跨境电商是从华强北发展起来的,早期的时候,消费电子有个很大的优势是产品标准化。数据线是什么样的,电池和充电宝是什么容量的,都是标准化的,你不用去考虑用户是白人还是黑人,是胖还是瘦,就少了很多麻烦事,容易起步。
玩儿家多了之后,越是标品的竞争越激烈。这时候就需要差异化,需要做好用户洞察,研发和运营能力也都要跟上。
Part VIIII 企业,科技+品牌
看这几年成长起来的优秀跨境电商品牌,无论Ecoflow、Bambu Lab这种已经几十亿体量的品类龙头,还是Plaud这种小而美,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没有明显的短板,能力很全面也很协调。
我们可以把供应链(研发)看做一条腿,用户洞察和运营能力看做另外一条腿,如果只有一条腿是跳不快的,还容易摔跤。两条腿才能跑起来,才能跑得快。
任何的组织,只在局部做优化,效果总是很有限的,就像只有一个部门在努力,其他部门缺失或者不配合,能做得好么?只有从全局着眼,系统化地优化,才能达到整体的最佳效果。
他们的老板也有共同点,年轻、高学历,有技术或者特定的背景,有国际视野。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有研发实力,也了解消费者,和消费者更同频。
Part IX 用户洞察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优势在供应链,短板在于消费者和市场端。
一家中国企业想出海,第一步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消费者洞察。要“瞄”得准,才能打得准。
小时候看战争片,有一点记忆犹新。听到敌人机枪一刻不停地射击的声音,不要怕,它是在乱打一气;如果敌人的机枪是打一下停一下,就要小心,因为它是先瞄准再打的,杀伤力很大。
消费者洞察做好了,后面的所有运营工作都会事半功倍,否则,再多资金和资源投入也基本改变不了大局。
易势科技早期统计的1000多个品牌,我是相对认真地看过每一个的简介和品牌故事。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国外的很多品牌是从消费者需求出发而发展起来的,比如一位妈妈想给宝宝找一个合适的产品,市场上没有,只好自己动手,一不小心做成了一个品牌。
他们的品牌故事能打动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很多细节,比如哪位妈妈、哪一年、在哪里等等,不会假大空。
而中国的跨境电商品牌,更多是先有货,然后去找市场找用户。
两条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因为距离、文化差异和经验等原因,中国的企业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做消费者洞察。从生态角度,是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服务机构来协助的,这几年国家很强调生产性服务业,我觉得很有必要。
易势现在也接触到了很多服务商,我感觉,挑选服务商特别是非标的重要环节的服务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热爱自己做的事情,而不能把赚钱当做第一目标。
大家说深圳是一个搞钱的城市,我理解为务实,而不是见钱眼开。华为、比亚迪和大疆之类的,哪个老板是一心只为钱的?
易势科技在7月份联合每日经济新闻发布上半年的百强榜后,就没有什么动作了。是因为我们在准备往境外,往跨境电商的主战场发展,面向C端消费者积累资源,我们很期待以后能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贡献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