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即将要搬新居之前,妻子接连好几天都在扬弃地收拾着家里的物件……
“这两个盒子还要不?”“不要了”“这几个镜框呢?”“扔了吧!”“这根绳子还要吗?”“哪个绳子哟?”“你部队转业时带回来的这根古董呀!”伴随她略带不屑的加重语气,正在低头刷着手机视频的我,被久违的“部队”二字立即打断,循声抬头,妻子手中的那卷“8”字型捆扎且已经泛黄的布带映入眼帘。“扔不得,要要要!出差打个背包,捆个包裹,晾晒被子什么的,这个绳子用途可是大得很呢!”“我可爱的老兵,都什么年代了,哪个还用这个东西嘛……”听着妻子不解的调侃,接过她递来的布带,手握军用背包绳,我的记忆一下子回了三十多年以前……1987年的10月下旬的秋天,高考无望的我,毅然决然报名参军,在顺利通过一系列的体检、政审等规定程序后,如期接到了由乡武装部长亲自送到家里的《入伍通知书》。正所谓“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想着我们将要去的是高寒缺氧的西藏部队,家中亲人们自然而然地也就喜忧掺半了,经过父亲的反复考虑,最终决定:由曾在铁道兵部队服役三年的退役堂兄陪我到县人武部报到并领取被服,同时现场手把手教我打背包,以确保离家出发时万无一失。直到后来才明白,由于我们高寒山地部队的羊皮大衣、毛皮大头鞋等被装,要到达成都适应训练结束时才发放,所以当年县武装部就只为我们发放了一顶单帽、内外衣服和一条棉被和褥子。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军用口缸和初次相识的两根长短各异、粗细不同的背包绳和解放鞋、袜等小件物品,都是统一装入黄色搪瓷脸盆交给每一名应征青年手中的。当我换上里外全新的肥大军衣,抱着臭氧刺鼻的被褥走到楼下时,等候多时的堂兄赶紧上前,带着我快步走到操场的水泥地板上。“被子先握紧一头两侧用力多抖几下,然后将它概略匀成三等份折叠,边折叠边用手抚压,然后将宽背包带摆放在……”望着堂兄一气哈成“三压二”,先前零乱蓬松的被褥,一瞬间变成了电影里才能看见的背包。特别是背面上那一双插得牢固的军便布鞋,更是让我在后来的集合列队、登车换乘中稳稳当当,正是担心堂兄技艺的无可复制,以至我到达成都后的前两天,都害怕打开背包,连夜晚都是与邻铺同乡战友凑合着保暧,直到适应训练一周后,我才能大胆安心午休和规范就寝。再后来,无论是边走边捆的“简易背包”,还是牢固稳妥的“三压二”,我都开始得心应手起来了,就连最讲求速度的紧急集合,我也不再像最初那样担惊受怕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渐渐发现,《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和《战雷》中的“苏丽娅”,参军入伍也都不用再打背包,就连央视七套“军事天地”镜头里,也再不见了传统经典的“三压二”,取而代之的则是美观大气的迷彩背嚢,轻便保暖的新型战靴……感慨着军队与国防建设的飞速发展,激荡着民富国强的的豪迈心潮,我永远明白,即便是完成了时代使命,尽管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它却永远是一代代军人火热的记忆,永远是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最好见证。我不舍遗弃,更不能忘却。我骄傲,曾经我是一个兵,我珍视,我家有根背包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