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在中印克节朗对敌军事斗争中,西藏军区部队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中印边境控制的决策和上级关于在朗久、克节朗地区设点的指示精神,从年初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反蚕食斗争的准备,亦称“87·4”演习。为了加强对克节朗地区设、守点后勤保障的组织领导,确保设、守点任务的完成,军区后勤部从机关和部队抽调了数十名精悍得力人员,组成了军区前指后勤部指挥所(军后前指),于5月初奔赴错那地区开设展开。
位于西藏南端的错那县,是藏东南的一个边陲小县,距离中印两国的传统习惯线约53公里,属于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年平均气温4-8度,含氧量为海平面的60-70%,一年中大多数月份天气寒冷。5月的错那仍然是雪漫长空的冬天,远山和大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行走在路上呼一口气面前就凝结着一道白雾,宛如飘渺的云烟。当地群众多居住于干打垒的土坯房和墩厚的方块草坯堆砌起来的两层平顶房。县城四周布满了大小不同的沼泽湿地,显得空旷而荒凉。军后前指按预定方案,进驻错那某团八连闲置的营房,作为指挥所。该处座落于偏僻的小山凹脚下,距离团部约三公里。四栋平房属四合院布局,营房设施基本完好。后指人员到达后,全力以赴,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入住的各项准备工作。以积极备战的姿态投入到设、守点的后勤保障工作之中。按职能分工,前指后勤部首长挂帅,分别组建了战勤、军械、军需、运输、卫勤、营房、军务、政工、生活保障等小组,对口肩负起设、守点部队的后方勤务保障和组织计划工作。每个来到前指的人员都深知这次设、守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他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且还关系到我国包括西藏在内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意义十分重大。他们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思想,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各项工作之中。任劳任怨,克服各种困难,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职尽责,加班加点忘我工作。不计个人安危,多次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工作,精准掌握保障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保障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演习期间,肖荣基副部长、薛占参谋长、赵玉圿纪委专职委员身先士卒,在最困难的地方,在最危险的地方,在情况最复杂的地方,在基层部队最需要的地方,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年逾花甲的原后勤部纪委专职委员,赵玉圿同志早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时就参加了这次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凭着他多年在军区公路部门工作的经验,身临其境到施工现场,指导部队和民工抢修道路,有效的提高了道路施工进度,改善了道路通行能力。肖荣基副部长忍着病痛的折磨,常常利用晚上处理前指的面上工作,白天到一线部队检查调研保障工作,现场答复解决问题。到野战医院、仓库、他召集官兵讲述和总结在野外生存的经验,注意的问题,指导面上工作的开展。这年2月,克节朗设点保障方案尚未形成之前,薛占参谋长带领参谋人员顶着漫天大雪,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错那,克节朗地区进行勘察。为正确的制定克节朗设点保障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这次勘察途中,战勤科长邓健膝关节严重损伤,一瘸一拐,忍着剧烈的疼痛完成了任务。5月初,设点部队尚在集结之中,后指人员率领各保障部(分)队已经进入错拉,麻玛沟完成了开设前的准备。115医院奉命组建的一个69人、80张床位的野战医疗所,5月5日在后指卫生处长吴健,院长曹祯吾、副院长李炎廷的率领下,由汽车16团承载,沿错勒公路,穿过波山口两米多高的雪墙,经过吉武湖,沿着迂回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向北到达麻玛沟。全体人员不等不靠,立即投入紧张的建所工作。在短短的三天内搭起了28顶帐篷,架起了200平方米的活动板房,修起了厨房、厕所。按照上级的要求提前2天完成了展开工作。运输、军械、军需保障组的几位处领导,深入运输部队,野战仓库,带领车队把战备物资运达一线部队,指导帮助野战仓库开设和接收物资。四个月来,后指人员的足迹遍及一线设点部队。和野战仓库、医院、修理所等保障部队,为部队胜利完成设点任务奔波忙碌,竭尽全力。6月的一个深夜,某团八连担负克节朗的设点任务,军后前指派出蔡蔚东、向国政两名参谋跟随连队一同前往。当晚下着倾盆大雨,伸手不见五指,全连官兵人均负重60多斤,艰难的行进在密林中,和坡度在60度以上的崎岖小道上。在艰险与苦累的严峻考验面前,官兵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只要还有一口气,也要按时到达目的地!途中蔡蔚东、向国政两位参谋跑前跑后,时而帮这个扛枪,时而帮那个背弹盒,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就这样,全连官兵和两位参谋你护我,我搀你,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克服重重难以想象的困难,爬行十个小时,终于提前35分钟到达了指定位置,胜利完成了设点任务。在艰苦的环境和岁月中,军后前指同志们之间,上下级之间团结更紧密,感情更深厚,关系更融洽,同甘共苦,患难与共。谁有困难大家帮,急难险重任务争着上,把有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充分体现了我军官兵之间在实现共同革命目标基础上的团结友爱精神。5月份在西藏别的地方,菜花千里飘香,牧草碧波万顷,而错那地区四周十分荒凉,方圆数公里渺无人烟,看不到庄稼,也看不到树,没有一丝绿意,生活上要想吃到新鲜蔬菜根本不可能,为了调剂好生活,保证大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保障组长姚昌斌不顾高山反应,多次驱车前往拉萨、山南等地筹集生活物资,采购新鲜蔬菜。和炊事班的战士一道起早贪黑烧水做饭。为了大家吃饱吃好,他们精心搭配伙食,粗菜细作,细菜精做,努力提高烹饪技术,做出了可口的饭菜,受到大家的赞扬。两位医务人员王凤丽、马健,经常巡诊查房,送医送药上门。凡是从一线回来的同志,他两都要逐个量血压,查体温,检查健康状况,确保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投入工作。在设、守点军事斗争的日日夜夜里,后指的同志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敢于藐视它,从不灰心,不气馁,不悲观,不动摇。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面对对敌斗争的考验,越是表现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紧张工作之余,大家放松心情,说笑话、讲故事、哼小调、吹口琴、唱歌曲,个人带的小食品也大家分享,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政工组还从下属抽调来三名文艺骨干,刘长江、杨敏、刘亚萍组成了战地宣传鼓动组。他们深入一线连队,在野战工事里,在野战医院的病房里,在野战仓库的垛位上,开展战地宣传鼓动工作。他们的独唱、快板、对口词等节目鼓舞了士气,增强了斗志,得到了官兵们的一致好评。87·4演习,是西藏部队自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于1987年2月至8月,参演部队演习历时221天,与印军展开了蚕食与反蚕食的斗争,实现了我国对中印边境地区的有效控制,保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民族尊严,锻炼了部队,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有力的配合了我国的政治外交斗争,受到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成都军区的通报表扬。87·4演习已经过去了37年,当年参与这次演习的官兵,大多数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如今安享着退休生活。曾经在军后前指和野战医院、仓库参与组织领导后勤保障工作的五位同志已经因故离世,他们是军区后勤部原纪委专职委员赵玉圿,军械处副处长胡昔章,拉萨综合库主任桑登群佩,115医院副院长李炎廷,拉萨军需库副主任向国政。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愿他们的英灵在天堂安息!西藏的军人,他们把一腔热情和挚爱献给了雪域高原,无论是保卫西藏,还是建设西藏,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深情的致敬!西藏军人始终将“忠诚”高高的举过头顶,靠着热血与青春,奋斗与坚守,牺牲与奉献,履行了戍边卫国的神圣使命,把忠诚与信仰写在了西藏这片高寒缺氧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