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夺权上位之路(5):平定商团叛乱,黄埔嫡系初步成型

搬砖人随谈 2024-12-28 20:16:22
一、风云初起:广州商团的蜕变

广州商团,成立于 1912 年,商人们为求自保集资组建的自卫武装。最初,商团的职责是协助警察站岗警卫,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商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州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 1919 年汇丰银行广州分行买办陈廉伯接任商团团长,在香港英国殖民当局的蛊惑与唆使下,大肆扩充商团实力,私自购买军火练兵,形成一支拥有数千人的反动武装——商团军,其政治倾向日趋反动,沦为帝国主义和买办阶层对抗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工具。

二、导火索:扣下商团近万支枪械

运商团军火的“哈佛号”

1924 年 8 月,广州商团向英商南利洋行购置了一批军火,包含枪械 9800 余杆,子弹 300 余万发,其用途不得不令人心生疑虑,同时加之孙革命政府向苏联订购的军火还未抵达,如此大量的枪械进入广州有巨大隐患,故孙中山指示蒋介石派遣永丰、江固两舰出巡,在白鹅潭截获偷运的枪械。

商团方面得知枪械被扣后,组织 1000 多人先后两次齐聚大元帅府,强硬要求发还扣留的军火。在诉求被拒后,他们迅速组织广州商人展开大规模罢市,以 “中华民国政治定国军” 之名,通电全省各县商团,一时间,罢市风潮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广州城陷入一片商业瘫痪的困境。

三、妥协退让:酿成“双十”惨案

被烧毁的房屋

为了应对这一危局,孙中山一面揭露陈廉伯的阴谋罪行,由广东省政府通缉,一面疏导,劝令商店开业,同时收缴商团枪械,最后向英国提出抗议。以上措施,由于内部意见不一,加之地方军阀抵制,并不能更好的执行。孙中山为摆脱困境,9月,其利用与皖、奉军阀“反直同盟”关系,趁江浙战争之际,率师北伐,一度想放弃广州。

而留守广州的胡汉民,在与商团谈判过程中,步步退让,9月中旬,到韶关谒见孙中山,力主发还商团枪械,而孙中山为了集中全力北伐,解决军费紧张问题,欲以发还枪械换取商团助饷,同时向苏联订购的军火也已运抵黄埔,扣留枪械似乎已没有必要。

然孙中山不断妥协,商团却不断紧逼,10月9日,商团发出第二号总罢市通牒,定“双十”举行,局势进一步恶化。然而,孙中山竟电令蒋介石将学生及枪械迅速运往韶关。蒋介石深知,广州既是革命的希望之光,亦是自己辛苦经营的根基所在,绝不能轻易拱手让人,向孙中山回函表示决心死守黄埔待援。胡汉民为了缓和局势,于10月10日晨,将5000余支枪械发还商团,然而商团并未偃旗息鼓。

1924年10月10日下午3时,当广州各界为纪念辛亥革命十三周年举行游行时,商团军竟向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当场打死20多人,受伤数十人。“双十”惨案发生后,商团封锁市区,迫令商店一律罢市,张贴打倒孙政府、驱逐孙文的反动标语,企图发动更大叛乱,同时盘踞东江的陈炯明也配合商团叛乱,革命政府岌岌可危。

四、决战时刻:平叛行动的火速展开

孙中山的手令

1924 年 10 月 13 日,局势迎来关键转折点,孙中山当机立断,令北伐军警卫军全部及湘、粤军各一部,星夜兼程从韶关回师广州。14 日下午,孙中山电令:“兹为应付广州临时事变,未平定期内,所有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滇军干部学校、兵工厂卫队、警卫军统归蒋中正指挥,以廖仲恺为监察,谭平山副之,此令。” 15 日清晨,蒋介石亲自率领黄埔学生军,联合许崇智的粤军、李福林的福军、吴铁城的警卫队以及工团军、农团军等五路大军,如汹涌潮水般向商团发起总攻。商团军虽人数众多,但其本质是拼凑而成的乌合之众,面对凌厉攻势,激战仅持续数小时,便全面崩溃,广州城终于重归安宁。

于蒋介石而言,此役无疑是他政治生涯中的关键转折点。战前,他虽身为黄埔军校校长,但在国民党内的地位并非举足轻重,仅是诸多实力派中的一员,时常受粤军等旧势力的排挤。然而,通过这场惊心动魄的平叛战斗,他向世人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与果敢的决断力。当他率领黄埔学生军及各路大军冲锋陷阵,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商团时,他的威望如同火箭般蹿升。黄埔军校学生军对他更是死心塌地,视其为领袖,由此,以黄埔学生为核心的嫡系部队初步成型,成为他日后逐鹿政坛、抗衡各方势力的坚实倚仗。此后,蒋介石凭借这股力量,在国民党内的话语权日益加重,逐步迈向权力的巅峰。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