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曹魏的实力是最强的,而且是遥遥领先的最强。
然而,曹魏,也是第一个“实亡”的国家。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强,却最早“实亡”的曹魏要说实力,曹魏是遥遥领先。
就地盘论,东汉十三州,曹魏独得八州,占2/3。
而且,曹魏所占之地,是当时天下政治、经济中心,无论是开发程度还是政治号召力都远远胜过尚在开发中的吴蜀之地!
就人口论,黄初元年,也就是建国之时,曹魏有户103万,人682.4万,约占三国总人口的60%。
就是把吴蜀加到一起,也不及曹魏!
但是,曹魏的“实亡”,却是最早的。
曹魏的“实亡”,大约有3个标志。
1、249年,高平陵之变。
这次政变中,司马懿夺得了曹魏大权。
2、258年,诸葛诞战败,淮南三叛彻底结束。
此后,淮南三叛,此起彼伏。
258年,随着诸葛诞败亡,淮南三叛彻底结束。
如果说高平陵之变,意味着司马家掌控了中央大权,那么,淮南三叛的平定,则意味着司马家彻底掌控了地方大权!
中央、地方大权,皆归司马,曹魏,“名存实亡”了!
3、254年废帝、260年弑君。
254年,魏帝曹芳企图废掉司马师,结果被司马师给废掉了。
260年,魏帝曹髦亲自率领身边的人去攻打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的人当街杀死!
当曹髦只能亲自带着身边少许人去攻打司马昭时,他该是多么绝望呀:老曹家,已经没有任何反抗司马家的实力了!曹髦的反抗,与其说是企图夺回权力,不如说是进行一次最后的抗议罢了!
也就是说,曹魏,虽然比蜀汉还晚了2年才“官宣”灭亡,但实际上,大约在258年左右,就已经“实亡”了!
最强的曹魏,为何最早“实亡”呢?
“实亡”之路咱们不如回顾一下曹魏的“实亡”之路。
曹操时期,老曹家的地位是很稳固的。
虽然集团人才济济、群星闪耀,但是,关键的军权,牢牢掌握在曹仁、夏侯惇等老曹家本家人手中。
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世家大族,不支持老曹家代汉。
因此,曹丕上位后,以陈群、司马懿创“九品中正制”,在各种政策上保障世家大族的特权,使世家大族得到的特权比以往更多了!
如此,世家大族转而与曹丕合作,曹魏得以顺利代汉。
曹丕时期,陈群、司马懿已经走上了关键领导岗位,但是,实际上,军权,依然主要是曹真、曹休、夏侯尚等本家人掌握。
曹丕去世时,以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并为辅政大臣。
也就说,此时,世家大族与诸夏侯曹的实力已经比较接近。
不过,曹真、曹休在军权上的优势依然是明显的。
然而,在曹睿时期,曹休、曹真相继去世了。
诸夏侯曹后继无人,曹睿只能在军事上加重对司马懿的倚仗。
所以,曹睿后期,许多人已经认识到了司马懿的威胁:司马懿的本事,对国家是好事,但对社稷则未必!
不过,当时魏明帝还足以掌控一切,而且年纪比司马懿小很多,看起来一切都还在掌控中。
然而,才34岁的曹睿,居然就病死了!
曹睿去世前,考虑过把司马懿排除出权力核心,以曹宇等本家人来辅政。
但是,最终,曹睿还是确立了以曹爽和司马懿联合辅政,继续世家大族与宗亲联合辅政的路子。
只是···曹爽原本就缺乏历练,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呢?
最终,曹爽被司马懿击败,司马懿掌控了权力!
同时,由于曹魏自曹丕时代以来,“苛禁宗亲”,因此,宗亲既手中无权,也缺乏历练。
所以,老曹家,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夺回权力的能力了!
后来,淮南三叛,其实只是其他实力派与司马家争权而已,即便有人打折拥护老曹家的旗号,其实与老曹家也没有什么关系了。毕竟,即便王凌、文钦等人击败司马家,掌控大权,难道就会把大权归还老曹家吗?
曹魏,实际上也就“实亡”了!
如此,最强的曹魏,为何最早“实亡”,咱们也就很清楚了。
天子连续早逝,导致皇权长期不稳,强臣出现曹丕,活了40岁;曹睿更“厉害”,只活了34岁···
所以,曹魏的继承者,往往缺乏政治资源和政治经验,需要人辅佐。
如果是太平岁月,那么,选择一些才能稍逊但可靠的人来辅佐,或许还能继续支撑。(曹睿最初企图选择曹宇等人辅政,大约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但是,三国,是战争年代。
要与诸葛亮、姜维、陆逊们抗衡,你总还是需要选择强人来辅政的!
如此,强臣出现,君权有危,在所难免!
而如果只是一次,那危险可能还不大。
新君地位稳固后,拿回大权,压制住辅政大臣,可能还是很高的,而且,曹睿事实上也做到了。
但问题是,曹睿也很快英年早逝了呀!
如此,也就出现了司马懿这样,连续做两代辅政大臣的强臣!
看一看对面:曹魏换了几代君主了,蜀一直是刘禅,吴一直是孙权···
如此,曹魏的政局动荡,超过吴、蜀,也就不可避免了!
对比东吴:“九品中正”+“苛禁宗亲”+宗族将领早逝,导致权力体系失衡当然,即便如此,能够维系权力的长期平衡,也未必会出现被人取而代之的问题。
曹魏的权力格局与东吴有些相似:内靠宗亲,外靠世家大族。
只是,人家东吴把“内靠孙氏宗亲,外靠顾陆朱张”的政策落到了实处!
孙氏宗亲,长期保持了较强的实力,也长期能得到战火锤炼的机会!
因此,孙吴的权力格局,一直是比较稳固的。即便出现一些权臣擅政,到底也是构不成什么威胁的。
而曹魏的权力格局却早早失衡,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失衡!
除了天子连续早逝外,主要有三个原因。
1、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使世家大族的政治实力滚雪球一般膨胀。
曹丕为了获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推出了“九品中正制”。
如此,人才的选拔、升迁,皆由世家大族负责。
如此,从军队将领到地方官员,世家大族的人越来越多,世家大族的实力持续膨胀!
2、苛禁宗亲的政策,导致宗族的实力持续削弱。
同时,曹丕以来,曹魏又推行“苛禁宗室”的政策,对宗亲进行严格限制,不赋实权,不给锻炼的机会。
如此,老曹家的人,不但没有实力,也没有得到历练的机会,个人素质也是一代不如一代。
3、宗族将领早逝。
而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宗族名将的较早去世,则进一步削弱了宗族的力量!
以至于,最后需要靠曹爽这种缺乏历练的人物来对抗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如此,世家大族的权力迅速膨胀,宗族的实力持续削弱,权力体系自然就严重失衡了!
缺乏“第三者”要说宗族将领衰落,那曹魏也比不上蜀汉呀!你曹魏好歹还有个“诸夏侯曹”,人家蜀汉自刘备时期起就从来没有过什么宗族将领···
要说皇权旁落,那你曹魏也比不上蜀汉呀!
人家蜀汉建立后第二年,大权就归了诸葛丞相一人!诸葛亮之后又有蒋琬,直到蒋琬死后,刘禅才“自摄其政”呀!
人家蜀汉,怎么就没有让人给“代”了呢?
主要是因为:第三者!
与家大业大的曹魏相比,蜀汉只是一个“小家”。
“小家”,也就有“小家子气”,区分本地人、外地人。
所以,蜀汉的格局是:基层上,益州本地豪族掌握了主要的经济资源;而在高层,则主要由荆州“外来人”所掌控。
因此,不要看诸葛亮、蒋琬位高权重,但在地方是缺乏社会基础的!
而对于掌握了主要经济资源的益州豪族来说,他们是不可能支持诸葛亮等人“代汉”的。
以益州一州之地,对抗掌握大半个天下的曹魏,益州人背负起沉重的战争负担,为的是什么?
你蜀汉打起“光复汉室”的旗号,这还说得过去!
如果你诸葛亮要代汉,那与其支持你诸葛亮,咱直接归顺同样是代汉的曹魏不香吗?
所以,蜀汉内部矛盾都指向一个问题:要不要降魏?要不要伐魏?
如果不再坚持汉室正统,那么,直接归顺大魏就好了,直接可以换取和平的环境,减轻负担,实现大家的利益诉求,何必再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搞来搞去呢?
所以,甭管蜀汉实权在谁手里,蜀汉的命运只有两个:要不然就继续让老刘家来当皇帝,要不然就干脆降魏吧!再折腾搞个人来“代汉”是脱裤子放屁,没有意义的。
而东吴与蜀汉也是比较类似的,都是以“第三者”来缓解宗亲与本地大族之间的矛盾。
当年孙权以张昭、周瑜、鲁肃等淮泗人士来压制江东大族。
后来,孙权又扶持琅琊诸葛恪来执掌朝政,继续压制江东大族!
所以,江东大族虽然强盛,蜀汉的宗族虽然薄弱,但由于“外来者”、“第三者”与皇权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具备长期压制本地大族的实力基础!
而曹魏则不同。
早在东汉时,许多世家大族就已经发展成在全国有广泛利益的势力了,彼此之间盘根错节。
所以,曹魏没有什么本地派、外地派,没有什么“第三者”,直接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与老曹家争权夺利!
所以,世家大族代表司马懿一旦斗倒了诸夏侯曹的代表,实际上就实现了权力的更替!
你老曹家能代汉,我司马家就不能代魏吗?
依样画葫芦而已!
强,很重要;健康,更重要。
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
祝君健康!
看到啥都能扯上世家的三国言论就好笑,真是强行拔高所谓的世家.[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司马懿之所以夺得政权,是因为曹爽直接投了,跟世家有半毛钱关系吗???[呲牙笑][呲牙笑]
曹睿属实早夭,不过这种权臣擅权从东汉开始就有,连着几个儿皇帝,太后监政,外戚专权,皇帝通过宦官再夺权,曹魏完美继承了东汉制度。
这算什么灭亡,这是政变,又不是国家被灭掉
太倚重世家……
制度注定了苟且,苟且注定了灭亡。看不懂意思的给你们一个提示:“士族、门阀”。
第一个“事实灭亡”的是鼠国[得瑟]
这么说吧,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那些宗亲带兵实力不怎么样,防守还可以,曹魏主动进攻的战争都是曹操坐镇主帅,没有一个担任主帅能力的将领,这就是曹操为何看重关羽的原因
按大权旁落来说,第一个事实灭亡的是鼠国[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