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人扎堆儿玩会热,车扎堆儿上市也会热。“金九”名不虚传,50款左右新车扎堆上市。但市场火热的同时,网上也够热的。竞争乱象与车市火热似乎总是相伴而行。市场需要更高维度的竞争。品牌建设在这个时候更为重要。
国内车市50款左右各类车型扎堆上市
9月,中国车市呈现罕见的火爆,50款左右各类新车上市。更罕见的是,原先各车企上市时间还讲究相互避让的传统已荡然无存,先后出现多次同一日多款车型同时上市的激烈竞争场面。个中原因,有分析认为是“金九银十”的传统市场波峰到来所致,抢在“十·一”长假前发布上市,有利于终端抓住购车高潮,利于销售,同时也是防止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另外还有政策刺激的因素。7月25日国家公布的以旧换新的刺激消费政策的助力,截止到9月22日,全国共有110万人提交了申请。9月23日,国家发改委相关领导表示在政策带动下,8月份新能源汽车零售达到102.7万辆,环比大幅增长17%,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连续两个月突破50%。预计全年将实现200万辆低排放标准乘用车退出。在新车上市热闹的同时,网络上也很热闹,一些新车很快就遭到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网爆。网络攻防战,也已经成为主机厂新车上市的必修课了。
点评:车市火爆伴随着乱象频发,竞争不应在低维度打转
这么多车同时上市的现象,以往多发生在车展上。而今,车展对主机厂的聚集效应逐渐衰落,各汽车品牌更愿意根据自己的产品节奏和市场竞争需要,安排上市时间。50款左右新车中,有不少是改款车型,但也有不小的比例是对车企而言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新车型。一方面是同一天竞技,重磅车集中发布,热闹非凡,另一方面是上市后一些车型屡屡遭遇网爆,苦不堪言。整个市场弥漫着一种焦灼、急迫的情绪,被一些不择手段的小动作搅和的失去了应有的秩序和规则。市场火热确实令人高兴,但乱象频发让人很担心市场竞争演变成为无底线的乱战。依法依规地开展竞争,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更有利于将这种火热保持下去。
汽车市场的竞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不仅传统的价格战、口水战此起彼伏,更有从互联网蔓延过来的网络拉踩、拦截订单等等。越是车市火热,各种新花样更是层出不穷。这都暴露出竞争处于低维度水平。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些方式从本质上来说,跟以前在菜市场里看到的都差不多。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你有的配置权益我也有,价格优惠我比你更低更多;你会网爆我,那我也会网爆你。这么玩儿下去,受伤的只能是大家自己。如何跳出这种怪圈?可能还得从品牌上找出路。如今都在重视网络IP、网络大V、看谁的粉丝多。甚至有人说现在都不重品牌,重流量了。但塑造品牌又何尝不是在给自己打造IP,把自己塑造成大V,赢得自己的粉丝和流量呢?
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林肯视频号9月份发的一段视频,讲述一位昆曲艺术家,为了推广昆曲艺术,而进行的诸多创新和努力。这种挖掘人物精神,将之与品牌调性和理念进行融合的手段,无疑是林肯更愿意采用的一种品牌塑造方式。很难得还能看到愿意在品牌上下功夫的人了。人们都说降维打击,无往不利。品牌自带的认知护城河、用户忠诚度、粉丝效应,又何尝不比买来的流量香呢?
把汽车这样的智能科技产品用菜市场风格去卖,只会越卖越偻。火热的车市,更需要高维度高格局的竞争。
辣!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状态,中外汽车产业都在进行调整。吉利集团发布《台州宣言》,推进战略转型;大众集团则废除了员工就业保障协议,启动关闭德国工厂的谈判,以图降本。经销商面临的压力更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更是向国家有关单位提交了《紧急报告》,呼吁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对经销商给予金融纾困的救助。
1、李书福亲自发布《台州宣言》,推进吉利战略转型
9月1日,吉利控股集团组织全体管理层到吉利第一座工厂台州临海基地学习,共创《台州宣言》。
9月20日,在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书福公开课”现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正式亲自发布《台州宣言》,宣布企业进入战略转型全新阶段。该宣言是吉利控股集团面对全球经济新形势和行业竞争新格局,进行战略审视后达成的发展共识。吉利集团将通过“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五大举措,聚焦汽车主业,布局科技生态,提升竞争力,稳中求进。
点评:对人的重视,让《台州宣言》与众不同
李书福“转舵”了。这是他带领吉利发表的第二个宣言,进行的第二次战略转型。
吉利曾在2007年5月18日发布过《宁波宣言》。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繁盛一时,自主崛起,合资称雄,跨国车企纷至而来,汽车正走进千家万户。一路高歌的同时,恶性竞争、价格战一直充斥市场。李书福敏锐地发现了繁荣之下的危机——跟随他人打低水平价格战,企业就没有出路。因此,他果断地决策进行战略转型,不打价格战,打技术战、品牌战、品质战、服务战、道德战,推动企业立足长远,提升到更高维度的市场地位上。本质上来说,这次战略转型,吉利要从低价低水平,向高技术、高品质、高品牌迈进。转型的效果立竿见影:2009年帝豪上市,吉利汽车从造型到技术,从品牌到品质直接打破了用户心中的低价吉利的印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在技术、品牌、品质等诸多领域直接跃升了一个台阶,直接站在国际舞台布局企业发展;此后,融合沃尔沃技术的吉利领克上市,向自主高端迈进……
17年后的今天,中国汽车市场又一次站在了产业剧变的汹涌潮流中,吉利汽车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国内外诸多知名汽车品牌的跨国车企,业务范围广泛,多种能源路径并举,产业链庞大、研发体系复杂。这些都是过去的成果,但由此而逐渐出现和累积的成本问题、效率问题、人员问题等都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羁绊。当下的全球经济和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的特殊形态——智能化、新能源化、共享化和网联化已经成为当下汽车发展的共识;而对能源技术路径的具体选择,是纯电还是强混,是增程还是燃油,不同地区的市场和用户需求各异。更重要的是,随着大量新品牌进入中高端价位市场,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和技术品质敏感度直线提高,这些都是产业进程中无法忽视的课题。拥有几乎全路径技术选择和供应链体系的吉利,更需要应对这些不确定的挑战。
吉利通过《台州宣言》来回应当下乃至未来的挑战。其中的四部分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保增长、提效能、控成本、重人才。而这中间最特殊的恐怕是重人才。其他三项可能很多其他企业也都会这么操作。但把人才作为单独一项提出来,这还是很少见的。吉利很早就在教育领域进行布局,拥有包括吉利大学在内的众多大专院校为其输送年轻人才。宣言中的“战略人才”,其本质就是在优化吉利多年来构建的人才培养、任用、提拔体系,联通教育体系和吉利各用人单位使之更高效,更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面向内部,还面向全球,发现人才、吸引人才,优化人才队伍,提高人才效能。人才战略可能最关乎吉利长远发展根本的一条。如果说《宁波宣言》吉利是要靠技术、产品、品牌、品质的提升来立足长远,那么《台州宣言》李书福可能更希望以人才的提升让吉利走得更远。毕竟,这份宣言是李书福特意选在“书福公开课”上宣布的。而当时他面对的,正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2、大众汽车降本求存,欲关闭德国工厂并计划大规模裁员
大众汽车9月2日发布声明称,为进一步削减开支,公司正考虑关闭其在德国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和一家零部件厂。这一举措旨在解决产能过剩和竞争力下降的问题,并作为实现100亿欧元成本削减计划的一部分。根据大众汽车集团最新的财报,该公司在全球拥有近68.3万名员工,其中德国员工约有29.5万多人。
9月11日,作为削减开支、降低成本计划的一部分,大众汽车宣布终止与工会达成的一系列保证工作岗位的协议。终止的是有着30多年历史的就业保障协议。这个协议原本2029年到期,但现在将提前在2025年中结束。
大众首席执行官奥博穆此前指出:“欧洲汽车行业正处于非常苛刻和严峻的形势,经济环境变得更加严峻,新的竞争对手正在进入欧洲市场。蛋糕变小了,但餐桌上的客人却更多了。”奥博穆还表示,与此同时,德国作为制造业中心的竞争力进一步落后,大众汽车需要控制成本。
据大众汽车集团2024年半年度财务报告,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业绩仍表现为“增收不增利”。其报告期内销售收入为1588亿欧元,高于2023年上半年的1563亿欧元;营业利润为101亿欧元,同比下降11%;营业利润率为6.3%。此外,2024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总体销量有所下滑,销售约430万辆汽车,低于2023年上半年440万辆的销售成绩。
但关闭工厂和裁员计划并不会顺利。大众首席员工代表、工会主席Daniela Cavall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将对这一针对我们工作的历史性攻击进行激烈抵抗。只要有我们在,就不会有裁员。”据悉,该公司监督委员会的半数席位由劳工代表占据,而拥有该公司20%股份的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通常站在工会组织一边。
9月26日,大众汽车与德国金属工业工会(IG Metall)展开谈判,焦点集中在大规模裁员和德国工厂关闭等问题上。工会首席谈判代表Thorsten Gröger表示:“我们不会就工厂关闭和大规模裁员进行谈判。”如果大众坚持其裁员计划,那么“成千上万的同事将迫使公司重回正轨”。工会方面认为,大众汽车当前的困境并非主要由劳工成本造成,而是管理层未能有效履行职责的结果。大众汽车最高员工代表兼监事会成员丹妮拉·卡瓦洛在公开场合表示:“反对任何工厂关闭计划,工人不应为公司管理失误买单。”她指出,尽管大众汽车距离完成成本削减计划还差30亿欧元,但劳工成本所占比例很小,对于实现目标的作用有限。她批评大众管理层没有优先保护德国本土员工的工作岗位,反而将大量资金投入与美国汽车新势力公司Rivian的合作。
点评:大众的艰难时刻
大众的困境凸显了当前欧洲传统制造业在面临产业转型压力时的艰难处境。这一处境一方面是由于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大众汽车在几个关键领域一直进展甚微,产品创新度和智能化水平很难维持其长期保持的竞争力。而更重要的,可能是由于该公司是一家超级跨国企业,大企业病在其身上得到了突出体现。股东矛盾、劳资矛盾、管理层矛盾等等,很多战略管理层面的问题往往会折射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领域。这无疑会对大众汽车造成持久的伤害。
降成本100亿欧元对于大众来说无疑是保证其财务健康的重要任务,而与美国汽车新势力公司Rivian的合作无疑也对其获得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有着关键作用,但不解决根本问题,不梳理根源上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层问题,这些降本增效行动即便今时今日有效,来年老问题是不是又会出现,这很难说。
对于大众而言,如果不采取行动,情况只会更加严峻,而采取行动,就必须要牺牲一些人的利益,这势必会遭到激烈反对。无论如何走,这都是两难选择。从当前的情况看,大众选择了牺牲工人们的利益。看来,奥博穆选择了一种在他看来较为容易的方式进行降本。但情况未必如他所愿。面对势力庞大的工会和本土职工以及各方势力的强烈抵制,奥博穆会不会步他前任的后尘,很难说。
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向有关部门提交《紧急报告》
9月2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表公告称,收到大量会员企业反映,持续的“价格战”等因素所带来的汽车市场剧烈变化,使得汽车经销商深陷泥潭,面临着资金流动性极度紧张的突出问题。流通协会据此向政府有关部门正式递交了《关于当前汽车经销商面临资金困境和关停风险相关情况的紧急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据流通协会专家相关数据分析,8月,新车市场的整体折扣率为17.4%,今年1-8月,“价格战”已致使新车市场整体零售累计损失1380亿元,对行业健康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流通协会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能够高度关注当前汽车经销领域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和关停风险问题,果断采取阶段性金融纾困政策措施,切实防止汽车经销领域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点评:经销商得病,得找主机厂治
车市在卷,先倒下的是经销商。联想到前不久国内一家曾经规模很大的经销商集团破产的消息,经销商的经营状态,资金状态确实出现了严峻的问题。不过,对于汽车经销商,很多汽车消费者还保留着其他的记忆,比如加价销售、售后猫腻、满是套路的金融政策等等。1380亿元的零售损失,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能否理解为消费者获得了等值的购车优惠?获利的时候,风光无限;竞争激烈亏损了,就伸手要钱。这些让很多消费者内心不平。相信一些主管单位的领导也会或多或少地有类似的看法。
一种业态的存在是匹配其时代背景和产业、市场需要的。在卖方市场时期,4S店业态、合格证抵押贷款等高成本模式,都是围绕着主机厂核心诉求而出现的,如主机厂对终端品牌、销售、服务体系的控制,对销售KPI转移(压库)的需要等。尽管存在高成本,以及一些不合理性,但在主机厂的产品热销,品牌力强的时候,很多问题都会被销量和盈利掩盖。然而,市场竞争进入新格局的当下,技术卷、产品卷、价格卷、服务卷,同时,营销成本、渠道成本不断攀升,拿地、建店等的成本居高不下,经销商其实在直接承受这些“卷”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如果跟以往一样,他们还要承担过多的销售链路上高成本,维持原有业态所需的高费用,那么,不难就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恐怕不是找政府有关部门要政策、要救助,而是要找主机厂,各方一起坐下来平等沟通,构建新型的厂、商关系,共同协商创新出新的经销模式,一起共同降低经营成本和销售成本等。主机厂在这个环节其实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滚!
加拿大、美国和欧盟都对中国电动车等产品发起了提高关税和有关打压限制措施。对于这三国,情况不同,危害不同,中国的应对也不同。
1、加拿大:充当美国马前卒。中国坚决回击!
9月,中国与加拿大就加方对中国电动车等产品加税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加方变本加厉,还威胁对更多产品征税。中方则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并发起反歧视调查,同时,针对加方的菜籽油倾销问题进行调查。
9月3日,针对加拿大政府对华电动车等产品发起的加征关税一事,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8月26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宣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将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100%关税;自10月15日起,将对产自中国的钢铝产品征收25%的关税。该新闻发言人表示,拟将加方有关做法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并根据中国法律,将对加拿大采取的相关限制措施发起“反歧视调查”。根据国内产业反应,由于加拿大菜籽油涉嫌对华倾销,中方将根据国内相关法律法规,按照世贸组织规则,依法对自加拿大进口油菜籽发起反倾销调查。
9月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时表示,中方就加拿大电动汽车、钢铝制品征收附加税措施在世贸组织正式向加方提出磋商请求。
9月10日,加拿大联邦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娅·弗里兰表示,将根据加拿大《海关关税法》启动为期30天的审查,以研究对中国电池、电池部件、半导体、关键矿物和金属以及太阳能产品加征附加税的必要性。
9月26日,商务部发布《商务部关于就加拿大对华相关限制性措施进行反歧视调查的公告》。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决定自2024年9月26日起对加拿大相关被调查措施启动反歧视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加方提出的对电动车等商品加征关税的措施和准备对电池等商品征税进行的公众咨询及其后续措施。调查自2024年9月26日开始,调查期限通常为3个月,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
点评:打疼,才能表明态度
加拿大的这波“骚操作”,无疑被视为紧跟美国,政治站队的基本操作,同时,也有为利益集团服务和在2025大选表明强硬立场的目的。经济问题,中加关系,则完全不在加方的考虑范围之内。据悉,就在加拿大宣布对华加税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沙利文前脚宣布即将访华,后脚就去加拿大“布置工作”。沙利文一走,多鲁特就跳出来官宣,为沙利文打注脚,加筹码。后续对中国电池等产品的审查加税的动作等,也不排除是美国人的授意。
对于这种跳梁小丑,反制需要稳准狠,打疼才能起到震慑作用。不仅是制止加方,更是对美方表明态度。目前中方的反制行动是诉诸世贸组织、反歧视调查,以及对某些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还没有明确反制的力度,这是在等加方的反应。不过,积极反馈的可能性不大,毕竟美加的政治经贸关系过于密切。中方不拿出点有力度的行动,加方恐怕还是会有恃无恐。
2、美国:遏制中国智电汽车,变本加厉
9月17日,美国政府不顾国内外强烈反对意见,发布有关对华加征“301关税”的最终决定,在原有对华301关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等产品的关税。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在今年5月宣布此次加征关税计划,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加征50%的关税,锂电池和关键矿物征收25%的关税等。此次美国发布的最终决定与此计划没有改动。该计划并原定于8月1日生效,但由于收到大量反对加征关税的意见和扩大关税豁免范围的申请,美国政府在7月30日和8月30日两度宣布推迟生效日期。
9月23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发布拟议规则制定通知,以国家安全之名,提议禁止销售或进口集成了来自中国或俄罗斯相关特定软硬件的智能网联汽车。拟议规则将禁止进口和销售与中国或俄罗斯有联系的、集成到车辆连接系统(VCS)或自动驾驶系统(ADS)中的软硬件。该规则还将禁止与中国或俄罗斯有关联的制造商在美国销售包含VCS硬件或软件或ADS软件的网联汽车。提议在2027年开始对软件实施禁令,对硬件实施禁令将于2029年1月或2030年生效。据悉,在 30天的公众意见征询期后,相关部门将起草最终规定,并计划在拜登总统卸任前公布,成为正式规定。今年 2 月,拜登曾下令调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是否对美国人构成安全风险。经过7个月的审议,拟议了这项禁令。
9月24日,加拿大政府迅速跟进。加拿大联邦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娅·弗里兰当天声称,加方“绝对”在考虑效仿美国,禁止在电动汽车中使用来自中国或俄罗斯的相关软硬件。
9月25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对美方行为表示坚决反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点评:封禁遏制不了科技的发展
“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是美国对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态度。结合针对电动车等产品的加税,对智能网联软硬件的禁令,这些限制无疑是将代表中国先进科技代表的智能电动车彻底挡在美国市场之外。不仅如此,由于在智能领域,中国大量科技企业为全球提供软硬件产品。美国的禁令对中国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无疑是一种巨大打击。
不过,美国的举动似乎与《三体》中“质子”封禁人类科技走向的行动如出一辙。你不能发展这些,只能搞搞那些。可惜的是,美国人不是“三体人”,中美之间的科技有差距,但没那么夸张。美国人与中国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关联,不可能完全脱钩。如果封锁可以奏效,那么原子弹就不会被其他国家研发制造出来。禁令只会延缓,而无法断绝这种科技影响的扩散。如果说,美国的光刻机禁令催生了中国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光刻机产品的诞生。那么,对中国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禁令又会催生出什么呢?更不用说中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还拥有一定的科技优势。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些限制中国新能源、智能网络技术的措施,也是美国内心焦虑乃至忧虑情绪的一种投射——中国的科技进步太快了。中美竞合博弈是当下的常态。中国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只有我们自己强大,别人才会跟我谈,协商问题。
3、欧盟:针对反补贴税,中欧反复磋商
9月,针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中方与欧盟各方密集沟通。
9月9日,商务部副部长李飞一行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欧委会贸易总司总司长韦恩德举行了会谈,并再次向欧方表达了希望对话磋商妥善解决中欧经贸摩擦、合理照顾彼此关切的意愿。
9月10日,在收到相关公司提供的最新资料后,欧盟计划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的附加关税率进行小幅下调。此前,在欧盟委员会8月20日公布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BEV) 征收最终反补贴税的决定草案。具体税率调整如下:特斯拉的拟议关税率将从9%降至7.8%;比亚迪17%税率维持不变;吉利汽车的新税率将从之前的19.3%降至18.8%;其他配合调查公司税率为20.7%;上汽集团和其他未配合欧盟调查的公司税率由36.3%降至35.3%。
9月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结束为期四天的访华行程,在记者会上,桑切斯表示,西班牙正在重新考虑立场。
9月12日,欧盟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称,中国机电商会和所有电动汽车生产商提交的关于欧盟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的价格承诺解决方案均未达到要求,欧方打算拒绝相关价格承诺申请。
9月16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罗马会见意大利副总理兼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部长塔亚尼。王文涛指出,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是当前影响中欧经贸合作的重大问题。希望欧委会响应各方的呼声,根据中欧领导人达成的共识,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中欧经贸分歧。
9月19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欧盟总部会见欧委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拉脱维亚前总理),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进行全面、深入、建设性的磋商。
9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了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西雅尔多在会谈中承诺,在欧委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投票中,匈牙利将会投下反对票。
点评:争取最好的,准备最坏的
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问题,一方面可以被视为是响应美国对华限制,欧盟内部亲美派的政治举措。但另一方面,欧盟的情况又与美国和加拿大不同,欧盟与中国在汽车领域的经贸关系、资本关系以及科技协作关系要密切得多。这次征收反补贴税问题,欧盟内部的意见是不统一的,且也并非是想彻底封禁中国电动车,做美国的马前卒。欧盟各国除了集体利益之外,还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需要维护。因此,中方采取的策略和态度与对美、加是截然不同的。
特别是进入9月,中国的积极行动,商务部长、外交部长等政府官员与欧盟、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等国进行了密切沟通。行业组织联合企业也进行了价格承诺方面的努力,这充分表明了中方的态度。不过,欧盟内部的反华势力还是很强大的,与中国没有那么密切经贸关系或者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也有不少。因此,还是要做争取的努力,但同时,也要做最坏的准备。
烫!
对智能电动车而言,安全永远是不过时的话题。对产品是这样,对制造端也是如此。
宁德时代“灯塔工厂”失火,引发公众担忧
2024年9月29日11时左右,宁德时代位于福建宁德市的Z基地的车间内突发火灾。根据当地消防应急部门的公告显示,火灾发生在宁德时代一厂区内的独立建筑(约1.5万平米),接警后立即赶赴火场扑救和应急处置,组织疏散群众,截止发布公告(29日当天)没有接到人员伤亡的报告。
Z基地是宁德时代最先进的动力电池工厂,全球首座锂电池“灯塔工厂”。该公司此前披露的信息称,Z 基地于2019年9月开始建设,包括电芯工厂、模组 Pack 工厂和喷涂工厂。
这次火灾的起火原因还未公布。网上有人猜测,起火点是在分容、化成车间。化成和分容是锂电池制造的最后几个工序,电池经历这两个工序和质量检测后就会进入库房,化成和分容车间通常紧挨着成品电池库房,化成车间起火极易引燃库房。更有人具体认为,起火点是在高温静置室。动力电池的高温静置过程必须严控温度和时间。这次起火很可能是因为高温静置操作不当导致。这些猜测目前无法证实,最终需要等待官方通告。
至于此次火灾事故及其造成的后续影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当天回应有关媒体的询问时表示,“问题不大。”
点评:问题不大?
人们经常能在各种场合看到、听到一句话——安全无小事。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翘楚的宁德时代,对电池安全问题,无疑给予了更大的重视。
今年6月25日,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谈及前一天发生在韩国的锂电池工厂火灾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事故时表示,“电池作为储能设备,能量密度不断提高时,就会像一颗定时炸弹。我们必须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将缺陷率控制在十亿分之一,这是所有优秀的电池公司必须达到的目标。所以说,技术的焦点不仅在于性能,还包括安全性、可靠性,这是未来发展的迫切需求。”9月1日,曾毓群在四川宜宾出席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时表示,进一步强调了电池安全的重要性。
谈论别人容易,确保自己无虞难。由于锂电池制造过程中对空间清洁度、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方面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另外,未检出的坏品电池会在存放时出现自燃现象,分容设备异常状态给电池过度充放电也会引发电池自燃。针对各种可能的隐患,宁德时代在确保安全方面采取了很高维度的硬件保障。否则,Z基地也不会被评为“灯塔工厂”。但就是这样严防死守的地方,还是出现了火灾。那么问题在哪儿呢?据悉,有人分析认为,这次火灾不是系统性问题,可能是偶发性事故。问题是,这种偶发多大程度是“偶发”?由于事故原因还未公布,只能等待官方的调查结果了。曾毓群当时回答记者的那句“问题不大”,虽然可能指的是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其生产供货的影响,但是听起来,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这场事故造成的最大损失,恐怕不是物质或资金上的,而是人们对宁德时代作为行业老大信任感的动摇。安全问题,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