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最炽热的时候,我们总以为牵起的手就再也不会松开,许下的诺言能跨越岁月长河,稳稳扎根于未来的每一寸光阴。我们笃定眼前人会是一生的伴侣,朋友必能相伴走过岁岁年年,家人永远在原地守候,不离不弃。然而,时光悠悠流转,经历过几场离别、几段变迁后,才恍然惊觉: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谁的永远。
爱情常常是这份残酷真相的首个 “授课老师”。初恋时,青涩的我们为对方心跳加速,一封情书、一次月下漫步,都被赋予了天长地久的意义。那些偷偷许下的山盟海誓,在彼时的我们听来,坚如磐石。可随着成长轨迹的分岔,或是现实琐碎的冲击,曾经以为牢不可破的感情渐渐出现裂痕。为了工作异地奔波,聚少离多中,共同话题越来越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从最初的相互包容,变成频繁争吵的导火索。最终,曾经的爱人变成通讯录里一个偶尔才会想起的名字,曾经坚信的 “永远”,碎成了回忆里的残片。
友情亦逃不过时光与境遇的考验。学生时代,和好友一起逃过课、传过纸条,操场边的欢声笑语仿佛能定格青春。步入社会,各自被不同的事业、生活压力裹挟。曾经无话不谈,如今一方频繁加班,一方创业忙碌,连约个饭都要在日历上反复协调,却还常常爽约。渐渐地,聊天框里的消息从日更变成月更,偶尔寒暄几句,也是礼貌有余、亲昵不足。曾经以为能陪彼此从校服到婚纱,见证人生每一场高光与低谷,现实却是在茫茫人海中,渐行渐远,曾经的挚友不再是生活的常驻嘉宾。
家人,本应是最稳固的依靠,可岁月也会悄然改写相处模式。小时候,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遮风挡雨,守护我们成长。等我们长大,外出闯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电话里的话题也从日常趣事变成简单问候。父母年迈,身体机能衰退,认知逐渐脱轨,曾经我们依赖的他们,反过来需要我们照料扶持。而终有一天,生命的轮盘转动,亲人会离去,那座名为 “家” 的温暖港湾,也会缺了最重要的一角,曾经以为永恒的亲情庇护,也画上了句号。
从哲学层面来讲,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间轴上前行、蜕变。相遇只是两条线短暂交汇,彼时契合,不代表往后的每一刻都能同频共振。这并非悲观,而是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每一份缘。当爱人还在身边,就用心经营每个日常,少些争吵,多些拥抱;朋友相聚时,放下手机,重拾年少时的畅所欲言;陪伴家人时,耐心倾听,把每一刻陪伴都刻进记忆。
明白谁也不是谁的永远,不是让我们惧怕亲密关系,而是懂得在拥有时全力以赴,失去时坦然释怀。用一颗豁达又热忱的心,拥抱每个出现在生命里的人,不问永远,只享此刻,如此,即便离别终会来临,那些共度的灿烂时光,也足以温暖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