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资深翻译家王众一:解码从翻译匠到文化传播者的进阶之路

亚太说 2025-04-25 19:50:47

4月23日,中国翻译协会正式启动旨在引领翻译行业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四译工程”(“译才工程”“译介工程”“译研工程”“译训工程”),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前总编辑、资深翻译家王众一被聘为“译才工程”特聘专家。“四译工程”有哪些突破和创新?未来译者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应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冲击,又该如何打通文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围绕这些问题,王众一接受了本刊专访。

Q1——您在翻译领域深耕多年,见证了行业的诸多变化。在您看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翻译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王众一(以下简称王):我认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会让翻译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工智能的确大幅提升了翻译效率,在标准化、模板化的翻译场景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产力,并进一步拓展了翻译的应用边界。但在很多场景中,人工智能也暴露出了很大的局限性,随之带来的风险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在涉及文化隐喻、情感表达、外交语境中的“语言玄机”时,人工智能往往会陷入“字面正确但实质错误”的陷阱。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谈话语境、现场情境进行翻译,而人工智能仅能完成字面的简单转换,难以捕捉语言背后的“弦外之音”。这意味着,高端翻译市场目前并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Q2——为着力破解行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翻译协会启动了“四译工程”。在您看来,“四译工程”与以往推动翻译行业发展的举措相比,最大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体现在哪里?

王:实际上,翻译协会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推动行业发展。此次启动的“四译工程”是在此前的基础上,完成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译才工程”特聘专家聘任仪式(左4为王众一)

与以往分散化、局部化的举措相比,“四译工程”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一个四位一体的全生态协同发展框架。“译才工程”提出要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新型翻译人才,这直击了长期困扰行业的“懂专业不懂翻译,会翻译不懂行业”的痛点;“译介工程”推动从文本翻译到文化传播生态的升级,将通过多模态载体实现精准触达与情感共鸣;“译研工程”突破了以往的纯理论研究范式,强调要根据实践作出研究评估;“译训工程”则完成了从技能培训到终身学习的体系建构。

“四译工程”首次将人才、内容、研究、培训等要素整合为相互促进的闭环,在技术融合与国际传播层面也体现出了前瞻性。这种全要素协同的创新框架,不仅为中国翻译行业注入了发展动能,也有望为全球翻译行业的治理与联通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Q3——作为“译才工程”的特聘专家,您认为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应进行怎样的创新和完善,以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和国际传播需求?对于青年译者,您会给予哪些成长建议?

王:我认为,新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应聚焦“三位一体”的能力建设。

首先是语言技术能力的双向精进,译者应兼具出色的外语理解能力与母语表达能力,这是翻译工作的根基。其次是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深度建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对话。译者需深入理解中外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更有效的传播。最后是要有传播的策划能力,要积极思考如何能让作品不仅入眼入耳,也入脑入心。

王众一与青年译者分享翻译心得 ( 图片:顾思骐)

对于青年译者,我建议大家可以参考新闻工作者的“四力”来进行历练。要勤于思考,通过不断培养问题意识去锻炼“脑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捕捉语言差异与文化细节去锻炼“眼力”;要避免闭门造车,在深入实践中锻炼“脚力”;要锤炼文字功底,不断提高“笔力”,努力在“信达雅”这一传统标准之上追求文化共鸣的新境界。

Q4——您不仅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也是一名长期奋战在国际传播一线的媒体工作者。您认为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作品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去”?

王:首先,要注重文化转译的等效表达,让中国特色话语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扎根。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不同国家理解侧重不同,需根据不同语言努力规范翻译。“和而不同”这一哲学概念,直接翻译年轻人可能不知其意,需寻找更易理解的表达。只有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构建精准触达、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传播闭环,才能更好实现中华文化的“走进去”。

2016年熊本县发生地震后,漫画《熊猫慰问熊本熊》在两国广为流传

讲述日籍解放军战士砂原惠传奇一生的网络动画《血与心》

其次,要重视新媒体传播并努力打造有温度、有色彩的叙事。在新媒体崛起的当下,要突破传统文本的传播边界,重视轻量化载体、社交化载体。叙事方面则要从传统的宣传转向故事化,并在形式上有创新表达。我们曾策划“熊猫慰问熊本熊”的漫画,这是超越语言的综合传播概念,通过非语言形式呈现出了要表达的东西。我们也曾尝试通过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寻找对共同文化遗产的诗化解读。《血与心》则是将传统采访内容转化为漫画叙事,再升级为动画作品,通过轻量化、视觉化的载体突破语言壁垒,在B站等年轻群体聚集的平台引发了共鸣。这些成功的尝试都说明,要努力构建更加立体、多元的叙事体系。这就像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能只种一棵孤零零的树,还要培育灌木、花草,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圈。只有建立起这样完整的传播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

王众一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前总编辑、资深翻译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