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雅集・一位驻日特派记者的笔记|中日友好之船拔萃之一:春帆楼里写新篇

亚太说 2025-04-10 12:51:41

送走邓颖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访日代表团后,我接着迎来了廖承志副委员长率领的“中日友好之船”访日代表团。

这个代表团由各省市代表和中央各单位代表组成,总数超过600人,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访日团。夜间航行,团员住在船上,白天下船访问,被称为“夜行昼访”。

友好之船访日团的团长是廖承志,最高顾问是粟裕。副团长有李颉伯(中共中央办公厅原副主任)、曹志(国家计委原负责人)、王西萍(原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负责人)、姚进(财政部原副部长)、刘毅(原商业部部长)、郭献瑞(北京市副市长)和孙平化(中日友好协会秘书长)。还有革命功臣十大姐:经普椿、朱仲丽、薛明、林月琴、林佳楣、郝治平、曾志和钟月琴等人。

派遣友好之船访日,是廖承志副委员长的主意。1978年、79年,随着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中国高层经济代表团赴日考察、邓颖超访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全国。但是,多年的封闭,让人们对于改革开放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差距,迫切需要让更多人走出国门,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加快推动改革开放的步伐。基于这一理念,廖承志先生提出各省代表参加、涉及各个领域、总数超过600人的友好之船访日提案。

中日友好之船访日代表团到达下关后,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廖承志前列右二)

廖承志先生,我们习惯称其为廖公。他是中国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儿子,生于日本,由日本乳母带大,毛主席称他是“宝贝”。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交涉之际,毛主席调侃地对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他出生于日本,这一次你们把他带回去吧!”田中首相说:“廖先生在日本名声很大,如果参加参议院全国选区选举,一定能选上。”

廖公是中日民间交流的奠基者。他是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组长陈毅副总理)兼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主任陈毅)。当年,中国对日交流团队中有“两公”“四大金刚”。两公是廖公和日本望族西园寺公一;四大金刚是赵安博、王晓云、孙平化和肖向前。廖公是大总管。

1979年5月9日,是中日友好之船入港下关的日子。

下关,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名字,也是中日关系绕不开的存在。1895年4月17日,战败的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这里签下辱国殄民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旧址春帆楼及春帆楼右手边的李鸿章小路

早上8时半,下关港口响起激昂的鼓声,随着岸边人群的欢呼声,一艘巨轮逐渐驶入人们眼帘,明华轮满载中国访日代表团600余人,经过夜航,顺利入港。

9时,欢迎仪式开始。碧空中,直升机撒下五颜六色的彩纸,三只色彩斑斓的巨型气球,垂下巨幅标语“欢迎中日友好之船”。大海上,百艘披挂各色彩带的船只,载着身穿民族服装、手舞鲜花的日本男女老少,驶向明华轮。码头上,800多名下关市民,载歌载舞,迎接下船的中国朋友。

山口县知事平井龙、下关市市长泉田芳次等日本地方要员抢先登上明华轮,迎接廖公下船。西园寺公一、黑田寿男(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和中国驻日大使符浩也从东京赶来迎接。

山口县中日友好之船欢迎委员会会长岸本孝二在欢迎词中说:“作为日中友好之船访问的第一个地区,我们对能够为增进日中友好和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尽绵薄之力,感到无比荣幸。”廖公说:“中日关系史上,由来自中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名代表,乘坐友好之船访问日本,还是第一次。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友好交往,在中日关系史上将留下新的一页。我们是抱着强烈的学习愿望而来,会尽最大努力,把学到的先进经验带回去,把日本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回去。”

晚宴开始,廖公宣布:“中国的青岛市、武汉市和桂林市,愿意与日本的下关市、大分市、熊本市结为友好城市。希望这些城市今后在中日友好的伟业中,砥砺奋进,推陈致新,缔结世代友好良缘。”

宴会上,廖公把一套特制的笔墨砚,赠给泉田芳次市长,把中国书法家题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条幅,送给平井龙知事。

5月11日,西园寺公一和下关的日本朋友在春帆楼设宴招待廖公、粟裕等中国客人。下关的春帆楼,是一座大有来头,经营河豚的餐馆,原名下关河豚馆。明治年间,伊藤博文到这家餐馆品尝河豚,联想到自己的号——“春亩”,遂给餐馆起名:春帆楼。

春帆楼院内设有“日清议和纪念馆”

春帆楼里,至今保留着“日清议和纪念馆”,以及描绘李鸿章、伊藤博文《马关条约》谈判的油画。春帆楼左手方向,有一尊母子雕像,上题:祈求永远的和平。

选择春帆楼作为宴会地点,西园寺公一等日本朋友和廖公、粟裕都有一番考量。梁启超说过:“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

物换星移。中国已不再是清朝那个腐败的政府,日本也不是战前那个军国主义政府。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又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关系拉开新的合作大幕。在这里举行宴会,意味着不回避历史,正视现实;意味着温故知新,面向未来;意味着祈求永远的和平。廖公寓意深长地说:“河豚有毒,我们需要一种挑战的心理!”说着,他夹起一片透明的河豚生鱼片,大声说:“吃掉它,为中日友好何惧粉身碎骨!”

廖公的话赢得中日与会宾主满堂喝彩。

张云方

1943年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历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编辑、记者,人民日报社驻日本特派记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外事局负责人,国务院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秘书长,中国徐福会会长,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徐福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日陕西协力会顾问等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