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京市委书记被撤职后,纪登奎建议不要开除他的党籍,却被拒绝

爱吃凉历史 2024-12-14 03:28:56

在中共党史中,能被毛泽东从底层提拔一步一步走到中央并且屹立多年的人物并不多,纪登奎就是其中一个。毛泽东十分赏识纪登奎,还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

当然,纪登奎也不负主席期望,对待工作十分认真负责,难得的一次“唱反调”就是在1973年对北京市委原书记李雪峰的处理问题上,纪登奎因为与李雪峰的交情选择为他求情,然而这一次,一向支持纪登奎的毛主席却隐晦地批评了他。

纪登奎细想过后,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他明白主席的良苦用心,也更加督促自己在为政时需时刻秉承公正、以大局为重,而这一原则直到他辞职退休后也从未改变。

一、从“籍登魁”到纪登奎

说起纪登奎,其实他的原名叫做籍登魁,名字寓意很好,但是因为参加革命后,同志们总是将“籍”写成“纪”,又因为觉得“登魁”两个字有点锋芒太过,于是他便将名字彻底改为“纪登奎”。

纪登奎小时候是个典型的“别人家小孩”,天资聪慧、成绩优异,老师们非常喜欢他,有时碰上老师有事外出,还会专门委托纪登奎代管代教,这样就从小培养起了纪登奎的组织管理才能。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15岁的纪登奎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的几年间他通过团结中农力量,为抗日战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纪登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51年的春天,那时主席正乘坐专车视察,时任地委副书记的纪登奎被要求向主席汇报工作。纪登奎向主席介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乡土风情、资源物产等概况,期间毛主席一直没有打断他的汇报,直到汇报结束时,主席突然问他:“你挨过整吗?”纪登奎先是一愣,随即马上回答道:“挨过,挨过两次。”毛主席笑了: “ 我挨过三次, 比你多一次。”接着又问到:“人家整你,是整对了,还是整错了?”纪登奎说:“整错了。两次都整错了。”并简略叙述了自己在冀鲁豫两次挨整的经过。

毛主席听完,转而问道:“那你整过人么?”看着主席的眼睛,纪登奎不敢隐瞒:“整过,整人比我挨整要多。”“整错过没有?”纪说:“有,也整错过。”毛泽东听完,语气变得严肃了,一字一句道:“你杀过人吗?”纪登奎一怔,随即答道:“杀过人。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杀了不少人。”毛主席追问:“杀错过人吗?”纪登奎老实说到:“也有杀错的。”随后又解释说“那是在情况紧急时发生的,没有来得及做调查就把人杀了,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

主席的这一连串问题,看似是闲谈,实则是对纪登奎的经历、水平、胆识、人品等诸多方面进行的一次多方位、深层次的考察和面试。面对毛泽东的六问,纪登奎没有张口结舌,没有刻意回避,没有顾左右而言他,更没有假言蒙骗,而是在总体上做了实事求是的回答,主席对此甚为满意,也记住了这么一个人。

此后,毛主席去河南视察十多次,每次他都要把纪登奎找来,听他汇报。在毛主席的提拔下,纪登奎被任命为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委秘书长。不久他又被提拔到中央,一再委以重任。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专列上的成功“面试”。

二、纪登奎为何会受到赏识

不少人认为纪登奎之所以获得毛主席的赏识,主要是由于他的好运气,因为他幸运地到了专列,接触到了毛主席。但显然,光有机遇是不够的。毛泽东在河南曾同时召见纪登奎和路宪文,但两人的表现和结果迥然不同。

“大跃进”期间,毛泽东南下的专列从郑州开向信阳,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也曾应召登车汇报工作,但他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毛泽东兴味索然,很快就让他下车。

原来,毛泽东问路宪文:你所管辖的地方既然有一个上蔡县,理当还有一个下蔡喽?路宪文紧张地说:报告毛主席,我学习得不好,不知道有没有下蔡。毛泽东又问:你那个信阳州里,宋士杰告状的文庙还在不在?路宪文脑袋直冒汗:报告毛主席,我学习得不好,不知道。毛泽东摆摆手说到:好了好了,你谈谈工作吧!路宪文长舒一口气,紧接着就按准备好的稿子说到他们是怎么发动群众进行发明创造的,过去只能用来蒸着吃的红薯,现在可以蒸馍馍、包饺子、做点心了……毛泽东终于不耐烦地说:你说了半天,不就是一块红薯么?!

后来,地委秘书们告诉路宪文:新蔡建县时间晚于上蔡,地势较低,应该就是“下蔡”了;地委办公室后面的老古董房子,就是过去的文庙。路宪文恼羞成怒地说:你们给我准备的材料上有这些吗?事实证明,脱离群众的领导终究会走上歧路,就是这个路宪文,在1959年闹出了震惊中外、饿死百万民众的“信阳事件”,被撤职查办,落了个身败名裂。

相比之下,纪登奎就完全不同了。他工作务实,扎根群众。1943年4月,冀鲁豫边区党委书记黄敬主持召开大会,总结几个月来的群众运动。会议期间,二地委向黄敬汇报了纪登奎在鄄北搞群众运动的做法,引起了黄敬的重视。他当即派人通知纪登奎参加会议,并要他在大会上介绍经验。纪登奎从访贫问苦、同吃同住、扎根串连、申冤诉苦,讲到建立农会、成立支部、民选村长、整顿民兵、分半减息、二五减租,等等,讲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与会听众称誉他为冀鲁豫边区的“群运专家”。

当然,除了工作实力,纪登奎之所以让主席青眼有加,还因为他能准确地猜出主席的心思。

1967年9月22日,主席有一次在专列上召见纪登奎,当时的纪登奎挨了批斗,被关了四个多月。看着憔悴了不少的纪登奎,毛泽东调侃道:“真是多灾多难啊,不过你认为这一点好处都没有吗?”此时,精明过人的纪登奎没有大诉其苦,发泄不满,而是颇为轻松地说:大有好处,能够锻炼人。

毛泽东又问:你挨了多少次斗?坐“喷气式飞机”是什么样子? 纪登奎回答说:挨斗不少,有几百次。坐“喷气式飞机”就跟割麦子差不多,还可以锻炼身体呢!毛泽东听了哈哈大笑。他从椅子上站起身,学着坐“喷气式飞机”的样子,弯腰,低头,把两只胳膊朝身后高高抬起,大家见状都笑了起来。

这样的气氛,在主席和下属的谈话经验里,也是不多见的。

三、患难之交——纪登奎与李雪峰

要说纪登奎与毛主席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一点没有,李雪峰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李雪峰是纪登奎的上司,也是好友。在一次会议上,陈伯达做出了煽动性的言论,而李雪峰作为召集人被牵连,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当中。

经过调查,毛主席决定撤销李雪峰北京军区政委、司令员的职务,从此,李雪峰开始了他长达8年的牢狱之灾。事后,纪登奎作为专案审查负责人,在向主席作汇报谈到林彪事件涉案人员的处理意见时,纪登奎向毛主席提议:“李雪峰、郑维山两位,与其他人的问题不一样,处理上也应当有区别,建议不要开除党籍了。”

毛泽东听后,高深莫测地说:“纪登奎呀,你这个人啊,少两根白头发,不像我们这些人。”毛主席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开玩笑,实际上是批评纪登奎阅历太少,政治上幼稚、不成熟。纪登奎也当即意识到,对领导干部来说,在重大事情上,因为个人情感而影响全局是大忌,于是便再也不提此事了。

纪登奎的建议虽然未被采纳,但后来听说了此事的李雪峰仍心存感激。当一个人在蒙冤负屈的困境中,人们纷纷远避甚至落井下石的时刻,有人敢于说一句公道话,这是非常难得的。于是李雪峰在平反后,便决定去看望一下这位老朋友。两人时隔多年的见面,感情也并没有生疏,李雪峰还开着玩笑道:“你小子胆子还真不小啊,居然敢在主席面前‘唱反调’”而彼时的纪登奎因为受到批评,已经辞去了党和国家的职务,正是备受冷落的时候,李雪峰的到来无疑让他感受到了欣慰。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两人,在这一刻奇迹般地彼此卸下了心事,此后的多年中,他们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络。直到1988年7月13日,纪登奎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5岁。

纪登奎的一生,折射出建国后20多年间中国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其进退沉浮的传奇经历,让人至今回想起来,依旧感慨不已。

参考资料:

中文期刊:《学习论坛》纪登奎的崛起与悲剧(之一)

中文期刊:毛泽东的“老朋友”纪登奎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