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玉器中,玉璧、玉瑗、玉环和玉玦是四种常见的圆形玉器,它们在形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细节和用途上有所区别。

1. 玉璧:玉璧的特点是中心孔径小于边宽,即孔的大小小于玉器的厚度。《尔雅·释器》中提到“肉倍好谓之璧”,意思是玉器的边缘(肉)是孔(好)的两倍。玉璧在古代常用于祭天或作为贵族间交往的礼物,也是身份的象征。

2. 玉瑗:玉瑗的中心孔径大于边宽,即孔的大小大于玉器的厚度。《尔雅·释器》中提到“好倍肉谓之瑗”,意味着孔是边缘的两倍。玉瑗可能起源于古人的臂饰,后来也用作君王召见臣子时的信物。

3. 玉环:玉环的中心孔径等于边宽,即孔和玉器的边缘宽度一致。《尔雅·释器》中提到“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若一”指的是宽度相等。玉环通常用作佩饰,也有时作为信物,表示重修旧好或认可。

4. 玉玦:玉玦与玉环形制相似,但在外环上有缺口,因此容易辨识。《尔雅·释器》中没有直接提到玉玦,但根据其特点,玉玦在古代可能用作表示断交或反对的信物。
这四种玉器不仅是古代工艺的体现,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在古代社会中,它们在礼仪、装饰、信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