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员译漏一字引发长沙文夕大火,致三万人葬身火海

史海撷英 2024-11-13 10:29:48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二战开始了,在这时候,好多国家的城市都受到了特别严重的损害,像大家都知道的被扔了原子弹的日本广岛和长崎。但很少有人知道,咱中国也有个城市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就是发生了“文夕大火”的湖南长沙。文夕大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焦土抗战为名火烧长沙的事件,发生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12日。因当日的电报代日韵目是文,大火又发生在夜里(即夕),所以称此次大火为文夕大火,又称火烧长沙事件。

可是,这大火居然是自己人弄出来的,不是小日本干的,就只是个不知道叫啥的译电员少译了一个字才导致了这场悲剧。这大火把几千年来积累的东西都给烧没了,整个长沙都成了一片焦土……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这一年是抗日战争重要的转折点。在中国军民共同努力下,日军短期占领全中国的野心被彻底粉碎,抗日战争也正式进入到了战略相持阶段。

春节刚过,还没来得及欣赏华夏神州春日美景的战士们便投身到了前线的战斗当中。

交战数月之后,下半年长江下游各省国民党守军不敌日军重火力压制,武汉、岳阳等多个战略重镇接连失守,长沙危在旦夕。

此时华北沦陷,蒋介石本以为迁都重庆能够延长战略抵抗空间,没想到日军势如破竹一路打到长沙。一旦长沙也失守,重庆以及整个川渝地区将直接暴露在日军的火力范围内。

打不过事小,可川渝地区拥有着全中国仅剩的工业基础,各大轻重工业厂区都在这里。

先前武汉沦陷,汉阳兵工厂落入日军之手就已经带来巨大危害,若是长沙、重庆相继陷落,中国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时间来到当年10月份,日军以战养战,一路上烧杀抢掠寸草不留,中国人民的生命成为了他们的给养,直奔长沙而来。

有了武汉沦陷时的前车之鉴,蒋介石不愿意再让长沙成为了日军的补给点,于是果断提前致电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密令他准备“焚城”。

事实上,浩浩荡荡抵达长沙周边的日军已经疲惫不堪,弹药物资也几乎见底。他们面对长沙这座重镇其实并没有下定必须击破的决心。

奈何命运开起玩笑,长沙城内国民党警备部队传递军事命令时因为翻译错误少写了一个字,使得焚城计划提前发动,就此一场足足燃烧了72个小时的大火将长沙彻底吞没。

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大火燃烧之时日军并没有进城,不但没能给日军造成实际损失,反倒烧死了数以万计的长沙平民,这座千年古城的底蕴积累也彻底付诸一炬。

时过境迁,文夕大火为何发生得如此突兀?即便是命令传达错误也应当能够及时控制。在真正的历史中,当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疏漏?

坚壁清野,为了抵抗日军实行的焦土抗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7日,蒋介石怀揣着紧张的心情从重庆飞往长沙,准备和当地国民党守军商讨阻碍日军攻势的计划。

抵达之后蒋介石直奔蓉园,在场众人早已等待多时,一张标注有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标签的军事地图放在会场正中央。

“各位,此行前来,日寇将近,我们自当鼎力抗争,正面作战失利不可怕,可怕的是让日寇以中华之骨血更加茁壮。”

蒋瑞元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全都了然,蒋介石“焦土抗战”的理念得到了全体军官的支持。

中国历史上坚壁清野战略的使用不计其数,眼下为了尽可能减少日军获利空间,只能牺牲长沙这座城市了。

11月12日上午,蒋介石突然秘密致电张治中,电文中蒋介石又一次强调了“正面抵抗失利后,务必将长沙焚城”。11月12日上午9时,蒋介石电张治中:“限1小时到,长沙张主席密。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中正文侍参。”同时,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林蔚长途电话命令张治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

既然蒋介石如此果断,原本对于长沙军民还怀揣着遗憾心情的张治中也不得不执行命令。

警备司令酆悌、保安处长徐权、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被相继召唤,张治中再和他们详细商讨后,“焚城”计划正式确立。张治中召集省会警备司令酆悌、省保安处长徐权,指示纵火办法,并指定警备司令部负责筹备,保安处协助。下午4时,张治中任命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为放火正指挥,社训总队长王伟能、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为副指挥。下午6时,警备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市内各机关团体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晚10:15左右,城区警察岗位完全撤除。午夜2时(11月13日凌晨2时)左右,误传“日军已至新河”(汨罗新墙河误为长沙新河),预备守候各处的放火队员迅速出动,提着煤油火器,不分商店民宅,一概放火焚烧。顷刻之间,长沙成了一片火海。大火持续72小时。

按照原定方针,徐昆为放火正指挥,统领手下士兵在城内各个交通要道放置易燃材料,并确立每一处都能在得到命令的第一时间开始放火焚城,甚至连消防器材都换成了易燃物。而警察局长文重孚则负责事前疏散百姓,庇护难民出城,减少人员伤亡。

按理来说,焚城计划的实施应当是比较周密的,蒋介石、张治中等大人物全部参与其中,手下负责具体做事的也都是核心骨干。甚至当时周恩来、叶剑英以及郭沫若等人都在长沙,按照原定计划疏散人群然后开始焚城的话,确实能阻碍日军的脚步。

但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焚城计划终究是出现了重大纰漏。

焚城开始,慌乱之中千年古城化为灰烬

“日寇来袭!为确保生命之安危,望大家能协同配合鼎力合作,跟随疏散队伍有秩序的出城!”

12日当天,计划事宜商议妥当之后,张治中立刻命令文重孚、酆悌等人开始疏散人群,上千名警察挨家挨户敲门传达命令,力求在日军逼近前完成平民疏散任务。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第一批疏散人群听到日军马上抵达后,基本上毫无保留地收拾完金银细软就跟着离开长沙了。

匆忙之中,后续批次的平民还正要跟着警察和保安队伍离开时,变故横生,城内突然出现滚滚浓烟,紧接着便是四处燃起的冲天火光,一时间长沙沦为人间炼狱。

警报四起,计划中天心阁作为信号传递点突然提前点起火把并且不断敲响警报。

负责防火的警备2团麾下一共100多个纵火小组纷纷摸不着头脑。按照原定计划,眼下远没有到达放火时间,怎么都开始点火了?

“别愣着了!快点点火,咱们赶紧跑路了!日本人来了!快跑!”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逃跑,本该待在指定地点完成任务的警备队伍全都人心惶惶,只当是计划提前,于是也不管不顾起来。

霎时间,城内保安部队和警备警察部队四散而逃,负责放火的随手把火把一丢就跑,负责疏散人群的夺走平民手里的财物就逃。

大难临头,再加上冲天的火光如同猛兽一般咆哮,这些隶属国民党的警备部队全都化作鸟兽散了。

13号凌晨时分,黎明还藏在黑暗当中,一声声“起火了!”瞬间把张治中惊醒,他连忙穿上衣服带着警卫冲上街头,结果发现周围一片火海,目光所及甚至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

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长沙城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俨然一副人间炼狱的场面。

此时同样被惊醒的周恩来等人也匆忙离开,大批平民在慌乱中出现踩踏事件,混乱彻底降临在了长沙。

这场大火足足燃烧72小时后才熄灭,许多平民在熟睡中葬身火海,更有甚者跳入江中躲避大火却溺水而亡,令人扼腕叹息。

突如其来的大火,周密却未能得到执行的指令,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警备部队突然点火,又突然四散而逃?

一念之差?隐藏在历史云烟中的秘辛

时间回到12日深夜,警备司令酆悌和保安处长徐权为了快速完成计划部署,把指挥权全部交给了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

这时候徐昆和警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二人通力合作,负责安排分配警备部队和保安部队组建起100多个小分队,分布在全城大街小巷里的放火点。而警察局长文重孚则负责带领手下担任保卫和疏散工作,尤其是全城上下的警察岗位必须确保有人员在内,帮助平民快速疏散并应对突发情况,不容有失。

在进入到13号凌晨前的两个小时里,一切还算井然有序,所有人都在按部就班地执行原定计划。并且有一部分平民已经得到疏散,基本上从城内撤离到了江边,只等救援船只到来。

13号凌晨两点,“日军抵达新河”的消息不知为何突然在负责放火的警备部队中大肆传播,所有人都以为日军将至,慌乱不堪。

实际上,传递而来的情报内容是“日军抵达新墙河”,“新墙河”在汨罗,距离长沙还有100多公里,而“新河”在长沙城内,距离市中心只有3公里。

这一来一回所有人都以为日军提前抵达,根本没有做好思想准备,于是神经紧绷许久的警备部队不顾一切地开始放火。

这时候如果负责维稳的警察部队能探明消息并加以阻止,火势很快就能被控制。奈何警备司令酆悌在慌乱中没能承担起指挥责任,警察局长更是文重孚带头逃跑,徐昆则为了尽早完成任务逃跑,不管信息是否属实,直接下令放火,完全没有和其他人进行沟通。

最终,一场如风暴一般席卷而来的大火将长沙吞没,这座千年古城差点消失在了中国的版图上。事后伤亡统计报道为:“湘垣大火,市民未及逃出者2000余人,迄今尸体大部掩埋。”可实际上死亡情况将近3万,只不过绝大多数都化作飞灰,再也无法辨认了。长沙城九成以上的房屋被毁,共计5.6万余栋。政府机关、学校、医院、银行、工厂、商店等都被烧毁或大部烧毁。长沙作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190多家碾米厂和粮栈仅幸存12家半。绸布业、湘绣业等也损失惨重。第三是文化遗产的毁灭,长沙作为楚国的古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累,但在这场大火中几乎被一扫而空。定王台、天心阁等历史名胜都被毁,地面文物几乎没有幸存者。

听闻大火造成惨状的蒋介石相当愤怒,他说:“我只想烧掉一些物资,没想到会烧掉整个城市。”他还下令对张治中等人进行调查和追责,但最终没有实质性的结果。而日军在11月15日进入长沙时,只看到了一片废墟和尸体。蒋介石在大火结束后第一时间重新赶赴长沙,了解清楚来龙去脉之后直接下令“限时2天完成审理”。

酆悌

自知死罪难逃,徐昆、文重孚二人一口咬定是接到了酆悌才开始放火,部队逃跑也是酆悌下的令。

无奈之下,酆悌身为最高级别的“焚城”计划指挥,只能认罪。但是蒋介石对他们三人的认罪并不满意,亲自手批“着即枪毙”,宣判了这三名国民党高官的命运。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20日,三名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党高官被执行枪决,为这场大火画上了句号。

不过重新返回长沙的灾民并不买账,无不痛斥国民党高层的不作为,只会推卸责任,更有甚者编起顺口溜痛骂张治中和蒋介石,以此泄愤。

至于蒋介石和张治中是否有罪,谁也不能给出答案了。

长沙会战,彻底击碎日军进攻野心

《中央日报》社论:“长沙近30年来,物质、人力欣欣向荣。全国都市中,充实富庶,长沙当居首要。百年缔造,可怜一炬。”11月14日,中央社发表《坚壁清野,长沙已成废墟》的短评,曾正面评述道:“依据既定计划,诱敌深入,而成为敌军进犯目标之长沙,则不得不为坚壁清野之计,使敌纵能深入亦无所得,于是当局自13日凌晨3时起,即自动毁城。”并宣称:“此次大火,长沙将无一草一木可以资敌。”文夕大火使得国民政府意识到焦土政策的弊端和危险性,从此放弃了这种极端的作战方式,转而采取积极防御和持久战的方针。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文夕大火发生将近一年,原定攻占长沙但是被大火阻截的日军卷土重来,在长沙周围和国民党开启了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

9月下旬,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结十万大军剑指长沙,想要撕开湖南的缺口一举彻底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并控制湖南这片丰饶的“中国粮仓”。

背后是家园,面前是敌寇,国军直面战斗力远超自己的日军,战火又一次将长沙吞没。

经过第一次正面会战,日军突然意识到和中国军队打消耗战似乎并不明智。

这时候,经历过文夕大火的国民党部队也明白了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有“避战”思想,一来一去之间,国民党部队用人海战术击退了冈村宁次的第一波攻击浪潮。

经过一段时间的喘息,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发起第二次长沙会战。和第一次作战方针一样,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就是以人力优势阻止日军深入湖南的计划。最终的战果依旧是大量的牺牲让日军不得不撤退,第二次会战也以中国军队获胜为终结。

同年12月,寒冬来临,日军发起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也就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持续接近两个月的火力交锋后,中国军队歼灭日军11万余人,己方伤亡9万余人,艰难地赢下了正面战场上的胜利。

湖南作为大后方重要“粮仓”,长沙作为重要门户,长沙会战的胜利无疑强烈振奋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长达接近三年的持久拉锯战虽然让中国军队蒙受巨大损失,但是彻底打出了“一口恶气”,中国军队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人日本人意识到,中国人绝不屈从!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之后,中国第九战区召开了大规模的庆祝大会,战后的第22天,美国即宣布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同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致蒋介石的电报上称赞道:“中国军队对于残忍侵略者的抵抗,唤起了美国人民和一切其他爱好由的人民最崇高的赞扬。……他们面对巨大的差异所表现出来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其他联合国家的战斗人员与人民全都受到鼓励……”。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元旦,在华盛顿发表了有美、中、英、苏领衔的26国签署的《联合国共同宣言》,约定“加盟诸国应尽其兵力与资源以打击共同之敌人”。1月3日,蒋介石因罗斯福的提议被正式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负起中国及泰国、越南地区联军部队的总指挥任务。随后,美英两国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0月10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从华盛顿发回电报称,“今日美国国务卿面交关于取消治外法权等问题草案约共18条,要点为:(一)取消领事裁判权;(二)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认为应当废止,同意在此协定下美国享受之权利即予废止,并将与中国合作向他国政府商洽解决北平使馆区域移交问题;(三)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认为应归还中国管理,同意美国所享受之权利即予废,并将与中国合作向他国商洽解决该两租界移交问题”。在此之后的两年内,日军再没有向第九战区发动大规模进攻。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每日电信报》发出报道:“际此远东阴霾密布中,唯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

遗憾的是,长沙这座传承千年的城市还没能从大火中做出便又一次蒙上战争阴霾,直到今天这份伤痕依旧时不时刺痛着万千国民的心。

历史总会有遗憾,故事的书写与很多人相关,浩劫将至不能把罪责完全归结于某个人,但是国民党集体的失误所有人都难辞其咎。

水火无情,天灾无眼,只是都比不上人祸罢了。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