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拒绝出售,到后悔莫及,俄对中国求购苏33的态度,变化竟如此大

清凌说世界 2024-08-03 17:17:13

文 | 文渊的历史书

编辑 |文渊的历史书

在现代航母作战体系中,舰载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航母打击力量的核心,更是一个国家航空工业与造船工业结合的集大成者。

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中国开始筹划自己的航母计划时,如何获得先进的舰载机便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而此时,一款全新的重型舰载战斗机悄然崛起,它就是苏-33,这款"海侧卫"战机不仅是苏联/俄罗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舰载战斗机,更是少数几种无需弹射器就能从航母起飞的重型战机之一。

所以这款舰载机无疑是我国最理想的选择,但在我国向俄罗斯表达了求购意向时,却遭到了俄罗斯的坚决拒绝,当时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这个决定竟然会让俄罗斯懊悔不已!

苏-33:冷战末期的"奇迹",应运而生的"海上侧卫"

上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延伸到了海洋,面对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强大威胁,苏联海军急需一款能与F-14"雄猫"抗衡的重型舰载战斗机。

F-14"雄猫"

而当时苏联海军的主力舰载机是雅克-38垂直起降战机,这款飞机虽然可以不依赖跑道起降,但其2吨的载弹量和仅100公里的作战半径,面对F-14"雄猫"无异于以卵击石。

雅克-38垂直起降战机

苏联决策层意识到,必须打造更强大的航母和与之配套的新型舰载机,于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应运而生 - 以陆基重型战斗机苏27为蓝本,开发一款全新的舰载战斗机。

这个任务落到了以"侧卫"系列战机闻名的苏霍伊设计局肩上,设计师们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如何在保留苏27优异性能的同时,又能适应航母复杂的起降环境?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首架原型机T-10K-1终于在1987年首飞成功,也意味着苏联重型舰载战斗机计划终于迈出了关键性一步,两年后,第二架原型机T-10K-2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实现首次成功着舰,验证了这款战机的舰载能力。

这一系列突破,堪称是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更为戏剧性的是,就在苏-33(当时编号为苏-27K)即将定型之际,苏联解体了,在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的背景下,苏-33项目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

时任总统叶利钦甚至批示将首批苏-27出口所得资金用于保障苏-33的生产,这种殊为罕见的重视,足见苏-33对俄罗斯的重要性。

技术特点:有得有失的"海上侧卫"

苏-33的设计继承了苏-27的优秀气动布局,同时针对舰载需求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为适应滑跃起飞和短距着舰,设计师增加了主翼面积,采用了可折叠的机翼和水平尾翼设计。

机身前部增加的可动式前置小鸭翼形成了独特的三翼面布局,大大提高了低速操控性能,此外,苏-33还强化了机体结构,加固了起落架,并配备了尾钩系统。

在动力系统方面,苏-33采用了两台AL-31F3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达140千牛。

这强劲的动力支持使得苏-33能够在仅105米长的滑跃甲板上成功起飞,最大起飞重量可达33吨,这一性能指标在当时的舰载机中堪称出色。

苏-33的飞行性能令人印象深刻,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17马赫,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最大载弹量达6.5吨。

在空战能力方面,苏-33继承了苏-27系列的优秀机动性,能够执行"眼镜蛇"等高难度机动动作,在近距格斗中具有显著优势。

然而,苏33并非十全十美,受限于当时苏联的技术水平,其航电系统相对落后;座舱内仍以传统仪表为主,只配备了一个单色多功能显示器。

雷达虽然经过改进,但仍无法与西方同期产品相提并论;武器系统也较为单一,主要以空空作战为主,对海、对地打击能力有限。

尽管如此,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无需弹射器就能起飞的重型舰载机之一,苏33的问世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它不仅填补了俄罗斯舰载航空的空白,更向世界展示了苏联/俄罗斯的航空工业实力。

中国的野心:航母计划与舰载机需求

与此同时,在亚洲的另一端,一个庞大的国家正在悄然酝酿着自己的航母梦。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认真考虑发展航母舰队,1998年,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机会出现了:乌克兰决定出售一艘未完工的苏联航母"瓦良格"号。

这艘航母原本是为苏联海军建造的第二艘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但随着苏联解体而被搁置。

2000年,中国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瓦良格"号,尽管当时中国声称要将其改造成海上主题公园,但真实意图很快就变得明朗:这将成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然而,一艘航母并不能单独构成战斗力,它需要配套的舰载机群,这就是中国对苏-33产生兴趣的原因。

其实当时我国已经引进了苏27战斗机,但要将其改造成舰载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与"瓦良格"号同期设计的苏33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

2005年,随着"瓦良格"号(后来的辽宁舰)改装工作的推进,配套舰载机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中国开始正式接触俄罗斯,希望购买苏-33。

初次接触:中国的购买请求与俄罗斯的顾虑

2005年,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了苏霍伊设计局,表达了对苏-33的兴趣,中国海军提出了一个看似诱人的方案:先购买两架样机进行研究,如果满意,将订购总计50架苏-33。

这个提议本应让俄罗斯兴奋不已,毕竟,苏-33的生产线早在1996年就已关闭,仅生产了24架,50架的订单意味着可以重启生产线,为苏霍伊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

然而,俄方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谨慎,他们担心的主要是一个问题:技术泄露。

尤其是我国此前引进苏-27战斗机,然后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本国的歼-11系列战机的经历,更是加剧了俄罗斯的担心。

而且俄罗斯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毕竟苏-33作为重型舰载机,凝聚了苏联航空工业的顶尖技术,如果这些技术被复制,可能会动摇俄罗斯在军事航空领域的优势地位。

因此,出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俄罗斯拒绝了中国的要求。

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艰苦谈判,但俄罗斯依然坚持己见,他们提出了一个中国难以接受的条件:第一次就必须订购至少24架苏-33,才能考虑重启生产线,这个数字恰好等于此前生产的全部数量。

面对这样的要求,中国犹豫了,50亿美元的价格标签无疑是一笔巨款,更重要的是,没有技术转让,单纯购买成品机并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

就这样,第一轮谈判以失败告终,当时的俄罗斯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错过的不仅是一笔可观的订单,更是影响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俄军事合作的重要机遇。

出乎意料的转折:中国的"弯道超车"

在与俄罗斯的谈判陷入僵局后,中国并未放弃获得先进舰载机技术的努力,而一个机缘巧合下的意外发现为中国的舰载机计划带来了转机。

中国专家在访问乌克兰时,发现了一架被遗弃的苏33原型机—T10K-3,这架飞机虽然已经无法飞行,但其基本结构完好。

对于急需研究舰载机技术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2005年左右,中国从乌克兰购得了一架苏-33的原型机T10K-3。

尽管这架飞机已经"暮年",但它所蕴含的技术信息对中国而言是无价之宝。

然而,让世界航空界大跌眼镜的是,中国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苏33的设计,相反,他们在吸收苏33优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技术积累,开启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这条路的成果就是后来威震海疆的歼15"飞鲨"。

歼15的研制过程可谓神速,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就完成了20多万张设计图纸,2007年7月,第一架被称为歼-15的国产舰载机原型开工建造。

从零部件交付到首飞成功,整个过程仅用了10个半月,这在世界航空史上都堪称奇迹。

其实对于我国攻克舰载机在航母上的着舰问题,国外很多人都觉得我国咋是不得花个一两年时间,但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的实力,在辽宁舰航母服役两月后,我国就做到了!

这本该是一件喜庆的事情,但谁都没有到,一件噩耗从天而降。

我们的歼-15舰载机研发项目负责人兼沈飞掌舵人罗阳,在歼-15舰载机试飞结束,辽宁舰凯旋回归后的几个小时后,突发心脏病,在离医院不到100米的救护车里去世,年仅51岁。

那一天,辽宁舰航母的汽笛专为他一个人而鸣响1分钟!也是第一次为一个人鸣笛送行!

他去世后,关于歼-15的非议却从未停止,外媒甚至表示歼-15是苏-33的复制品,但真的如此么?

歼-15虽然在外形上与苏-33极为相似,但绝非简单的复制品,中国工程师在借鉴苏-33优秀气动布局的同时,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新材料。

例如,通过使用复合材料替代部分铝合金结构,使得整机重量比苏-33轻约300公斤,提高了机动性和燃油效率。

更重要的是,歼-15装备了全新的国产雷达和电子对抗系统,这些技术的提升使得歼-15在敌方电子干扰环境下的作战能力显著增强,能够更好地执行复杂的多任务作战。

同时,歼-15的隐身设计也有所改进,虽然仍不及一些第五代战斗机,但相较于苏-33,其雷达截面有所降低,增强了突防能力。

此外,歼-15还具备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可以携带包括反舰导弹、空对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在内的多种先进武器。

这使得歼-15不仅在空战中表现出色,还能执行对地对海打击任务,具备真正的多用途作战能力,相比之下,苏-33在对地对海作战能力上相对欠缺。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舰载战斗机,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法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制重型舰载战斗机的国家,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原版的苏-33。

俄罗斯的后悔莫及

当歼-15的消息传出时,俄罗斯航空界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懊悔,他们没有想到,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一款先进的舰载战斗机。

更让他们懊恼的是,这款飞机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他们拒绝出售的苏33。

与此同时,俄罗斯自己的苏-33却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由于产量有限(仅生产了24架)且缺乏升级,苏33逐渐难以适应现代海战需求。

俄罗斯曾计划用米格29K取代苏33,但由于经费不足,这个计划一再推迟,到2011年,俄罗斯海军航空兵仅剩18架可用的苏33,而且大多处于老化状态。

相比之下,中国的歼-15不仅在服役,而且还在不断改进中。

从经济角度来看,拒绝向中国出售苏-33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如果当初同意出售,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还可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俄罗斯本可以参与到中国航母舰载机的发展中,从而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结语

如今,当再次回望苏33的辉煌与没落,不禁会产生许多遐想,如果当年俄罗斯同意出售苏33,今天的局面会不会大不相同?

但历史没有如果,苏33已成为过去,而它所引发的思考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文章信源:

美媒称俄拒绝中国仅购“一两架”苏-33用来评估--重庆晚报

我国向俄洽购50架苏—33舰载机--重庆晨报

驾驶失误?外媒称俄舰载机失事非拦阻索质量问题--中国江西网

让所有人自豪的航母,成为了他的告别礼……“罗阳,你欠歼-15一杯庆功酒啊!”--共青团中央

4 阅读:1078

清凌说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