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变态武器钻地弹,瞬间穿透地下军事基地,却被中国小伙破解!

清凌说世界 2024-07-30 21:49:37

文 | 文渊的历史书

编辑 |文渊的历史书

1999年5月8日,贝尔格莱德的夜空被炮火撕裂,美军B-2隐形轰炸机投下的五枚"杰达姆"精确制导炸弹呼啸而下,直接穿透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建筑,一直钻入地下室才轰然爆炸,瞬间,整栋大使馆被夷为平地,三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

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不仅震惊了世界,也犹如一记重锤,狠狠敲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不仅暴露了我国在国防建设上的短板,更让人们意识到了一种新型武器的可怕威力——钻地弹。

这种能够穿透坚固地层、摧毁地下军事设施的"地下粉碎机",成为了各国军事专家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就在全国上下为此忧心忡忡之际,一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贵州小伙子却悄然走上了对抗钻地弹的征程。

他的名字叫吴飚,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却在未来几年里,为祖国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盾。

钻地弹究竟有多恐怖?

钻地弹,顾名思义,就是能够"钻地"的炸弹,但它的可怕之处,远不止于此。

想象一下,一枚炸弹从万米高空呼啸而下,却没有在接触地面时立即爆炸。

相反,它像一把尖刀般轻松刺入地面,穿透厚实的混凝土层,一直钻到地下几十米深,然后,轰然巨响!爆炸的冲击波在地下扩散,摧毁一切坚固设施。

像地下的指挥中心、弹药库、掩体等,面对钻地弹的爆炸,无一能够幸免。

而钻地弹的破坏力之所以能够达到

如此惊人,关键还是因为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它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坚硬的弹头、巨大的动能和精密的延时引信。

弹头采用特殊合金制造,坚硬无比;巨大的动能来自高空投放时积累的速度;而延时引信则确保炸弹在到达预定深度后才引爆。

而美军的GBU-28钻地弹尤为典型,这款钻地弹是美军在海湾战争期间研制的,旨在摧毁伊拉克深埋地下的指挥中心。

它长5.9米,重近2.3吨,可由F-15E战斗轰炸机携带发射,而它真正恐怖的地方则是它的穿透力,号称能穿透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或30米厚的普通土层。

这意味着,即使是深埋地下的指挥中心或弹药库,在钻地弹面前也不堪一击,这也就是为何会将其称为"地下粉碎机"。

自1991年海湾战争首次亮相以来,钻地弹在多场战争中可谓是大显神威,它不仅摧毁了伊拉克的地下指挥所,还让阿富汗的山洞基地成为活靶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军发展出了一系列钻地弹产品,除了GBU-28外,还有BLU-109、BLU-113等型号。

其中最先进的当属GBU-57 MOP(大规模炸药渗透弹),重达14吨,能够穿透61米的钢筋混凝土,这个庞大的钻地弹家族为美军提供了强大的地下打击能力。

面对这种"无坚不摧"的武器,世界各国的防御工事似乎都成了纸糊的,一些国家开始不断的加深地下设施的埋藏深度来规避钻地弹的攻击。

但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钻地弹的穿透力似乎总能更上一层楼,一时间,各国都在绞尽脑汁,寻找对抗钻地弹的方法。

然而,这种看似无敌的武器,终究会遇到它的克星,而这个克星,将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青年制造出来。

一个25岁青年的使命

1999年,当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消息传来时,25岁的吴飚正在国防工程研究院埋头工作。

这个来自贵州的年轻人,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国家做出贡献。

1996年,他从工程兵工程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某国防工程研究院,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艰难。

刚开始的吴飚,面对厚厚的专业资料和复杂的图纸公式,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他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发奋。

他几乎住进了图书馆,饿了就啃两口压缩饼干,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就这样,他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在专业领域站稳了脚跟。

1999年,一个重大任务落在了吴飚肩上:研发能够对抗钻地弹的特种材料,这个任务在当时堪称是"难于上青天",但吴飚却觉得,这正是他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机会。

看着南联盟大使馆被炸的新闻画面,吴飚心中燃起了一团火,他暗自发誓:一定要研制出能够有效防御钻地弹的材料,不让悲剧重演。

就这样,这个25岁的年轻人,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科研之旅。

艰苦卓绝的科研历程

从那一刻起,吴飚的生活变成了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实验室,除了必要的休息和进食,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研究中。

研究初期,吴飚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找到能够抵抗巨大冲击力的材料配方,这意味着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

当他找到水泥厂时,销售人员听说他只要买几百公斤,直接拒绝了,在那个建筑热潮的年代,高强度水泥都是论吨卖的,最后还是好话说了不少,才勉强买到了所需的样本。

接下来的日子,吴飚和他的团队开始了看似永无止境的实验,他们像建筑工人一样整天和水泥打交道,但每一次配比都需要精确到克。

为了减少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他们经常在深夜进行试验,有时候,他们甚至要穿着厚厚的棉袄在冰库里工作。

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给团队成员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吴飚常常因为熬夜而掉头发,手上总是布满了被水泥和实验器材划出的伤痕。

但即便如此,吴飚也从未想过放弃,每当疲惫不堪时,他就会想起那个被炸毁的大使馆,想起那些不幸牺牲的同胞,这些记忆如同一剂强心剂,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在旁人看来,吴飚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玩泥巴",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次实验,每一组数据,都可能是通向成功的关键,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柳暗花明。

突破性的发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吴飚和他的团队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那是一个普通的实验日,吴飚按照新调整的配方制作了一批混凝土样本。

当他用特制的弹头对样本进行冲击测试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弹头不仅没有穿透混凝土,反而被弹飞了出去,在混凝土表面只留下了一个白点。

吴飚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他立即让团队成员重复实验,结果依然如此,他们终于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有效抵御钻地弹的特种水泥!

这种特种水泥的硬度达到了惊人的60000psi,这意味着,即使美军使用6倍于常规的钻地弹弹药量,也无法对这种特种水泥造成实质性破坏。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特种水泥的制作成本并不高,吴飚巧妙地混合了不同种类的水泥,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

这意味着,这种特种水泥不仅性能优异,还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完全可以大规模应用。

2002年,吴飚和他的团队因为这项发明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来自贵州的年轻人,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从"盾"到"矛":防御与反击并重

吴飚的成功不仅为中国的国防工程提供了坚固的"盾牌",也为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掌握了抵御钻地弹的技术后,中国的科研人员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开始思考:既然我们能造出最强的"盾",为什么不能造出更锋利的"矛"?

于是,中国开始了自己的钻地导弹研发之路,之后我国又成功研制出了东风15C短程弹道导弹,这是全球第一款钻地导弹。

与美国需要借助轰炸机投放不同,东风15C可以直接从地面发射,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落地前速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引以为豪的GBU-57"炸弹之祖"。

这种从"盾"到"矛"的转变,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事科技的进步,我们不再满足于被动防御,而是具备了主动打击的能力,这无疑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战略威慑力。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的进步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即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我们也不能骄傲自满。

正如吴飚在获奖后所做的那样,我们要继续努力,不断突破,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幻莫测,唯有掌握核心科技,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信源:

这种神奇水泥 炮弹打上去竟直接弹飞--央视新闻

中国绝密工程所用神奇水泥:炮弹打上去直接弹飞--央视网

25岁河南小伙研发超级水泥,美国钻地弹无法摧毁,可保护上千架战--西部文明播报

他为中国绝密工程打造神奇水泥:强度如钢板,子弹打上去直接弹飞--江苏新闻广播

2 阅读:313

清凌说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