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中看“蒙家军”的崛起与落败

狂飙经史 2023-05-31 23:05:36

“蒙家军”如雷贯耳,这冲击力源于《神话》,而威武之师也并非空有虚名。蒙骜在《史记》中多次率军攻战,主要是在秦庄襄王、秦始皇在位期间。

可以说,“蒙家军”尤其是蒙骜为秦国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起义时,“蒙家军”并没有出现在平叛队伍中,而是由少府章邯率领着从奴隶改造的军队四处灭火。

其实,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燕人卢生出海返还,向秦始皇汇报了关于“亡秦者胡也”的图谶,所以“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

那么,三十万“蒙家军”究竟去哪里了?蒙氏又遭遇了什么?从司马迁的记录中寻找关于“蒙家军”的蛛丝马迹。

01蒙骜从齐投奔秦

首先,蒙骜并非《蒙恬列传》的主角,而是其孙蒙恬。“蒙恬者,其先齐人也”,《蒙恬列传》中司马迁开门见山,点明蒙恬才是主角,顺带着介绍蒙骜祖籍为齐国。

李斯楚国人,范睢魏国人,张仪魏国人,商鞅卫国人……秦国之所以崛起并统一六国,很关键是吸纳大量的外来移民。

“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骜是蒙恬的爷爷,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供职于秦昭王,从而官至上卿。

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谋差,与吕不韦有很大关系。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如此记叙,“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龁、麃公等为将军。”

对于吕不韦任职为国相,从《秦本纪》中来看是秦庄襄王元年,庄襄王即被吕不韦视为“奇货可居”的质子子楚。也是在这一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东周国君与诸侯谋划联合攻打秦国,秦国派国相吕不韦攻打东周。

秦庄襄王继位之后,吕不韦不仅成了国相,且还被封万户侯,吕不韦由此登顶人生巅峰。也正是因此吕不韦押宝子楚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投资案例。

吕不韦封侯拜相,便效仿“战国四公子”蓄养门客。“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李斯、蒙骜、王龁、麃公等投奔到吕不韦门下。

02立军功始于庄襄王

“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即秦始皇。

“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秦王嬴政虽然继位,但年龄尚小,所以国家大小事务全权委托给大臣处理。

司马迁虽说大臣处理政务,其实完全由吕不韦掌控,毕竟嬴政“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在历史上被尊称“仲父”(相当于二爹)的除了吕不韦,再就是管仲了。

秦庄襄王之父秦孝文王在位仅仅一年,秦孝文王之父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邯郸”,《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这也是嬴政名字的由来。

秦昭王在位时,蒙骜并无领兵作战的记录,而同为吕不韦门客的王龁却在秦昭王四十八年为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秦昭王五十年,白起受猜忌而赐死,“(王)龁攻邯郸,不拔,去”。

既没有历史记录,大将白起尚且在世,在秦昭王五十年前蒙骜无所战功,所以不可能“官至上卿”。

秦昭王在位最后六年中,秦国对外战事基本上由将军“摎”征战。秦昭王五十一年,攻打韩国、赵国,灭周;秦昭王五十三年,伐魏;五十二年,五十四年,五十五年无战事。五十六年秦昭王卒。

由此,蒙骜“管至上卿”不可能是秦昭王任命,推测应是秦庄襄王。

03十一年确立蒙氏地位

秦庄襄王在位期间,元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国边境扩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并首设三川郡。“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

“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同年挥师攻打赵国,又夺取了三十七座城池,“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

秦庄襄王四年,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蒙骜溃败而撤,秦军退到黄河边驻扎。这是六国联军惟一一次战胜秦国。

秦庄襄王仅在位四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将军蒙骜仍是秦国攻城掠地的主帅。

“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元年,蒙骜平叛晋阳叛乱。

“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畼、有诡”。

“五年,将军骜攻魏”,这次蒙骜攻取了酸枣、燕、虚、长平、雍丘等二十座城池。

“始皇七年,蒙骜卒”。在《蒙恬列传》中明确,“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从秦庄襄王元年到秦始皇七年,蒙骜作为将军征战仅仅十一个年头。

在《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蒙恬列传》中都能查到蒙骜的战功记录。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白起王翦列传》)王氏即王翦家族,而蒙氏则是指蒙骜,两大战将为秦统一战功卓著。也正是这十一年,蒙氏确立了在秦国的地位。

04蒙武被闲置十六年

“骜子曰武,武子曰恬”,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之子为蒙恬。蒙恬还有一个弟弟叫蒙毅,即“蒙恬弟毅”。而蒙毅则是《神话》中主角人物。

“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公元前224年,蒙武作为王翦的副将攻打楚国。始皇七年到二十三年合计16年,蒙武竟没有为将带兵出征!

这16年又可分两个阶段:十年前,吕不韦相国掌权;十年后,嬴政独掌大权。

秦始皇七年到十年,这三年秦国忙于内乱而无暇顾及对外战事。

《秦始皇本纪》中,七年“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此前为“将军骜死”,但并不能说蒙骜未参战,或许战死沙场。

八年,秦始皇之弟成蟜造反作乱。在这次平叛中,嫪毐大概立功,由此“封为长信侯”。“事无小大皆决于嫪毐”,而吕不韦的相国地位遭威胁,或者说独揽大权被平衡。

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嫪因此又造反作乱。

嬴政十三岁继位,至秦始皇七年已是二十岁。所以,在这三年里,嬴政处心积虑夺权。毕竟,秦国先是吕不韦独揽大权,而后又是嫪毐勾结太后窃权。

十年,秦国政坛重新洗牌。“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秦始皇本纪》中,吕不韦因嫪毐事件受牵连被免职,紧接着是桓齮任命为将军。吕不韦被免职,其门人自然也不会被信任,更不会受重用。

05蒙武受重用再赴战场

@七品草民此前分析,王翦才是秦始皇的嫡系,而蒙武大概率未获得信任。

秦始皇十年还有一件事:“大索,逐客。”李斯外逃途中所作《谏逐客书》劝醒秦王,于是“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

李斯虽是吕不韦舍人,但并未被排挤,“而李斯用事”。这是秦始皇的过人之处!然而,任命将军授予兵权,秦始皇却格外慎重。

所以,“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蒙武不在将军之列。毕竟,“十二年,文信侯(吕)不韦死”。

秦始皇十三年到二十三年,秦国四处用兵,蒙武仍不在出征之列。直到“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头一年蒙武作为副将跟随王翦出征,次年蒙武才得以领兵攻打楚国。这说明蒙武具备领兵作战的能力!

当然,这事背后或许还隐藏着秘密,大概与两件事有关:荆轲刺秦与王翦谢病老归。

秦始皇二十年,荆轲“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正是由于蒙嘉的引荐,才给了荆轲刺秦的机会。蒙嘉姓蒙未必与蒙骜、蒙武有关,但对生性多疑的秦始皇可能是一个刺激。

刺秦之后,王翦率兵大败燕国,秦始皇又问如何灭楚。王翦提出需六十万兵力而遭秦始皇猜忌,王翦无奈称病归老。

“年少壮勇”的李信(李广之祖先)伐楚失败,秦始皇不得不重新起用王翦。蒙武作为王翦的副将,除了辅助攻打楚国,或许还有督军的职责。毕竟,吕不韦已死十余年,而且蒙嘉也判处了。

06蒙恬受命北上击胡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公元前221年,蒙恬因出身将门而接班为将军,率军攻打齐国。

齐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由此可见,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为“秦并天下”立下赫赫战功。而且,蒙恬因灭齐而“拜为内史”。

蒙恬任职“内史”,主要掌管法令、拟定文书,协助国君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并负责爵禄的废置。这呼应了此前“恬尝书狱典文学”——蒙恬曾学习过狱法,掌管讼狱文书文件。

按照《蒙恬列传》记录,三十万“蒙家军”北上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即“秦已并天下”,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这与后文“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相呼应。

而在《秦始皇本纪》中则记载在秦始皇三十二年,即公元前215年,因为“亡秦者胡也”图谶的出现,蒙恬才奉命“击胡”。

当然,这可能是司马迁关于秦国灭亡的牵强附会之说。毕竟,在《匈奴列传》中,“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这记载与《蒙恬列传》内容相当。

秦国北上攻打胡虏,除了“蒙家军”的军事打击之外,蒙恬还负责“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所以,“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蒙恬率领三十万“蒙家军”在外十余年,可以说深得秦始皇信任,所以司马迁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07蒙毅得罪小人赵高

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威震匈奴,蒙恬之弟蒙毅也深受秦始皇宠信,官至上卿,外出则陪秦始皇同乘一辆车子,居内则侍从在秦始皇的跟前。

司马迁如此记叙,“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这段话在“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之后。

其中“而”字是表示结果,还是表示转折,又或者表示承接?司马迁的语汇艺术丰富,一个虚字意味深刻,蒙毅或是秦始皇身边的人质。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蒙氏“号称忠信”没有讽刺意味?满朝将相没人敢跟蒙氏争宠,其中包括丞相李斯吧。

司马迁贬斥李斯为“鼠辈”,其嫉妒心理非常重。秦始皇因看了韩非所著《孤愤》、《五蠹》而“悦之”。李斯妒火中烧,不仅向秦始皇进谗言,还偷偷地毒杀了韩非。可以想象,对于蒙氏的荣宠,李斯妒火会肆虐到何种程度。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赵高犯了大罪,秦始皇让蒙毅依法惩治。“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蒙毅不敢徇私枉法,判处赵高死罪,并从官员记录薄册上除名。

赵高既然犯了“大罪”绝不可能赦免的,而蒙毅又不曾徇私枉法,秦始皇完全可以批准死刑。

正所谓“树大招风”。

“帝以高之敦于事也”,秦始皇因赵高勤奋尽力,不仅“赦之”,又“复其官爵”。政治权术的欺诈与阴谋,或可从审理赵高案中略窥一二。

08赵高“大罪”的审理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是赵氏一族被疏远的亲属。秦赵共祖,姓赵也可以理解为秦国的远亲吧?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赵高兄弟几人,生下来就被阉割为宦。“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赵高之母因犯法而遭刑罚,所以世代地位卑贱。对此,也有人解释为赵高父亲受宫刑,其母则没为官奴。赵高为其母与其他男人野合所生。

赵高有特长,“高力,通于狱法”。秦始皇听说赵高办事干练,精通刑狱法令,就提拔为中车府令。中车府令主要掌管皇帝乘舆车马。

赵高之所以深受秦始皇信任,大概与荆轲刺秦有关。

荆轲在大殿追逐秦始皇时,侍卫无传召不得上殿,只有侍医夏无且扔药囊阻击荆轲,而其他人均“不知所为”。

但是,司马迁还记录“左右乃曰:‘王负剑’”。“左右”很可能为宦官赵高,只有他才有资格时刻不离秦始皇左右。而临危不乱、果断处置、救驾有功,这便是秦始皇所欣赏的“强力”。

李斯入秦拜在吕不韦门下,“不韦贤之,任以为郎”;又因一次劝谏被提拔为“客卿”;秦始皇十年,因《谏逐客书》被重用——“官至廷尉”;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提出禁书令,“始皇可其议”。

从李斯履历来看,任职廷尉多年,却没有参与审理赵高,而是由蒙毅处治。蒙毅判决了赵高死刑,秦始皇却赦免无罪,并恢复官职。无疑,蒙毅与赵高结下了梁子。

09蒙氏遭构陷而覆灭

秦始皇死于巡游路上,李斯与赵高勾结伪造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

赵高“雅得幸于胡亥”,毕竟赵高与胡亥有师生之谊,“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而李斯则认为立长子扶苏,丞相之位肯定会被蒙恬取代,因此与赵高一拍即合。

“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赵高从中车府令提升为郎中令,而李斯也保住了丞相之位。

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郎中令”主管宫廷侍卫,这为赵高随时接近秦二世提供便利。赵高“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说坏话搜求罪证,必置蒙氏于死地才甘心,“恐蒙氏复贵而用事”。

如果说赵高谗言是明枪,那么李斯的谋划则是暗箭了。

在《李斯列传》中,李斯与赵高对话,看似是李斯拒绝与赵高同流合污。切记李斯乃“鼠辈”,“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赵高、胡亥篡权离不开李斯的谋划与支持。

赵高、李斯伪造诏书,“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扶苏自杀了。“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而蒙恬对诏书心存疑虑,于是被囚禁在阳周。而军权则移交给了王离。

胡亥派御史到代地赐死蒙毅,然而蒙毅据理力争反驳使者。“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使者了解胡亥心中所想,直接下手砍了蒙毅的脑袋。蒙毅死后,胡亥又派人斥责蒙恬,蒙恬无奈被逼吞药自杀。

>>>>>结束语: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背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史记·蒙恬列传》

从蒙骜、蒙武到蒙恬,蒙氏祖孙三代战功卓著。蒙恬虽然被囚禁,但是只要一声令下,三十万“蒙家军”可听令叛秦。蒙恬为不辱没先人,选择了守节死义,“乃吞药自杀”。

“恬罪固当死矣”。蒙恬至死不悟,认为修建长城掘坏了地脉导致上天降罪。司马迁曾经游览长城,对蒙恬修建长城耗费民力颇有微词,所以嘲讽了蒙恬所悟。

假如蒙恬不是劳民伤财大搞建设,而是平复战争创伤,安定天下,抚恤百姓,那么秦朝统治或许可以延长一些。不过,这都是司马迁一厢情愿了,毕竟秦始皇未必能接受蒙恬的劝谏。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