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盛大召开,政府部门高级别官员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大计。3月23日,李强总理出席会议时明确表态,中国已经为可能出现的“外部超预期冲击”做好了充分准备,必要时还将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平稳运行。

何为李总理提到的“外部超预期冲击”呢?很明显是美国的对外贸易和关税政策,特朗普上任不久便迫不及待地先后两次上调中国产品输美关税,加上原本就已高达19.3%的平均税率,如今进口至美国市场的商品关税税率已为40%了。
未来还会继续加关税吗?绝对有可能,除了特朗普已经表示4月2日会公布“对等”关税外,他在竞选总统时曾扬言要对中国征收60%以上的关税,这意味着美国至少还有20%的加税空间,如果再狠点,完全有可能出现“超预期冲击”,进而影响我国的外贸和经济平稳发展。
为了降低外部冲击,只能通过内部政策加码对冲。

在本月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了2025年的增量财政政策,包括提高赤字率、增发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总共将增加11.86万亿元的政府债务规模。这些资金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稳定我国经济大局。
虽然11.86万亿元不是一个小数字,但在政策公布后部分人觉得政策力度不及预期。我在当时就撰文指出所谓的不及预期其实是留下后手,以应对潜在的外部冲击,与李总理提到的为应对“外部超预期冲击”做准备不谋而合。

那么咱们的后手究竟涉及多少潜在的增量资金呢?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估算。
第一个维度是将已经公布的增量债务规模与市场预期进行对比。
具体来说,5.66万亿赤字规模符合预期;1.3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比市场预期少了2000亿元至7000亿元;5000亿元的特别国债少于预期5000亿元;4.4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则差了1000亿元至3000亿元之间。
综合来看,已经官宣的新增债务总规模低于市场预期8000亿元至1.5万亿元,这部分差额可以视为能够推出的“新的增量政策”。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通过预设广义赤字率倒推“后手”金额。
4%的赤字率属于狭义赤字率,没有算上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全部算上的话是8.38%,而如果将广义赤字率推升至10%的水平则对应14.2万亿元的新增政府债务规模,比已经确定会实施的11.86万亿元多了2.34万亿元,这应该是今年能打出的最大“财政牌”。
结合两种不同的算法,我的感觉是新的增量政策涉及资金范围在 8000亿元至2.34万亿元之间,具体使用多少要根据美国和特朗普的行动而定。

最后,来讲讲新的增量政策能不能及时到位。
关键是要通过法定程序后才能增发政府债务。根据法律规定,该事项要通过全国人大或常委会召开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会一般一年开一次,这个月刚开完今年的两会,而全国人大常委会不定时召开,以每年召开6-9次居多,如2024年就开了6次,维持1-2个月开一次的节奏。
所以倘若特朗普在某一时刻情绪失控,贸然再度对中国加征关税,我们完全有足够的时间依据法定程序出台新的增量政策,绝不会错失最佳应对时机。

中国在面对“外部超预期冲击”时,有着充足的准备和灵活的政策空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合理的政策调整,确保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平稳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