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人民对“三中全会”尤其有感情,尤其有期待。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中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由此开启,才有了随后46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自然也是万众瞩目。这次三中全会,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留待后续史学家去评判。
今天,笔者仅从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三中全会公报或公报),来研判一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后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01
什么需要自立自强?
三中全会公报,对于中国面临的全球、经济竞争趋势,强调了形势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一方面,公报认为,全球正在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另一方面,又指出“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
这对中国是“危”“机”并存。
“危”在于:已经是全球第二经济体的中国,核心竞争力必须随之迁跃,否则可能优势不再;“机”在于:乘着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国有机会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实现最终的赶超。
但中国经济是否准备好了呢?
公报的自我诊断是,突出问题还存在,与科技直接相关的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如何解决?
公报提出的2035年目标中,经济方面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和科技相关的战略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此前,党和国家的论述是“科技自立自强”,在2021年开始加上了“高水平”的定语。显然,既然有国际分工,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所有科技项目上自立自强。
所谓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强调科技的原创性和引领性,强调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性和安全性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以及应急应变和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
确实,中国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红利主要来自于解放生产力,接轨全球市场,以制造业、服务业崛起为主要特征,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部底端。在前沿科技领域,尽管逐渐站到全球前列,但和经济体量相比,地位还不相称,更没有充分经验。
以汽车行业而论,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也是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基地。但就产业分工而言,此前,外资品牌不仅在中国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而且赚取大部分利润。外资品牌虽然也利用中国的工厂,来为全球市场生产汽车,但同样的,利润也主要归于外资。
这种利润分配方式的背后,根本是原创性、关键性技术为外方掌握的结果。
但是,最近几年,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革命已经掀起,中国汽车企业正在崛起,不仅在中国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而且有希望大规模“走出去”。
汽车正在升级为未来出行产业,对社会经济有巨大支撑带动作用,也是各国科技竞争的核心前沿领域。科技领先国家——美国、中国、德国、日本等,无一不在这一领域重点布局。
那么,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中国是否受制于人?显然,在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
按照公报对于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判断和战略应对,中国肯定要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02
“制度供给”,供给什么?
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9月被提出之后,成为经济核心概念。由于其内涵就是技术创新引领,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并且是绿色生产力。
此次公报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其中还指出,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公报甚至直接点名了这些战略性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
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既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也是公报提出的战略性产业的交叉产业,无疑将受惠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项举措。
智能汽车是国别竞争热点领域
公报还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制度供给都有什么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解释,首先,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充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和制度基础。深化使命导向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建立长期主义的激励导向、容错机制,更好地实现中央企业的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主的使命,持续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第三是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治理和法律法规体系,比如保护数字知识产权等等。
重点还是用新型举国体制,来确保新领域新赛道的竞争力。
这意味着都是国企的事吗?
在有关经济体制的论述中,公报强调了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针对国企角色,公报称,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毫无疑问是归属其中的。今年两会等场合,国资委领导直接批评国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贡献不够,并且出台单独考核办法。
对于前瞻性、创新性行业来说,严防国有资产损失的考核方法确实不支持其发展。所谓“建立长期主义的激励导向、容错机制”,比如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必须容忍短期亏损,才有机会做大做强。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智己汽车高管的确认,考核方法已经改变。
所以,可以预见,未来国企一定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领域,以及未来其他战略新兴产业,有大投入,也会得到更多政策支持。
对于民营经济,公报也很重视。在科技领域,公报称“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另外,我们从小米、华为、理想、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新品牌得到的政府支持来看,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领域,政府领导更看重民营企业的表现。
近期,新能源汽车界一大技术热点是固态电池,并且有多个企业获得固态电池的国家研发项目资金支持。参与企业中,电池企业基本都是民营,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卫蓝新能源等。
所以,民营企业在新能源、智能汽车这样的前瞻性、战略性行业中,还是有机会扮演重要角色的。
至于“制度供给”的第二点,也是公报提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已经没有多大空间。
新能源汽车发展十余年,各地的地方目录基本取消,私人市场的自由流通基本不再是问题。不过,B端市场,还是有明显照顾地方企业的现象。
对于智能汽车,各地目前在展开试点示范,也是优先支持当地企业,后续是否会成为障碍,还需要观察。
03
新型举国体制的隐忧
“中国政府体制优势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主要的推手。”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经如此表示。
由于高铁、特高压、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成功,中国越发对体制有信心,并且在理论上完善为“新型举国体制”,希望以此来应对新领域、新赛道的挑战。
近来,智能汽车领域的一些进展,再次印证这个理念。
7月初,工信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了20个城市(联合体)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车路协同与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图片来源:德勤
本次试点,中央和地方将投入重金。北京先抛出100亿订单、武汉市车路云一体化项目跟上170亿,成都、鄂尔多斯等多个城市也启动了相关项目招标工作。
为了建设智能车路云,政府投资+国有企业自筹将成为主要资金来源,项目出资比例为政府投资70%、国有企业自筹30%。
政府方面,业内人士透露,“地方政府会有一定比例的配资,但主要依靠国家专项债”。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将以超长期国债方式支持地方投入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年内投入将达1000亿元。
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与此前新能源汽车试点工程很类似,全国遴选城市参加,政府和企业联手,并且采取了智能汽车的中国独特路径——网联化,而不是依赖单车智能。
以新型举国体制,来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以及此后的战略新产业,是否合适?
大局已定,不如说说,如何避免其中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路线选择错误的巨大风险。
对于科技创新,哪种技术路线更有商业前景?判断难度非常高,这也是企业家的核心能力。举国体制不免押宝某一技术路线,如果判断错误,不仅浪费巨大,而且也将错失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机会。
就拿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而言,尽管中国选择的纯电驱动路线,目前赢得了全球比较多的共识,也在市场层面取得了初步胜利。
但是,日本、欧洲不少企业仍然坚持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欧洲近期也将电子燃料列为2035年之后仍可采用的燃料。
即便是纯电驱动路线,在下一轮动力电池技术革新当中,也面临固态电池的颠覆性创新机会,新型举国体制能否确保中国企业的持续成功?
其次,用新型举国体制来发展新兴产业,当这个新兴产业进入到普及期,进入全球市场时,其他国家可能因为早期的政府支持,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当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理由正是中国企业接受了政府补贴。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国家支持固态电池研发,并以60亿元资金来支持这些企业。这一项目即便成功,后续在国际市场,欧盟等国会不会因此又对中国固态电池或者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第三是新型举国体制的“外部性”问题。
对于新能源、智能汽车行业人士而言,大家都乐见更多“制度供给”。
但是,如果从政府角色角度来说,所有的“制度供给”,都是在不同的民生需求之间做选择。以财政补贴或者税收减免这个政策来说,如果给予生老病死、教育等领域,是否会更好?
即便不讨论“外部性”,就其本身来看,一旦政府确定某个领域有政策支持,就不免吸引一些投机分子,乃至骗补贴、骗取政府投资等现象。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都是发生过的。
确实,如公报所说,全球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各国也将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战场。
产业政策在全球大行其道,即便是在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些国家,也免不了有大量产业政策。
中国政府参与经济、参与战略型新产业的程度最深,对于新能源、智能汽车,以及后续战略新产业而言,参与其中的人士,也许是值得庆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