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创始人沉默与企业“冷处理”
事故发生后,雷军个人微博持续更新产品宣传内容(如3月31日发布7条微博),但未对遇难者家属表达慰问或公开回应事故责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小米汽车针对试驾服务投诉时,雷军曾亲自在车主群48小时内道歉并解决问题。公众质疑其“选择性担当”,认为生命安全事件反遭忽视,导致#雷军隐身#等话题发酵。
2. 官方回应被指“避重就轻”
小米声明强调NOA系统已提前预警、配合调查,但未解释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等核心安全隐患。家属控诉“遗体碳化惨状与企业零沟通”的细节经媒体报道后,进一步激化舆论,网友评论“技术失误尚可理解,人性冷漠不可原谅”。

1. “偶像化营销”的双刃剑
雷军个人IP曾是SU7的核心卖点,大量用户因“信任雷军”购车。但事故后,这种情感纽带转化为更强烈的背叛感。网友涌入其微博质问:“你宣传时说‘人生最后一次创业’,现在连人命都不顾了吗?”
2. 行业对比加剧舆论压力
公众以特斯拉等车企为参照,指出“马斯克会在重大事故后48小时内公开数据”,而小米仅通过客服重复“配合调查”。这种差异被解读为“雷军重营销轻责任”,甚至衍生出“企业家该不该做网红”的行业反思。

此次事件中,雷军的个人形象从“科技劳模”跌落至“冷漠资本家”,本质是技术缺陷、公关失当与IP反噬的叠加效应。若小米不能迅速启动独立安全审查、建立家属赔偿通道,并重新定义“用户共创”的伦理边界,这场危机或将演变为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标志性信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