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甲骨文中的“东”“西”二字,不妨到《山海经》中找答案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3-11-19 07:08:00

“东”和“西”,现在是再普通不过的汉字。

可是,先民为何把“东”写为“东”,又为何把“西”写为“西”?

关于“东”。

《说文》:东,“从日在木中”。

可惜,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不知道卜辞中“东”的写法。

如何解读甲骨文的“东”,曾经众说纷纭。比较被认可的是说“东”为“囊橐”之“橐”的本字,假借为“东方”之“东”。

学者们称,许慎是根据篆体“东”字来解释字形,不确。

其实不妨换个思路,看看《山海经》怎么说。

《海内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被认为是在周初王室舆图档案基础上成书的。其中,记载了不少上古先民关于天文地理的认知。

按照上述记载,反倒不能说许慎对“东”字的解读“不确”了——东,就是十日所栖的扶桑木所在的方向。

仔细看甲骨文的“东”的各种写法,“木”中间或有“一日”或有“多日”,与《山海经》所在极为契合。

篆体“东”,就是“一日在木中”,这是因为周代依然经历了“后羿射日”传说阶段,人们的认知变化了,认为天上只有一个太阳。

关于“西”。

《说文》:“西,鸟在巣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

甲骨文的“西”,或为“鸟在巣上”,或简写为鸟巢状。

对此,学者们对许慎的解读无大异议,尤其是王国维和罗振玉从一开始释读甲骨文字便认可。

况且,“西”的确是“栖”的本字。

然而,仍不妨参照《山海经》的说法。

《大荒东经》:“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这是说,天上有十个太阳,都居于东方汤谷的扶桑木上,其中只有一个在天上运行,回来一个再出发一个。

重点来了——太阳如何能在天上“走”呢——《大荒东经》说,“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这就是“金乌负日”的传说。

这个传说,最晚也是距今7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的先民的认知,有当时留下来的彩陶上的图案为证。

到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陶器上仍不乏相同的图案。

汉代石画上,“金乌负日”的画像更比比皆是。

许慎就是东汉的人。

所以,不必绕着弯儿说“日在西方而鸟栖”,这个鸟就是“金乌”,太阳就驼在其背上。

因此,甲骨文“西”字的含义,应该是“金乌负日”到了该“下班”的地方,这就是“西”,不仅是“鸟栖”更是方向和时间的“时空统一”。

“鸟”或“乌”(当然乌也是一种鸟)下面,可以是“鸟巢”。

但请注意,甲骨文“西”字下面,与“东”字不少写法是一致的——可以理解为“日”落之所。

《山海经·西山经》说,最西方之山叫“崦嵫之山”,西王母住在左近,豢养着“金乌”。屈原《离骚》里说,日落于此。

甲骨文是成熟文字,三千多年前其不会突然冒出来,而一定经历过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

尤其重要的是,当时造字的“大咖”们,一定吸收了更早,很可能包括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的认知。

9 阅读:503
评论列表
  • 2023-12-01 09:38

    日出之处为东,日落之处为西。一日在木为东,日落在山下为西。这应该才是正确答案。日出东方。日落西山。早就给过解释了。西字最早就是山在上日在下为西。可见中国神话在造字时期已经成系统了。在神话时期就已经出现文字了。

  • 2023-12-01 09:44

    既然东西跟太阳有关。那么南北也跑不掉。向阳之处为南。背阳之处为北。南北也应该在甲骨文字中解析。

  • 2023-12-01 10:01

    南字应该这么解释。面对太阳。从十字头。十字为正。表示太阳在午时的方位在正头顶。在房屋的正上方。房屋内有一人。在躲避太阳。表示很热。需要躲开太阳。十字为正照在一个房子的正上方,人需要休息,为南。而北从背。意思是背过太阳。转过身。不面对太阳。需要背过太阳。说明太阳很热。那只有在太阳最炎热的正午。才需要躲避太阳。需要背开太阳。为区别背。去掉下面的月。就是北。可见背字早于北

  • 2023-12-04 23:02

    甲骨文乃至今日中文都是从已知最早之九千年前贾湖甲骨文一路发展延续下来的!比如后者中一二八等字就沿用至今依然为中文常用字。哈哈哈!

作家老沈的文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