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专家杨伟民在2023数字经济(东湖)论坛上表示,中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3亿人还没有住宅。他认为,这说明我们的居民住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房地产还可以接着搞。听到这话,我不禁想问,杨主任的这个观点有没有经过商业逻辑的推敲?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杨主任的推理似乎是这样的:3亿农民工还没买房,所以这个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个脑回路太清奇了。按照这个逻辑,那3亿农民工还没开过法拉利呢,是不是说明法拉利还有极其巨大的市场空间?3亿农民工还没去过红浪漫呢,说明会所还有巨大的空间。咱即使没有任何经济学知识也知道这种推断是不对的。咱都不说什么创业天才了,就是像我这样的自媒体博主也知道有个词叫做受众分析。
受众分析就是指任何商品都是有一个消费群体的,而不是所有人都会消费。比如母婴产品,那就是宝妈才会消费,单身汉子不可能去买个奶粉喝一喝吧?你非要说中国还有3亿男性没买过奶粉,赶紧推出个直男专属奶粉,我保证你亏得硬不起来。再比如法拉利,它针对的就是高收入群体,它只会在大城市开设销售网点,他做市场调研也是看银行的高净值客户,什么金卡、白金卡、钻石卡用户很多,那就说没有搞头,赶紧的广告打起来。
按照杨主任的脑壳,农村一辆法拉利都没有,市场巨大,你要赶紧运他1万台过来。可是有没有想过,有没有一种可能,人家压根买不起呢?所以在中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3亿人还没买房,有没有一种可能他们不是房地产的消费群体呢?一方面,哪怕是高度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城镇化,注定有一部分人是要留在农村的。有的人是不喜欢城市的生活。更愿意待在乡下。有的是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只能呆呆乡下。不管哪种情况,他们都不会是房地产的销售群体。
另一方面,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了20年了,讲难听一点,消费者早就筛选了好多遍了。高等收入的不用你说了,早早就买房了,甚至买了很多套。中等收入,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咬牙六个钱袋能挤上车的多半也都消费过了。剩下的那真就是牙齿咬碎了也上不了车的。可以说是被筛下来的恰恰是低收入群体。假如说房价是恒定的,低收入群体当年没挤上来,这两年省吃俭用攒一攒也能上。问题是房价的上涨比收入快多了。低收入群体攒了几年钱一看,卧槽!别说挤上车了,连车屁股都看不见了!这个时候你再去分析他们就失去意义了。
那你非要说我们要把这些人发展成消费者也不是不行。比如淘宝在中国一家独大之后依旧诞生了京东和拼多多。刘强东表示我要做白领的生意专门搞高端产品优质服务。黄老板表示那我去农村吧专门搞廉价商品打折促销针对特定人群你要反过来提供他们需要的商品这才是科学的逻辑。对于3亿农民工群体来说法拉利是消费不起的那你应该提供五菱宏光MINI EV你不能说揪着这个农民工我不管你今天就必须要买跑车你买不起也得买他不拿扳手撬开你脑壳就是最大的仁慈了。
所以想让3亿农民工买房也不是不行要么把已有的房价打折促销一下要么给他们提供特定的廉价房那商品价格符合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这个交易才有可能实现这和经济学无关这是常识有时候不要觉得廉价商品不是生意拼多多客单价都不高市值一样五千亿指望一款产品吃遍14亿消费者那不现实。
以上就是我对杨伟民关于“3亿农民工买房”的观点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批驳的文章。我认为他忽视了消费者需求、支付能力、市场规模等基本因素而盲目乐观地看待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空间。我希望通过我的文章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于房地产问题和数字经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农民还没有买飞机呢,不,是中国百分九十五都还没有拥有私人飞机,这个空间更大,衍生各种飞机停机坪,多大的空间啊,要不要赶紧搞一波
按照公共富裕的国策,农民工是要买得起房的也是必须要买的,没地方住怎么能叫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