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农业礼俗

祥谈娱乐 2019-05-28 16:28:31

商代社会以农立国,有一系列“纪农协功”的传统礼俗,甲骨文揭示了不少 这方面的奥秘。总的来说,商代社会的农业礼俗可以分为农业生产活动方面 的礼俗与农业信仰方面的礼俗两大部分。

殷商时期以商王为首的统治集团几乎介入了谷类粮食作物种植的全过 程,有一系列农作之礼。如在耕种前要相地之宜,相田之宜一般是在春耕春播 之际进行,商王常亲自参加相关的仪式。此外,商王还适时举行各种性质的农 业耕作仪式,除及时发布农作命令外,自己也是一系列农业生产礼俗场合中的 重要角色,特别是王亲自参与的春播活动,早在商代就已成为一种“错田礼”。

错是执耒耜发土之形。耢田一般在上年的十二月至当年的三月间举行, 也即阳气回升的春季。错田礼的主角是王,配角有形形色色人物,包括大小臣 属官员,王以“呼”的口吻对他们下达耢田命令。有时还有各地诸侯在场,如攸 侯,王或以“告”的方式让其行耢礼,盖身份与臣属官员不同及内外有别之故。 错田通常在传统农田区开发已久的常耕熟地即所谓“旧田”、“懋(茂)田”举行。

在此之前,王要巡察以选定适合举行耢田礼的农田场所,并祈求神灵保佑这片 田地的农作丰收。到真正举行时,先由王象征性地亲耕行錯礼,臣属官员继 之,有时还用“大玉”一类礼玉祭品。从糈田后希望老天下及时雨以助出苗即所谓“生”看,錯田不只是翻耕地,播种当也在行事中。

甲骨文中所反映的这套耢田礼,可能由来久远。商代之后,错田礼为中国 历代统治者所循行,并更趋规范化、礼仪化、制度化,而上升为一种流于形式的 传统农事礼制。周代还曾一度把贵族社会阶层中流行的“射”礼引入耢田 行事。

《国语•周语上》记宣王时卿士虢文公述古昔籍田礼,相当烦琐,简言之, 籍田礼的过程:司空建坛于籍一王与百官到斋宫斋戒三天一行飨礼一膳夫、农 正宣布仪程安排一王亲耕一公卿大夫继之一庶民完成耕播一繪食。籍田礼的 意义在于重农、劝农,天子以亲耕为表率,显示“纪农协功”、“恪恭于农”而和于 民之意,另外,将天子亲耕而获的谷物用来祭神,“能媚于神”,保佑国家“财用 不乏”。

商代以农立国,在农业生产礼俗方面,很大一个特点就是统治者已能利用 “礼俗以驭其民”,商王几乎介身农业生产全过程,或随时发布农作命令,或参 与各种农业仪式,特别是亲耕錯田,因俗施政,被后世演成一项传统的“重农” 国家礼典,历数千年而犹习。

甲骨文中反映的农业信仰方面的礼俗,大略有求年受年礼俗、出于农业灾 祸观念的御灾礼俗、告秋及告麦礼俗,以及登尝礼俗等

甲骨文中揭示的农业灾祸观念,主要表现在对农谷丰收与否的心理担心 上。甲骨文中揭示的农业灾祸观念,大致有两类:一类基于鬼神崇拜,以为鬼 神作祟能害及农作物生长,影响年成好否;另一类是因自然灾害影响谷物收成 而产生的灾祸观念。因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灾祸观念,从本质上讲仍属于鬼神 崇拜的宗教信仰范畴,此即所谓因与果的关系,鬼神作祟是起因,自然灾害是 后果。由于风、雨、蝗灾对农作危害最剧,因此当时已有一系列出于信仰观念 的消极的御灾礼俗,如祭风、宁风的行事,宁雨、求雨的礼俗等。

甲骨文中的“秋”是一个与农作物生长到成熟周期关系密切的词,“告秋” 则是向神灵报告谷物长势,以求得秋收有成,故不必非要到秋季再告。

告秋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神河、商人先公远祖王亥及先公近祖上甲 等。告秋性质应属外祭而非内祭,为郊祈行事,行之于郊外农田附近的祭台或 宗枋石室,举册向神灵祈告,求稼禾生长顺利,至秋有获。祭牲大都用牛,或一 牛至六牛不等。

登尝礼俗有岁末或春耕播种时季向祖先进献陈黍和秋收后荐献新谷两类 祭祀行事,前者为求农作丰收之佑,后者当属谷物丰登报功之祭。

从殷墟甲骨文及商代农业考古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表明,商代社会是一个 久远传承的以农业经济构成为主体的社会,商王朝也是建立在这一农业社会 的坚实基盘之上的,经统治者对农业文化长期的缘饰和整合,巳逐步建立起一 系列“纪   农    协    功,,的    传     统    礼    俗,通     过“礼俗以驭其民”,作为立国之本必不可缺的 部分。

0 阅读:14

祥谈娱乐

简介:带你挑选家具材料和分辨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