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传奇故事:狐狸精、画壁、郭翥、公大将军延师(上)

文友笑古奇今 2025-02-15 11:10:56

狐狸精

贡生张晴岚说:有一座寺庙的藏经阁里住着狐狸精,和尚们大多住在阁楼下。有一天,热得难受,有个云游和尚嫌下面嘈杂,就把坐具搬到了楼上面。

和尚们忽然听到梁上的狐精说:“各位暂时各回自己的住处,我的亲属不少,要移居阁下。”和尚们问:“你们长期住上面,为何忽然要下来住?”

狐精说:“有和尚住在那里。”和尚们问:“你是躲避和尚么?”狐精说:“和尚是佛门弟子,怎么敢不回避?”和尚们又问:“我们不是和尚么?”狐精不回答了。

和尚们坚持刨根问底,狐精才说:“你们自以为是和尚,我还能说什么!”我的堂兄懋园听了这事说:“这狐精黑白太分明,但也能让儒、道、佛三教之人各自深深自省。”

(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画壁

江西的孟龙潭,与朱举人客居在京城。他们偶然来到一座寺院,见殿堂僧舍,都不太宽敞,只有一位云游四方的老僧暂住在里面。

老僧见有客人进门,便整理衣服出来迎接,引导他俩在寺内游览。大殿中塑着手足都作鸟爪形状的志公像。两边墙上的壁画非常精妙,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

东边墙壁上画着好多散花的天女,其中有一个垂发少女,手拈鲜花面带微笑,樱桃小嘴像要说话,眼睛也像要转动起来。朱举人紧盯着她看了很久,不觉神摇意动,顿时沉浸在倾心爱慕的凝思之中。

忽然间他感到自己的身子飘飘悠悠,像是驾着云雾,已经来到了壁画中。见殿堂楼阁重重叠叠,不再是人间的景象。有一位老僧在座上宣讲佛法,四周众多僧人围绕着听讲。朱举人也掺杂站立其中。

不一会儿,好像有人偷偷牵他的衣襟。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个垂发少女,正微笑着走开。朱举人便立即跟在她的身后。过了曲曲折折的栅栏,少女进了一间小房舍,朱举人停下脚步不敢再往前走。

少女回过头来,举起手中的花,远远地向他打招呼,朱举人这才跟了进去。见房子里寂静无人,他就去拥抱少女,少女也不太抗拒,于是和她亲热起来。

不久少女关上门出去,嘱咐朱举人不要咳嗽弄出动静。夜里她又来到。这样过了两天,女伴发觉了,一块把朱举人搜了出来,对少女开玩笑说:“腹内的小儿已多大了,还想垂发学处女吗?”都拿来头簪耳环,催促她改梳成少妇发型。

少女羞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女伴说:“姊妹们,我们不要在这里久待,恐怕人家不高兴。”众女伴笑着离去。朱举人看了看少女,像云一样形状的发髻高耸着,束发髻的凤钗低垂着,比垂发时更加艳绝人寰。他见四周无人,便渐渐地和少女亲昵起来,兰花麝香的气味沁人心脾,两人沉浸在欢乐之中。

忽然听到猛烈的皮靴走路的铿铿声,并伴随着麻绳铁锁哗哗啦啦的声响。旋即又传来乱纷纷的喧哗争辩的声音。

少女惊起,与朱举人一起偷偷地往外看去,就见有个穿着金甲的神人,黑脸如漆,手握绳子铁锁,提着大槌,很多女子围绕着他。金甲神说:“全到了没有?”众女回答:“已经全到了。”他又说:“若有藏匿下界凡人的,你们要立即告发,不要自己找罪受!”

众女子同声说:“没有。”金甲神反转身来像鱼鹰一样凶狠地看着周围,像要进行搜查。少女非常害怕,吓得面如死灰,慌张失措地对朱举人说:“赶快藏到床底下。”她自己则打开墙上的小门,仓皇逃去。朱举人趴在床底下,大气不敢出。

不久听到皮靴声来到房内,又走了出去。一会儿,众人的喧闹声渐渐远去,朱举人的心情才稍稍安稳了一点。然而门外总是有来往说话议论的人。他心神不宁地趴了很久,觉得耳如蝉鸣,眼里冒火,几乎没法忍耐。但也只有静静听着,等待少女归来,竟然不再记得自已是从哪里来的了。

当时孟龙潭在大殿中,转眼不见了朱举人,便很奇怪地问老僧。老僧笑着说:“去听宣讲佛法去了。”孟龙潭问道:“在什么地方?”老僧回答说:“不远。”

过了一会儿,老僧用手指弹着墙壁呼唤说:“朱施主游玩这么久了,怎么还不归来?”立即见壁画上出现了朱举人的像,他侧耳站立,像是听见了。

老僧又呼唤说:“你的游伴等久了。”朱举人于是飘忽着从墙壁上下来,灰心呆立,目瞪足软。孟龙潭大为吃惊,慢慢问他。原来朱举人刚才正伏在床下,听到叩墙声如雷,因此出房来听听看看。这时他们再看壁画上那个拈花少女,已是螺髻高翘,不再垂发了。

朱举人很惊异地向老僧行礼,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老僧笑着说:“幻觉生自人心,贫僧怎么能解呢!”朱举人胸中郁闷不舒,孟龙潭心中则惊骇无主。两人立即起身告辞,顺阶而下出门离去。

(出自《聊斋志异》)

郭翥

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一个郭翥,担任鄂州武昌县尉。他与沛国的刘执谦很友善。两人在一起聊天时,常常觉得阴间阳世间不能互通消息很遗憾,约好了不论谁先死,都要来告诉对方一声。

后来刘执谦死去,过了几个月。此时郭翥独自住在华阴,一天晚上,他在户外叹息,过了很久听到有人说:“听讲郭君别来无恙啊。”

郭翥听声音,知道是刘执谦。于是问:“可以见一面吗?”对方说:“拿走蜡烛,我跟你聊聊。”郭翥撤了蜡烛,牵他的衣角进了屋子。

两人同榻,谈起往事历历在目。又谈到阴间里罪过福分非常分明,骗不了谁。夜深了,郭翥忽然觉得有臭气从身边散发出来,一刻也难以忍受。他用手去摸,发现身边的人身躯十分高大,不像是刘执谦。

郭翥很有力气,知道这是个怪物,于是拉了对方的衣襟,用自己的身体压得牢牢得无法扯动,然后掩鼻睡着。过一会儿,对方要告辞离去,郭翥假装跟他说话,把他留住。

天快亮了,对方更加焦急地要求离开,说:“马上拂晓了,不让我走,会祸及到你。”郭翥不吭声。过了一会儿,就听不到对方说话了。

很快天亮,一个胡人身高七尺多,看上去已经死去有几天了。当时正值暑天,尸体臭不可闻,于是马上让人丢到郊外去。

突然有几个人老远望见,急忙跑来查看,惊讶地说:“果然是我兄长,死了几天,昨夜突然尸体不见了。”说完把尸体弄走了。

(出自《宣室志》)

公大将军延师(上)

大将军公某,是个权臣,威震朝野。大小官员对他莫不唯命是从。他的幼子需要请老师教书,他跟公卿们谈及此事,人人都嗯嗯地应承着。

江南有位沈孝廉,因为落榜流落京城,于是想去做先生糊口,托了自己的座师某位侍郎代为推荐。恰好冬至节朝贺,百官聚集,大将军又说到为儿子请老师一事,侍郎当即推举沈生。

大将军说:“做童子的老师,品行最重要,小孩子跟老师学习言行,大了就看得出来。这个沈生正派吗?”

侍郎回答说沈生有儒者气象,大将军高兴地同意了。侍郎回去后喊来沈生,叮嘱他小心谨慎,这样不但有地方教书了,如果得到大将军青睐,功名也不可限量。沈生感谢离去。

新年正月,大将军派随从官邀请沈生来到府第。大将军在厅堂躬身相迎,摆了南向的专席,命公子盛服拜师。礼仪完成,大开筵宴,歌舞助兴,宾主尽欢而散。

送先生入西园,三间书房,坐落在峰峦之间,林木青苍,室内书籍无数,陈设精雅。公子刚满六岁,不过教他认数而已。听从使唤跑腿的,四个老仆人,八个俊秀童子。

晚上进入卧室,牙床红帐,绣铺锦被,非常漂亮。第二天,仆人带一个老者过来,查看了沈生体段,出去没多久,就送进来貂裘服装,长短合适。

每天早晨,八名童子一齐过来服侍。其中一个头顶银盆,跪在那里请沈生洗漱,一个手拿漱具,一个手拿毛巾,一个手拿镜子,一个手拿香皂,其余的都帮忙撩起衣裳,环伺在身边。

沈生从未经历过这些,心里非常不安,于是对童子说:“把盆放架子上吧,免得脏水落你衣服上。”童子说:“我们领受大将军命令,每天对待你必须像对待他一样。大将军就是这样洗漱的,我们不敢不这样做,不然会受到重罚。”

沈生说:“我让这么做,跟你没关系。”童子不敢不答应,就把盆放在楠木盆架上。

沈生正在洗漱,大将军来了。看到童子没有用头顶盆,怒目而视。他向随带护卫点点头,护卫明白了用意,把童子们都带了出去。

不一会儿,护卫把一个童子的头颅送到台阶前,说:“某童不敬重先生,已经斩杀了。”沈生大惊失色,看到大将军脸色转为和缓,心里才安定下来。

大将军喜欢古玩,每次得到禹鼎汤盘之类的宝贝,就拿来与沈生一同赏鉴。沈生如果赞叹,他就说:“先生想要,留下来玩赏吧。”就算是花千金得到的,也毫不吝惜。

一天,大将军过来与沈生共同进餐。饭里面有一粒带壳的稻谷,沈生把它挑了出来。大将军看到,回头向护卫示意。

护卫离去,不一会儿把人头献到台阶前,说:“厨师拣米拣不干净,已经杀了。”沈生不胜惊愕,抬头看大将军,见对方谈笑自若,不得不勉强陪笑。

过了一个月,沈生想起家中缺钱,想要预支工钱。他与仆人商量,仆人说:“要多少,你写信给大将军。”沈生请求预支几十两银子,连同家书一同送去。苍头回道:“已经按你要求寄到江南去了。”

没过多久,大将军奉旨征伐西夷,来跟沈生辞行,说:“先生的品学,我很敬佩。如今我奉命西征,不知道哪年能够完事。我把幼子托付给先生,不听教导就严加责罚,不要弃他而去。等我凯旋回来,一定报答先生。”沈生小心答应下来。(未完待续)

(出自《客窗闲话》)

1 阅读:79

文友笑古奇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