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惊呼不可能!中国团队用“祖冲之”芯片实现逆袭

吴闲职懂探索 2025-03-04 12:15:40

"这组数据肯定出错了!"2025年3月3日凌晨,美国斯坦福大学量子实验室的马克教授反复刷新着《物理评论快报》的网页。屏幕上的论文显示,中国科大的"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在特定数学问题上比当今最强超级计算机快千万亿倍——这个差距相当于人类眨眼的瞬间,超级计算机需要连续运转三千年。

这个震撼业界的成果,源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最新研制的105比特超导量子芯片。它不仅打破了我国自主保持的量子优越性纪录,更以6个数量级的优势碾压了谷歌2024年10月发布的67比特量子处理器。这场科技竞赛的惊天逆转背后,藏着怎样的创新密码?

祖冲之三号芯片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量子世界的"弯道超车"

2019年谷歌"悬铃木"量子处理器横空出世时,曾宣称其200秒完成的任务需要传统超算运算一万年。这个说法在2023年被中国科大团队推翻——他们用1400块图形处理器组成的集群,仅用14秒就完成了相同计算。这场经典计算与量子计算的拉锯战,揭示了科技竞争中一个残酷真相:量子优越性的认定标准会随着经典算法的进步而动态变化。

左:Sycamore 量子计算机悬在低温恒温器中的艺术加工图;右:Sycamore 的照片。

中国团队选择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在光量子体系持续突破,2023年"九章三号"已实现255光子、16个数量级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在超导体系埋头攻坚。此次"祖冲之三号"将量子比特数从66提升到105,更关键的是把两比特门保真度提高到99.62%,这相当于给量子芯片装上了"防抖云台",让脆弱的量子态能完成更复杂的"计算体操"。

实验装置示意图

“九章三号”的计算复杂度需要花费超级计算机的时间

二:芯片里的微观革命

在"祖冲之三号"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287个量子比特以二维网格精密排布。这种结构不仅方便扩展,更与表面码量子纠错算法完美适配。科研人员正在此基础上试验码距为7的纠错方案——就像给每个量子比特配备7个"警卫",即使部分粒子出错,系统仍能保持正确运算。

相较于传统计算机的0/1二进制,量子比特的"叠加态"特性让它能同时处理海量可能性。以天气预报为例,传统超算需要数小时模拟大气中10^27个分子的运动,而105量子比特理论上可同时表征2^105种状态(约等于可见宇宙中原子总数的立方),这正是量子速度爆发的根源。

祖冲之三号芯片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三:现实与未来的交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前量子优越性主要体现在"量子随机线路采样"等特定问题上,并非所有计算场景都适用。就像19世纪的蒸汽机车,虽然短距离竞速赛跑不过马车,但已展现出改变交通格局的潜力。

研究团队正基于该芯片探索三大方向:

1. 量子纠错:将纠错码距扩展到11,向实用化量子计算机迈进

2. 材料模拟:精确计算高温超导材料的电子行为,助力新能源开发

3. 药物研发:模拟蛋白质折叠过程,将新药研发周期从10年缩短到1年

四:科技竞合启示录

这场量子竞赛中,中美呈现"交替领跑"态势:

2020年中国"九章"实现首个光量子优越性2021年"祖冲之二号"拿下超导体系首个严格证明 2024年谷歌67比特处理器短暂领先2025年中国以105比特再度反超

谷歌悬铃木及其同期的祖冲之二号,还有最新的祖冲之三号性能指标对比

正如《物理》杂志特邀评论指出:"祖冲之三号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系统工程的全方位突破。"从72微秒的量子相干时间到99.9%的门操作精度,每个0.1%的性能提升,都需要在极低温环境(-273℃)、电磁屏蔽、芯片封装等二十多个技术环节实现协同创新。

星辰大海的起点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从2016年"墨子号"量子卫星升空,到如今"祖冲之三号"问鼎超导量子计算。正如伟院士所说:"量子计算就像新生儿,今天展现的只是它啼哭的力量,真正的奔跑才刚刚开始。"

当我们在手机屏幕上刷到这篇报道时,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的无尘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已在调试新一代量子芯片。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打开天气预报APP时,我们收到的不仅是明日的阴晴,还有量子计算机从万亿种可能性中筛选出的最优解。

0 阅读:0

吴闲职懂探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